織就「信息繭房」的人,或許就是你自己

2020-12-14 中國青年報

你聽說過「信息繭房」嗎?近段時間,與「信息繭房」有關的討論,幾乎是社交網絡上最受大眾關注的專業話題。說它備受關注,是因為隨手打開微博、論壇,便不難覓得這四個字的身影;而說它是專業話題,則是因為這個生動的比喻,出自美國法學家凱斯·桑斯坦早年在其著作《信息烏託邦》中提出的一個學理性概念。事實上,當很多人興致勃勃地談論「信息繭房」時,他們並沒有仔細思考是誰織就了「信息繭房」,自己又身處怎樣的信息環境之中。

在與「信息繭房」相關的常見討論中,最常被指責的對象,是最近幾年在網際網路領域大熱的推薦算法。推薦算法最大的賣點,就是能夠根據用戶的習慣與偏好,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個性化信息流。許多以推薦算法為核心的網際網路產品,都憑著這一優勢在市場上異軍突起。然而,事物總有兩面,這種「量身定做」常常會令人懷疑:算法的自我迭代,是否讓用戶看到的內容越來越極端而單一?與用戶的既有認知相異的信息,又是否會直接遭到算法的屏蔽?

由於這些質疑,與「信息繭房」的形象正好相符,於是,許多人都認為「算法」是製造「信息繭房」的元兇。然而,結合「信息繭房」的原始定義,我們卻不難發現,這口「大鍋」並不能輕率甩給算法。

「信息繭房」的概念,是凱斯·桑斯坦在2006年提出的。當時連網際網路都尚未充分普及,推薦算法根本不存在。他之所以提出這一概念,為的不是警告網際網路公司,而是直接提醒公眾:不要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信領域。因為久而久之,這種看似「舒適」的選擇,很可能將個體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在這種情況下,只看到算法的影響,而忽略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既是對問題本質的誤讀,也是對個體責任的逃避。

對於推薦算法,曾經有人總結道:「算法沒有價值觀。」在某種意義上,這句話既對也不對。之所以說它對,是因為算法本身只是一串由邏輯組成的代碼,它既不會主動思考,也無法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然而,之所以說它不對,是因為算法的背後總是存在著應用算法的人,而這些應用者的價值觀,很可能在算法的運作過程中受到算法的放大,進而被推向極端。推薦算法的存在,確實會讓一個對信息有明顯偏好的人,看到的信息越來越合其心意,但歸根結底,主動作出這種選擇的並不是算法,而依然是算法背後的人。

事實上,推薦算法並不是第一個為此「背鍋」者。在算法誕生之前,有線電視的節目單和門戶網站的新聞集,也曾被輿論指為「信息繭房」的成因。然而,就算我們把時間回溯到廣播電視尚未興起的年代,書籍報刊的讀者,也總是會有自己的偏好與選擇。大眾傳媒的發展與傳播技術的進步,固然讓這種選擇變得更加簡單,但是,看什麼或不看什麼的權利,終究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

在同樣一道選擇題面前,有人甘願為了舒適放棄判斷,在單一信源的餵養之下成為「信息偏食者」,也有人為了保持理智與清醒,敢於「捏著鼻子」直面自己厭惡的信息,成為「信息雜食者」。在我們做完選擇之後,自然會有推薦算法幫我們構建自己的信息流,但這個選擇,只能由我們親自作出。

如果你不想被「信息繭房」控制,要做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身體力行地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主動去接觸你之前不願接觸的信息。自己站在舒適圈內不願挪窩,而將責任全部推給外部原因,只會讓人陷入「鬥爭的幻覺」之中,而無助於打破真正的信息隔離。這當然不是說企業與社會沒有責任對大環境加以改善,但對個體而言,自我的覺醒與行動,是最基本的先決條件。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時間:2020-07-07 17:2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 左有為老師:百度創始人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左有為老師報導,左有為老師發現,一周之內,百度掌門人李彥宏兩次談及「信息繭房」問題。所謂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關注的信息範疇會習氣性地被本人的興味所引導,從而將本人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普通的「繭房」中的現象。
  • 算法摩登時代:比「信息繭房」更可怕的是「信息牢房」
    這種「去中心化」實際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的初衷,有能力的一方為有需求的另一方提供合理服務並獲得報酬。 合理的眾包應當是可以讓騎手選擇接單或不接單,並由算法來規劃路徑,從而幫助騎手決定是否接單以及接哪幾單。 然而,「被困在系統裡」的外賣騎手早已不是那個可以自由選擇的接包方了。
  • 從即興述評的角度解江蘇卷高考作文題——「信息繭房」圈住了你?
    不少學傳播學的朋友看到江蘇卷的作文題目後,驚呼「這不就是信息繭房嗎?」那麼,江蘇卷中的「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到底是什麼意思?「信息繭房」又是什麼東西?如果這道題目給到你,讓你來做即興述評,你該怎麼辦呢?
  • 高考熱詞—信息繭房,你知道多少?
    美國哈佛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經過研究,在《信息烏託邦》裡把這類現象叫做「信息繭房」。今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目,也恰恰提到了這一概念。什麼是信息繭房?「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也稱「信息繭室」。
  • 中首清算 |「信息繭房」會使人見識短淺嗎?
    中首清算發現,2020 年高考江蘇卷作文提到了「信息繭房」這一概念。如果你是今年江蘇省的高考生,不知道你的心理陰影面積會是多少?這種每個字都認識卻一言難盡的感覺,果然還是熟悉的江蘇卷味道。隨著「高考作文」登上熱搜,網友紛紛表示:幸虧我畢業得早! 當然,學霸的你可能立馬就從中聯繫到了一個著名的傳播學理論——「信息繭房」,那麼,何為「信息繭房」?
  • 「信息繭房」是個偽概念
    一、「信息繭房」的前世今生「信息繭房」這個概念,最為人熟知的來源是美國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的《信息烏託邦》。該書出版於2006年,儘管為時尚早,但彼時信息的個人化、定製化已經成為一大趨勢。早在1995年,比爾·蓋茨就曾預言:在未來世界,量身定製的信息將自然增加,每個人都可以編排一份完全符合自己興趣的「日報」。
  • 「信息繭房」「過濾氣泡」與「回音室效應」傻傻分不清?
    直到考前都不能輕易鬆懈哦~一個知識點或許就是致勝的關鍵!對於這一期的內容----「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和「過濾氣泡」,相信很多人已經背過了這些概念定義,那麼就換個角度考考你~「信息繭房」、「過濾氣泡」、「回音室效應」這些概念能準確區分嗎?它們是誰影響了誰呢?彼此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帶著這幾個小問題問題,一起來看下文吧!
  • 信息繭房與內捲化
    1 先來看定義: 信息繭房是指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由於信息技術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間和任何領域的巨量知識,一些人還可能進一步逃避社會中的種種矛盾,成為與世隔絕的孤立者。
  • 信息繭房時代:偏見、撕裂與群氓 O信息繭房時代:...
    信息繭房時代:偏見、撕裂與群氓 O信息繭房時代:...
  • 抖音、技術與「信息繭房」
    而技術是否應當、又該在何種程度上為「信息繭房」負責?以此為發端,圍爐展開了討論。因為人是作為獲取信息的獨立而主動的主體的,也就是你可以選擇看,也可以選擇不看,可以選擇信或者不信。所謂構成「信息繭房」的,在技術上是叫做「推薦算法」的東西,它把你看過的同類型的東西推薦給你,或者把和你的用戶標籤相近的人看過的東西推薦給你,就比如說你喜歡追某部番,多次點擊搜索後,平臺就會推薦給你與這部番相關的內容。所以科技不是「創新」這個騙局本身,只不過是在加速這個過程而已。
  • 信息的繭房不斷約束了自己的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模型?
    所以心智模式就是我們看待世界的一面窗戶,它決定我們如何看這個世界。很多時候你可能認為理所當然的時候,那只不過是自己習慣依據自己的「窗戶」選擇性的世界,然後通過不斷去主動或被動地去證明自己是對的。但是你終究會發現,那些主宰你生活,原以為毫無疑問的看法,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可靠。
  • 識破信息陷阱的誘餌與偽裝——「信息繭房」系列談之三
    提起「信息繭房」這幾個字,很多人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愚蠢、無知、偏激、自大等一系列貶義的聯想,因此對其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儘管大家都知道「信息繭房」是個壞東西,但我們在實踐中卻不難發現,不論是自己還是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難以擺脫大大小小的「信息繭房」的束縛。
  •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
    [3]如果公司建立了信息繭房,就不可能興隆,因為其自己的決定不會受到內部的充分的挑戰。如果政治組織的成員——或國家領導人——生活在繭房裡,他們就不可能考慮周全,因為他們自己的先入之見將逐漸根深蒂固。……對於私人和公共機構而言,繭房可以變成可怕的夢魘。[4]儘管桑斯坦提出信息繭房是在協商民主的語境下,但是,信息繭房的影響未必只局限於這一領域。
  • ——從江蘇高考作文看信息繭房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競爭情報雜誌;作者:陳煦今年的江蘇高考語文卷中提到「人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會被同類信息所環繞,所塑造」,這似乎說的就是「信息繭房」。顧名思義,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指的是在信息傳播中,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信息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這一概念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歐巴馬總統的法律顧問凱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
  • 微信朋友圈正成為信息繭房,你看到的只是別人希望你看到的
    不少人在看了之後,就果斷給了《黑鏡》1星差評,或許給差評不是因為難看,而是因為在《黑鏡》裡看到了不願正視的自己。回到營銷上,每個人爭先恐後的在刷屏的營銷內容可能是「證明」視野多麼廣闊。二、信息繭房帶來的圈層固化,你認為的傳播只在特定的圈層人是群居動物,從原始社會到現代協作都是如此,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和人之間會因為相似的經濟、生活、品味的人形成了一個小圈層,圈層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的行為和習慣,網際網路的興起加劇了圈層的固化和認知學習體系的固化,形成了「信息繭房」。
  • 結合現實談談你對「信息繭房」的理解|19北師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
    2019年北京師範大學新傳考研440論述題結合實例談談你對「信息繭房」的看法。答題思路 本題考察信息繭房的相關知識。參考答案 一、信息繭房「信息繭房」理論由哈佛教授凱斯·桑斯坦於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通過對網際網路環境中人們信息選擇方式的考察,他認為人們在網際網路中對信息的選擇是不全面的,人們通常偏向於選擇接觸自己感興趣或者更了解的領域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諸多領域,從而將自己的生活禁錮在一個蠶繭般的「繭房」中。
  • 心理學效應:雞尾酒會和信息繭房
    心理學上有個很有意思的效應「雞尾酒會效應」大致意思是,在一場嘈雜的雞尾酒會中,我們很難聽清旁邊桌他人的談話,但卻能和自己的交談對象聊得很開心,又或者是能敏銳地聽到很遠的地方有人提到自己的名字。這個效應是為了說明我們人注意的選擇性和集中性:我們只會選擇性地注意到我們認為對我們重要的事物,而不去注意那些不重要的事物。
  • 現實版楚門的世界正在發生——新型信息繭房!
    圖源百度我認為人生來都是愛自由的,所以在人一生中,總會有各種拼搏爭取,每一次進步是一次圈子的突破,前兩年信息繭房這個詞剛出來的時候只是覺得驚奇,到如今有點細思極恐的意味在裡頭了。關聯最密切的首先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第一層,生理需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衣食住行,也是被大家最先發現和吐槽的:瀏覽過一件商品,拼命推薦相似的,審美都趨同了…其次是對於外界信息的接收,人有外在需求,同時也需要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拼湊出一個完整有邏輯的內部世界,就是由外部碎片化的信息構成。
  • 「破繭而出」衝破「信息繭房」
    有時,只是因為在手機上多看了一眼,各種信息就撲面而來,大把時間就這樣消耗,自控力不強的孩子更是越「玩」越「偏」。百餘年前,如果一個孩子在一個偏僻的地方,很難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但是今天,只要給孩子一部可以上網的手機,他就可以發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