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餉難,難於登天
到衡陽練兵的曾國藩,面臨著諸多困難。
一是沒有辦公地點。他只好租住了一戶祠堂當辦公和住宿的地點。
二是在地方上沒有名正言順的職權。他本來想掛上「統轄湖南湘軍總營務局」的牌子,但是轉念一想,自己因為過分張揚已經與湖南官場的關係如此緊張了,於是他還是用湖南審案局的名義來接送公文。
三是沒有經驗。怎麼招兵、編營、訓練、排兵、布陣等等等等,所有環節全全部部都要從頭學起。
這些困難已經讓曾國藩舉步維艱,但是相比於籌集軍餉來說,以上這些又根本就不算什麼了。
辦團練,朝廷那可是不給一分錢的,只有曾國藩自己去解決,那他能有什麼辦法呢?還不就只能去勸大戶捐錢。你想想看,找人要錢這種事情要有多難搞?曾國藩只好軟硬兼施,一方面給願意捐款的人一些榮譽性的名頭,發個獎狀啥的,反正都是些虛名。另一方面呢?如果敬酒不吃的話,他只好強行勒派,這也自然招致地方大戶的重重怨恨。
為了籌餉找人捐款還給自己惹來了禍事。當時原湖北巡撫的孫子叫做楊江,這個人挺不錯的,急公好義,主動捐贈了曾國藩兩萬兩白銀,曾國藩感動之餘想把他樹為表率,帶動捐款事業。於是就上疏皇帝,請朝廷追加他已故的爺爺一個光榮稱號。
但是鹹豐帝發現這個爺爺,也就是原湖北巡撫,生前為官平平,還受過處分,根本不配這份榮譽。但其實當時軍務緊急,就算同意這個請求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可是這位精於小事疏於大計的鹹豐皇帝根本不體諒曾國藩的難處,大發雷霆,說他這樣做完全就是袒護同鄉,以私廢公,可惡至極。差點就把他革職拿辦,最後是降級留用。
你看,曾國藩籌集個軍餉還把自己的烏紗帽都弄打折了,從二品降到了三品。他自己就感嘆:「勸捐之難,難於登天啊。」
摯友之死
1853年曾國藩開始創辦湘軍,第二年出師,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除了要解決用人,籌餉、購買軍備、建立制度等等難題之外,還有一個巨大的外部壓力,就來自於鹹豐皇帝。
湘軍可是傾注了曾國藩的全部心力,他要用這隻軍隊來挽救大清的危亡,所以在沒有真正練成之前,他是絕對不敢輕易出兵的。正所謂,劍戟不利,不可以斷割;羽翼不豐,不可以高飛。
這在曾國藩看來,當然是沒錯的,但是在鹹豐皇帝的政治視野當中,湘軍的創立,根本算不上什麼大事兒。
太平天國在定都南京之後,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北伐。在1853年的8月,太平軍揮師直指武漢。當時鹹豐手上已經無兵可調,於是想起了曾國藩,雖然他對湘軍從來沒有報什麼太大的希望,但起碼現在可以拿來救救急,於是命曾國藩增援湖北。
當時曾國藩練兵才到一半,湘軍羽翼未豐,他只要找各種藉口搪塞,拖延不去。好在形式很快發生了變化,戰事離開了湖北,曾國藩才算鬆了口氣。
可沒過多久,太平軍又進攻安徽。鹹豐再次下令讓曾國藩出兵。而且這次安徽巡撫江中源是曾國藩的摯友,交情非常的深。
他們兩個在京城的時候就認識了,江中源曾拜在曾門之下,也受過曾國藩的保舉之恩。後來太平軍入湘,江中源散盡家財,招募兵勇抵抗。因軍功卓著先後升知府、按察使、最後授安徽巡撫,這個人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將才。
那既然有這一層私人感情在內,按理說曾國藩應該出兵相助,然而他再次抗旨不往。沒過多久,江中源被太平軍圍困在廬州,彈盡糧絕。危機之中,他親自給曾國藩寫信求救,鹹豐也再次命其出兵救援。
但曾國藩依然不為所動。這下把鹹豐給惹惱了,他降旨嚴厲斥責曾國藩。可曾國藩回覆說:我當初在家守孝,是你非要我出山。我帶兵本來就沒啥經驗,處處都是困難,所以不得不再三的準備。如果你現在逼我出兵,我肯定失敗。與其失敗之後你治我欺君之罪,倒不如現在你就治我個畏縮不前之罪好了。我一個文臣練兵,不能在家守孝,已經受到士林譏諷,現在以大言欺世,又要受到全天下的嘲笑,我還有什麼面目活在這個世上。想到這些,我晚上都是一個人偷偷的躲在被窩裡哭,你知道嗎?
曾國藩表現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反正現在就是不出兵,你要怎麼處分我隨便吧。
另一邊,曾國藩也寫信給江中源。他說這次練兵是為天下根本之計著想,因此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我現在出戰,無異於送死。
但是江中源估計都沒有看到這封信,沒過幾天,太平軍攻破廬州。江中源身受7傷,投水而死,時年42歲。曾國藩得到消息,悲痛欲絕。
恩師之死
曾國藩拒不出兵,不僅折損了好友的性命,還葬送了自己師座的性命。
太平軍攻入湖北形勢危急之時,吳文鎔任湖廣總督,坐鎮武昌。當年曾國藩中進士的時候,吳文鎔是主考官之一,與曾國藩有師生之情,從曾國藩日記中的記錄來看,兩人關係也是非常的親近。
吳文鎔到達武昌的時候,全城官兵倉皇無計,人心渙散。他臨危不亂,誓以死守。吳文鎔跑到安寶門城樓上晝夜處理文卷,大家看著他,兩個月連衣服都沒換過,決心要與全城官兵共生死。這樣人心才得以安定下來。太平軍看到防守嚴密,也不得不放棄直接進攻。
但是呢,有一個變數發生了。當時的湖北巡撫叫做崇綸,這個人貪生怕死,他請兵出戰,其實是想要藉機逃跑。吳文鎔一眼就看出了他的把戲,斷然拒絕,崇綸因此懷恨在心。
不久之後,太平軍再次逼近省城,吳文鎔多次與曾國藩通信商量用兵大計。曾國藩說,您老人家千萬不要出城迎戰,不然必敗無疑。您死守武昌,堅持到明年年初,等到我的湘軍練成,我們裡應外合,夾擊太平軍。
結果崇綸從中搗亂,他不斷上疏鹹豐,說吳文鎔貪生怕死,不敢出兵。鹹豐皇帝本來就有沒啥主意,又急於求成,於是下令讓其出城迎敵。
吳文鎔是個明大理之人,他在危急之中又一次給曾國藩寫信說,我如今為崇綸所逼,不得不以死報國,已經沒有生還的希望了。你所練就的湘軍,千萬要等到有足夠的把握,再出戰應敵。千萬不要因為我的緣故,冒然出師。東南大局,全仰仗你一個人了。如果連你都失敗,那就沒有人可以指望了。我是萬無生理之人,而你是大有希望之人,所以我們選擇報國的方式,自然不同。
曾國藩讀到這封信,淚如雨下。
最終,在太平軍的圍攻之下,清軍不敵,吳文鎔,投塘自殺。他在朝廷這之中的地位很高,曾國藩因此又失去了一大支柱。
江中源是摯友,吳文鎔是恩師,都因為自己的按兵不動,使得兩個人先後兵敗自殺,而廬州與武昌也相繼淪陷。此時曾國藩的心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曾國藩幾次抗旨,為練兵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使湘軍免遭輕進覆滅之災,為日後徹底平定太平天國積蓄了基本力量。但是鹹豐皇帝自從登基以來,還沒有哪個像曾國藩一樣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頂撞違抗他的命令,這當然讓鹹豐皇帝對他的厭惡與日俱增。
在湘軍創建的過程中,曾國藩扛過了太多的困難與折磨,他當時用蚊子背大山,蜈蚣過大江來比喻自己的處境。在重重困難之中,他心裡也打過退堂鼓,但是一想到長沙之辱,便心境難平。他一定要讓當初逼他出走衡陽的湖南官員們看一看,到底誰能笑到最後。經過這一年的時間,歷經千辛萬苦,湘軍終於初具規模。
一雪前恥
1854年年初的時候,太平軍揮師南下,大軍直指長沙。
曾國藩召開誓師大會。兩丈多高的旗杆上掛著一面杏黃旗,旗幟上繡著一個鬥大的曾字。一萬七千名湘軍將士整齊列隊於操場上,各式戰船360艘,艦載大炮560門排列於港口之中,將士們衣甲鮮明,軍威雄壯,誓師之後,湘軍由衡陽水陸並發,迎戰太平軍。
曾國藩決定主動出擊,命帳下大將塔齊布率5營水路大軍攻打湘潭。在塔齊布走後,曾國藩接到小道消息,說靖港一帶盤踞著小股的太平軍部隊,大概幾百人,防守薄弱。曾國藩想著我手上還有幾千人,處於絕對優勢。如果拿下靖港,不僅解除了長沙北面的威脅,還可以切斷湘潭敵軍的北歸之路。
當時曾國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就是首戰必勝,要開個好頭,以此鼓舞軍隊的士氣。而且自己親自指揮一場勝仗,也能向全湖南的官員以及皇帝證明自己。
於是,曾國藩親自率兵攻打靖港。
可是曾國藩收到的情報有誤,靖港的太平軍遠遠不止幾百人,而且準備非常充分,火炮齊備,嚴陣以待,就等著曾國藩進入包圍圈。不出所料,湘軍轉眼間會被擊潰,士兵們調頭逃跑。
曾國藩大怒,豎起了「曾」字大旗,親自手持利劍,高喊過旗者斬。但這也無濟於事,敗兵紛紛從曾國藩身邊饒過。
本以為勝券在握的曾國藩,迎來了首戰的慘敗。想想自己親手訓練出的士兵,在靖港潰散的表現,看來塔齊布帶領攻打湘潭的那一支部隊也好不到哪去。眼看自己的全部希望頃刻間化為烏有。又想起湖南官員的譏笑與鹹豐的輕蔑,曾國藩羞憤難當,跨步衝出船艙,縱身一躍跳進了水裡,想要自殺,好在身邊的護衛立馬把他給撈了起來。
曾國藩尋死不成,只好把殘兵敗將先帶回長沙再說。來到長沙城外,不出意外的迎來了眾人的嘲罵。湖南提督鮑起豹更是說曾國藩勞民傷財,引狼入室,緊閉城門,都不讓湘軍進城。
曾國藩待在船上羞憤至極,穿著那身溼衣服,不吃不喝的坐在那裡奮筆疾書,給鹹豐皇帝寫遺書,打算再找機會尋死。
就在這個時候,捷報傳來,塔齊布大獲全勝,湘潭大捷。
湘潭之戰,不到萬人的湘軍,與三萬之眾的太平軍殊死作戰,前後六天,十戰十捷。以少勝多,太平軍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這可是自太平軍起事以來,清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也是太平天國與清朝命運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湘潭失手,靖港的太平軍也自動撤退,長沙之圍宣告解除。這一下,曾國藩當然就不再想死了。
自從金田起義,鹹豐皇帝就一直調兵遣將全力鎮壓,但是天平天國卻一路勢如破竹,甚至攻佔並定都南京,鹹豐皇帝所聽到的全部都是兵敗如山倒的失敗消息。
等到曾國藩練成湘軍的時候,鹹豐皇帝幾乎已經徹底的絕望了,他自己都感嘆說,明代天啟皇帝昏庸無道,但是沒有亡國,而崇禎非常的勤奮卻亡國了。如今太平天國勢力龐大,看來我要像崇禎一樣了,非亡國之君,奈何當亡國之運啊。
就在絕望之時,鹹豐收到了曾國藩的捷報,自然是興奮至極,大喜過望。
他趕緊發出了一系列的上諭,嘉獎曾國藩,命令說湖南全省文武官員,除了巡撫一人之外,曾國藩都有權調遣。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曾國藩在湖南的政治地位。
巡撫駱秉章接到上諭之後,立馬帶著一眾官員,擁著一頂轎子,親自去接一直住在船上的曾國藩進城。這下大家都認識到了曾國藩果然有兩把刷子,有些曾經辱罵過曾國藩罵的官員,當晚單獨登門拜會,檢討道歉。
而曾國藩的仇人,湖南提督鮑起豹被皇帝革職拿辦。長沙全城百姓歡呼雀躍,塔齊布凱旋歸來之時,人們也是聚觀相嘆,以為他是三頭六臂的神人。
曾國藩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現在終於挽回了面子。可以說如果沒有長沙之辱,就沒有他後半生的功名事業。這一次挫而後奮的成功,強化了他越挫越勇,百折不撓的性格特點。他自己也感悟到,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多。
對於有志者來說,挫折屈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咬緊牙關,把挫折屈辱吞下,就成了滋養自己意志和決心的營養。這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
何以練就「神兵」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需要來解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大清王朝供養訓練了100多年的正規軍不堪一擊,而一介書生曾國藩花了一年多時間訓練出來的湘軍卻可以制敵呢?也就是說說,湘軍為什麼有戰鬥力?
曾國藩在創建湘軍的時候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的呢?他不是想湘軍怎麼才能有戰鬥力,而是反觀綠營軍,思考他們為什麼如此的不堪一擊。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切入點。
觀察綠營軍,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士兵們普遍都有第二職業,有的兼職經商,有的兼職開個小茶館,或者幫人剃頭、修腳,甚至是給人當僕人,幹啥的都有。
林則徐在之前鴉片戰爭的時候就此事還專門向朝廷匯報過,說士兵們都在忙著照顧自己的生意,沒有心思好好打仗。
之所以這些士兵都要搞兼職,最大的原因在於清代軍隊的一個制度缺陷,低餉制。就是工資特別低。低到多少呢?每月每人大概是不到2兩銀子,兌換成今天的購買力的話,相當於400塊錢人民幣。這點錢怎麼可能夠一個人生活呢?所以士兵們紛紛開展自己的第二職業,養家餬口。
那士兵們做點小買賣,軍官們就玩點大的,他們普遍動用軍事裝備來賺錢。比方說把軍船租給商販運送貨物,把自己地段位置好的練兵操場直接租給地方商人使用。更有甚者,直接出動軍艦為鴉片販子護航來賺錢。
以上種種的貪腐行為,大部分都是朝野皆知的公開的秘密。之所以常年都沒有取締,正是因為工資低,讓軍官們自己去想辦法搞錢。
所以低餉制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財政制度,雖然看上去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財政經費,但同時也讓軍隊貪汙腐化,喪失了應有的戰鬥能力。
曾國藩非常清楚的看到了這其中的弊病,所以他實行厚餉制,湘軍士兵的收入是正規軍士兵的3倍,而軍官則是同級別正規軍的6倍。
曾國藩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和一個文人,在這裡他沒有犯一般文人愛犯的唱高調的毛病,他知道要首先要解決士兵和軍官們生活的物質基礎,才能有之後的訓練和教育。
厚餉制是湘軍的第一個制度創新,第二個創新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也是反觀綠營軍之後決定的制度。
因為清代皇帝生怕軍官擁兵自重,所以每逢戰事,士兵和將領都是四處抽調組合,組成臨時的作戰部隊。這樣一來軍隊中的人互不相識,沒有私人感情,所以大家都聽皇帝的。可壞處也非常明顯,就是永遠也不可能形成一個穩固的群體,萬眾一心。結果就是各支部隊都只知道苦表現給皇帝看,爭風吃醋,相互掣肘。一支部隊敗了,其他人袖手旁邊,心中暗喜,如果一直部隊勝了,其他人也是只有嫉妒,怕人家升官發財。
所以面對這樣一直軍隊,曾國藩說就算是諸葛亮在世也不可能打勝仗。這完全就是制度的問題。所以曾國藩採用「將必親選,兵必自募。」意思就是說,所有軍官都是他親自挑選出來的,而軍官再去招募自己信任的人做營官,營官再自選統領,層層如此至到最基層的士兵。
這樣一來,每一層上下級之間都知根知底,而且都有選用提拔之恩。組織內部打通,形成了一個由感情紐帶凝聚起來的整體,整隻軍隊都同氣連枝,呼吸相顧,榮辱與共。絕不會像綠營軍那樣勝則相忌,敗不相救,而是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
這就是湘軍凝聚力和戰鬥力的主要來源。這樣的組織原則其實違反了清政府的「兵為國有」,湘軍的私人性極強,每一級都只效忠自己的統領,換個其他人是調遣不動的,這實際上給後世的軍閥割據開了先河。
另外,曾國藩還立下了一條規矩,就是一旦某軍統帥戰死,則全軍就地遣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呢?是為了讓部下全力保護自己的長官。因為只有長官活著,士兵才有發展機會。所以我們看到,曾國藩高明就高明在用制度解決了別人用道德去解決的問題。保衛長官這本是一個道德要求,但是曾國藩通過制度把它變成了符合下屬自身利益的行為。
第三點不同,是選人原則不同。
正規軍的將領都是武人出身,因為上戰場比的就是勇氣和體力。可是湘軍的將領,曾國藩選用的多半都是沒有打仗經驗的讀書人。因為曾國藩認為,精神的力量遠遠大於身體的力量,行伍出身之人雖有一時之勇,卻沒有堅定的信仰。而曾國藩渴望建立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軍隊,因為有信仰在,可以激發出驚人的勇氣和能量。
而普通士兵的選擇,也與正規軍完全不同,他堅決不招有經驗的退伍軍人,他擔心把之前那種不好的習氣帶到湘軍當中,所以湘軍的兵源主要以純樸的山農為主。
所以在這樣的選人原則之下,湘軍的風貌與綠營軍完全不同。湘軍中人各個穿著樸素,各個吃苦耐勞,沒有虛頭巴腦的繁瑣程序,只求實際。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湘軍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重視政治教育。
在曾國藩創建湘軍之前,我們國家的正規軍從來就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麼一說,而正如我們之前所說,曾國藩是一個非常重視精神力量的人,他不斷的用「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錢、不怕死」的嶽飛精神來激勵將士,不斷的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
曾國藩就是依靠這樣一支軍隊,成了大事。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建軍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軍日後的成功完全都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之上。
我們曾說曾國藩是一個笨人,但是他比別人更能吃虧,更紮實,更能不斷的鞭策自己。他雖然笨,但是所做的事情都表現出了極其的高明。這種高明都建立在笨拙的腳踏實地上,建立在絞盡腦汁的反思上。
曾國藩一生經歷千難萬險,處理無數大事,都很得當。他的過人之處就是不怕費心費力,對事進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找出要害,把握關鍵。處理完了之後,每次都總結經驗,為下次決策提供參考。
所以「智慧經歷越多苦難就越發的明晰」,真的是他切身的體會。
那湘軍意外的崛起,讓黃泉路近的大清王朝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按理說,曾國藩應該成為天下的中流砥柱,可以呼風喚雨了吧?其實根本不是如此,曾國藩不但沒有得到與自己功績相匹配的權利,而且沒過多久他甚至被解除兵權,賦閒在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下期節目,我們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