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覓遊公益社群,解鎖更多院校乾貨分享 ▼
詳情諮詢丨覓遊晴晴(myqingqing01)或 單姐(danjievip5)臨近考試,大家都進入到了最緊張的衝刺階段,或許有一些緊張焦慮、或許有一些興奮激動,但一定要記得穩住心態才是關鍵!直到考前都不能輕易鬆懈哦~一個知識點或許就是致勝的關鍵!對於這一期的內容----「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和「過濾氣泡」,相信很多人已經背過了這些概念定義,那麼就換個角度考考你~「信息繭房」、「過濾氣泡」、「回音室效應」這些概念能準確區分嗎?它們是誰影響了誰呢?彼此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帶著這幾個小問題問題,一起來看下文吧!❶ 「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
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歐巴馬總統的法律顧問凱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的,指的是在信息傳播中,因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訊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就在他的《數位化生存》一書 裡預言了數位化時代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可能,並將之命名為「我的日報」(The Daily Me)。
而「信息繭房」是以「我的日報」的形式呈現的,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達、信息的劇增,人們可以隨意選擇關注的話題,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信息內容打造一份「我的日報」。簡言之,「信息繭房」就是「我們只聽我們選擇的東西和愉悅我們的東西的通訊領域。」
近年來,「信息繭房」一直都是學界、業界的研究熱點,關於「信息繭房」是否會造成同質化內容?人是否會真正進入到所謂的「信息繭房」中?或者算法型內容推送會導致「信息繭房」嗎?不僅受到學界、業界的關注,也十分有可能出現在考研初試的考卷上哦~
喻國明老師剖析了信息繭房的公認特徵,從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分析當前算法型媒介的適用對用戶媒介多樣性和信源信任的影響。
發現用戶的信息接收渠道不僅未窄化,對傳統媒體等非算法型信源的信任程度還有所提升,反倒是收入和學歷等社會性差異導致的信息鴻溝值得警惕。
事實證明,算法並沒有導致信息繭房,而是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個體提供了更多元和理性的信息世界。
❷ 「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s)
指的是在某一個網絡空間裡,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以至於無論該信息的真偽,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而該網絡外部的任何信息,都很難在這個網絡中傳播或者不會達到這個網絡中。
我們可以將其簡單點的理解為「信息或想法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裡得到加強。」儘管也有研究者對網絡是否增強了回聲室效應持否定性判斷,但是更多的研究者認為,網絡的確強化了這一效應,甚至可能帶來「文化部落主義」。
有國外學者認為:「社交媒體非但沒有拓寬我們交流的範圍,沒有加深我們的理解,反而強化了既成的社會等級和封閉的社會群體。
❸ 「過濾氣泡」概念
最早由網際網路活動家帕裡澤2010年提出,他發現搜尋引擎可以隨時了解用戶偏好,並過濾掉異質信息,為用戶打造個性化的信息世界,但同時也會築起信息和觀念的「隔離牆」,令用戶身處在一個「網絡泡泡」的環境中,阻礙多元化觀點的交流。帕裡澤將此稱為「過濾氣泡」。
當下的信息總量無疑是驚人的,是急速更新、海量增長的。與如此大的信息量相比,個人信息系統的容納量就愈發顯得渺小、狹窄甚至不夠多元。
同時,在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裡固守一些自己習慣和評價較好的信息菜單和信息渠道,甚至可以解釋為在信息過剩時代的某種自我保護,是現代人以個體為基礎信息消費的必然結果。
霍夫蘭(Carl Hovland)所提出的「個人差異論」,其實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該理論認為,在大眾傳播提供的信息面前,個人由於需要、習慣、信念、價值觀、態度、技能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差異將對信息作不同的選擇和理解。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展開的,如果說大眾傳播時代,在相對局限的內容中這種「個人差異」主要體現為對統一的大眾媒體上信息的理解,那麼信息技術與移動互聯技術所共同促成的當下海量信息與個體化消費的現狀,則將更多的「個人差異」指向「選擇」,每個人的個人媒介選擇都存在巨大的差異。受眾作為有自主意識的個人,也會以自我價值為核心,以一定的能力、意願、興趣為半徑為自己建立信息渠道。所不同的是,網際網路時代開啟了個人尋找信息的便利性,同時也開啟了信息找尋人的便利性,雙向互動是網際網路對信息傳播渠道的最大貢獻。互動行為產生了,自然就戳破了包裹自身的信息「氣泡」了。❶ 它們存在密切關係
信息繭房的根源在於個體的選擇性心理。選擇性心理和人們的認知框架有密切關係,當人們接收的信息不滿足於既定框架時,不由得形成認知失調,而選擇性心理,恰恰是大腦面對可能的認知失調,會採取的仿佛措施。
與此同時,我們的大腦試圖通過構建思考捷徑,節省認知資源,比如只關注自己內心關注的東西,殊不知反而讓自己包裹在一個如繭一樣的房子裡,選擇性接收和強化自己原本的觀點。
「意見領域」和「群體壓力」強化了團體的共識,使得我們進一步「繭房化」並形成「回音室效應」,在相對封閉的「繭房」中一些錯誤意見會不斷得到重複,加之「回音室效應」帶來的「同質化的認同感」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
相似的觀點通過「信息繭房」內的「回音壁」進行發酵,非常容易導致群體意見的極化。同時,「回音室效應」在社交媒體上造成的另一個結果就是「過濾氣泡」的產生。
「過濾氣泡」更多則是體現在通過搜尋引擎的方式,為用戶打造個性化的「回音壁」,從而窄化用戶視野,進一步加深信息繭房。
❷ 它們存在差異
「信息繭房」和「過濾氣泡」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帶來我們與外界信息的隔絕,導致群體極化的發生,容易被混淆使用。
但還是存在區別的,特別明顯的一點區別就是「信息繭房」在「算法推薦」之前就已經產生,而「過濾氣泡」卻與「算法推薦」有密切關聯。
桑斯坦早在2006年就提出來「信息繭房」的概念,那時還沒有出現現在所熟知的「算法推送」,因此「信息繭房」最早是用來描述和解釋「公眾的心理需求如何影響公眾信息行為的」,桑斯坦所強調的是「心理影響行為」的過程,我們可以聯繫20世紀中期美國的實證研究拉扎斯菲爾德的「選擇性接觸」和霍夫蘭的「個人差異論」。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選擇性接觸」的內容,指的是:受眾在接觸大眾傳播活動之際,並不是不加區別地對待任何媒介和內容,而是更傾向於接觸與自己的既有立場、觀點、態度一致或者接近的媒介、內容加以接觸,而有意無意地迴避那些與自己既有傾向相左的媒介或內容。
網絡空間的信息量龐大,個人不可能做到全盤接收,用戶會依照個人的喜好對信息進行過濾和選擇,以「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心理上的舒適感」。
因此,對信息的選擇性心理是形成「信息繭房」的原因之一,「它將用戶束縛在由興趣和先入之見所引導的狹隘的信息領域」。
而當帕裡澤提出「過濾氣泡」時,網際網路已經出現了「算法推薦」機制。
從時間點和適用背景來看,「過濾氣泡」才是算法推薦所直接影響形成的,帕裡澤也專門用「過濾氣泡」來描述這種由「推薦算法阻礙人們認識真實世界的某些層面」的情況。
因此,單純將媒介技術發展,甚至是「算法推送」作為建構」信息繭房「的基礎說法是片面的。只能說是算法推薦強化了「信息繭房」,加速了「繭房化」的過程。但不能將「信息繭房」與「算法推薦」看作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也不能將「信息繭房」和「過濾氣泡」看作是一回事。
不論是「信息繭房」、「過濾氣泡」還是「回音室效應」,都是對於人與人、人與技術的思考和反思。
喻國明老師提到----現在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或爭議,實際上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是掌握了現在技術傳播生產力的人們,跟過去既有的掌握制度傳播生產力的人們之間,在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上的一種矛盾與對衝,也可以說是一種博弈。
面對博弈,我們不斷探尋可能,並且保持謹慎又勇敢的心態。
凱斯·桑斯坦.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J],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版喻國明,方可人.算法型內容推送會導致信息繭房嗎?——基於媒介多樣性和信源信任的一項實證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20(11):170-174+169.
陳昌鳳,仇筠茜.「信息繭房」在中國:望文生義的概念與算法的破繭求解[J].新聞與寫作,2020(01):58-63.
喻國明,曲慧.「信息繭房」的誤讀與算法推送的必要——兼論內容分發中社會倫理困境的解決之道[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1):127-133.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J].新聞界,2020(01):30-38+73.
Newsletter|信息繭房、回音室、過濾氣泡誰是誰的誰-END-
編審丨大羽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