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曾國藩傳》12、補天填海的「失敗者」

2020-12-17 曉書童頻道

這是我們聊曾國藩的最後一期節目了,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曾國藩是怎麼從萬人敬仰的救世主,變成千夫所指的「賣國賊」的,這就要說到天津教案的始末,除此之外,我們在看看這位大清王朝領航者,生命最後的那段時光。

▌天津教案

話說晚清當時有很多外國傳教士,到中國來傳教,他們也會做一些慈善工作。法國傳教士在天津修建了一所教堂,旁邊又修了有一座叫做仁慈堂的慈善機構,主要就是收養一些無家可歸被人遺棄的小孩。

在今天看來,人家到你這裡做慈善,當然是好事兒,但當時民智未開,大家都覺得「無利不起早」,這些洋鬼子為什麼要萬裡迢迢的跑到我們這裡來大發慈悲?是不是包藏了什麼禍心啊?

所以,長時間以來一直流傳著一個恐怖傳言,說這些洋鬼子假情假意的,其實是把這些孩子弄去,拿孩子的眼睛和心臟做藥材,所以他們的那什麼西藥才會這麼靈。

在1870年的時候,收養了150多名孩子的仁慈堂內爆發了傳染病,就有30多名孩子死掉了。修女們就僱人把孩子的屍體在荒地埋葬,因為死的孩子太多,而且受僱的人也草草了事兒,屍體被野狗拋了出來,在鷹啄狗刨之下,這些孩子的屍體被弄得殘破不堪,零落遍地。引來了眾人的圍觀,眼前的這個場景,不就印證了那個恐怖傳言麼?

緊接著,官府在當地抓住了兩個人販子,加上當時傳言愈演愈烈,甚至在說傳教士一直在花錢僱人拐賣孩子當做藥材,此案一發那更是民情激憤。

在官府行刑逼供之下,兩個人很快就招認自己拐孩子是為僱主用藥。官府為平民憤將2人斬首,並且張貼告示說這兩個人已經招供了,受人囑託,迷拐幼孩,以作藥。

「受人囑託」這4個字就將幕後主使直指天主教堂,這可是官方發言,直接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恐慌。

緊接著,又有一個人販子被熱心市民給抓住了,在憤怒群眾的「審問」之下,案犯承認自己是受教堂的指示才做這件事兒的。這種有明確指向的審問結果是怎麼出來的,我們也是可想而知。

那現在「鐵證如山」,怎能讓這樣的禽獸行為在中國橫行。於是民情激憤,聚眾圍堵了天主教堂。

當地官府當然知道此事非同小可,趕緊出面解決,讓這個人販子與教堂傳教士當面對質。那這種子虛烏有的事情,當然什麼都對不上,在教堂裡查了半天一無所獲,查不下去了,撤吧。但是離開的時候,沒有向百姓解釋教堂的清白,也沒有任何的安撫。因此圍堵教堂的群眾一直沒有散去。

當時法國領事叫做豐大業,這個人本來就是脾氣暴躁,在加上自己居高臨下的態度,從來對中國官員都是出言不遜。他看到這個情況,很生氣,就找天津當地官員算帳。結果是一言不合竟然直接開槍打傷了天津知縣。

他的這一槍,直接引爆了憤怒的人群,群眾圍上來直接打死了豐大業和他的秘書。緊接著衝進了教堂,見人就殺,教堂內的神父、修女都被殺了,然後還一把火燒了教堂。有20名外國人在這次事件中喪生,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

▌怎麼都是錯

天津教案震驚了全世界,於是朝廷就想讓直隸總督曾國藩來處理這件事兒,當時曾國藩的身體已經很不行了,他剛剛請了一個月的病假。慈禧下旨給他說,此案事關重大,如果你身體可以支撐的話,就來辦這件事兒。

當時曾國藩是完全可以託病不來辦這事兒的,而且他的幕僚和朋友全部一致反對他接手這件事兒。

為什麼?因為在晚清的對外交往中,但凡對洋人主張強硬的人都會得到民眾的熱烈歡呼,被視為民族英雄,揚我國威。而主張講理妥協的人,都被罵成賣國,聲明盡毀。鴉片戰爭以來,凡是涉及外交的人,大多數人都沒留下好名聲。

而天津教案這件事情,難道對洋人一味強硬就可以嗎?當然不行,事情一出,法國人就已經把軍艦都開到大沽口了。之前他們就衝進來燒了圓明園,如果處理不當引發戰爭,那就是對於整個國家和民族就是極端的不負責。

這就是當時曾國藩面對的進退維谷的局面,但他還是決定接下這個很大可能會讓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的事情。因為就是擔心,如果自己不去,換成一個無能之輩,會激化矛盾,甚至引發戰爭,將整個國家都推入災難的深淵。

這件事情極其棘手,加上自己的身體已經不行了,所以曾國藩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寫好了遺囑,才啟程出發。

曾國藩來到天津,民眾歡呼雀躍,在人們心中他是一個扭轉乾坤的大英雄,一定會和他們一樣,對天主教滿懷憤慨。他進城的一路上,轎子多次被百姓攔住,數百人跪下聲淚俱下的控訴天主教殘害中國幼兒的行徑。可見當時曾國藩承受著多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曾國藩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將天津道、府、縣三員撤職,地方官對這件事情當然有責任,不管是那個沒有詳細調查就發布的告示,還是對日益緊張的形勢沒有加以引導制止,以及最後沒有向教堂外的群眾公布對質結果,這都是官員的失職之處,理應撤職。

這麼做另一方面考慮呢,當然是讓法國人能心平氣和的與自己開始談判。

處理這件事兒,曾國藩的原則就是極力避免戰爭。發洩民族情緒,逞一時之能當然不難,但是引發戰爭必然失敗,帶來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第二件事兒,就是本案的核心。教堂到底有沒有迷拐孩子拿來做藥這件事情。

之前我們說數百人攔轎陳情,但是曾國藩一一細問,誰親眼見過洋人挖眼剜心,沒有一個人。發出告示說,誰有確鑿證據,趕緊前來呈告,沒有一個人來。那大家都說天津城內小孩被拐走拿去做藥,那有多少百姓來報案說自家的孩子丟了呢?也是一個都沒有。

查來查去,只有在天津教案發生的時候,有人從教堂地下室帶回了被指證為小孩眼珠的兩瓶東西,可是打開一看,竟然是醃製的洋蔥,這完全就是一個笑話。

於是曾國藩把調查結果一五一十的呈報朝廷,並說,一切的傳言全部都是子虛烏有,整件事顯然是我們理虧,那就只能捉拿兇手,認錯賠錢。而且天主教育嬰堂所做之事確是行善之舉,我們必須要公開澄清此事,為了避免再有類似事件因謠言而起。

按照我們今天人來看,曾國藩這樣的處理方式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此折一出,眾人譁然,朝堂之上大家竟然說,沒想到堂堂曾大人竟然向著洋人說話,他竟然變成了一個賣國賊。朝野上下謗議叢積,曾國藩一下子就成了全民公敵。為什麼會這樣呢?

▌千夫所指

遭受非議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他與最高領導人就此事存在意見分歧。慈禧這個人,並沒有受到什麼良好的教育,對於世界現狀也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受自己沒文化所限就讓她一直確信,洋人用孩子做藥,一定是確有其事,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證據,這就等於抓住了洋人的軟肋。

所以對於曾國藩實事求是的匯報,慈禧很不滿意,他甚至覺得是曾國藩故意袒護洋人,為了順利結案,而把那些心臟和眼珠都給銷毀掉了。

其次,大清的掌權者都認為,對於天津百姓,應該鼓勵,而不是鎮壓,我們應該保護他們的愛國熱情,他們認為處理天津教案的關鍵並不是曾國藩所想的是要避免戰爭,而是不可失去民心,因為民心可用,對于洋人的憤怒情緒是我們可以倚重的重要力量。

而對於這樣的思路,曾國藩是明確反對的。他說,百姓是隨勢力而轉移的,並無定見,他們在自身沒有危險的時候,熱衷於低成本的愛國,而一旦有事兒,根本不足以依恃。

最後,在曾國藩身上貼上軟弱標籤,可以把民眾對於朝廷的仇恨都轉移到他身上,朝廷仍然是正確的,只是曾國藩沒有把這件事情辦好而已。

就在曾國藩承受著巨大壓力的時候,法國外交官又提出了無理要求,宣稱一定要殺掉三名涉及此事的天津地方官員,不然就要發動戰爭。

這可就涉及對大臣的生殺大權,我自己要殺是可以的,但不能是你讓我殺我就殺,這個權利絕對不能被外國人操縱,所以對此曾國藩是萬萬不能同意的。

▌做學生的鋪路石

在多方重壓之下,曾國藩病倒了,他自己覺得病體已經無法支撐這件事兒,於是想起了自己的學生李鴻章,希望他能帶兵來天津,一方面武力震懾,另一方面是來做自己的助手處理外交事務。

本來對曾國藩不滿的慈禧,乾脆就讓曾國藩去任兩江總督,然後讓李鴻章成為天下疆臣領袖,接替直隸總督的位置。

機遇對於李鴻章確實格外垂青,上次通過剿捻,接替了曾國藩的軍事權威,這次通過天津教案又將在外交上取得核心位置。

李鴻章接到任命之後,也是對曾國藩坦言相告,他希望曾國藩把這個爛泥潭先給清理乾淨,特別是緝拿兇手這些會招致罵名的事情先幹完,自己再來接手。

而曾國藩也願意做自己學生的鋪路石,在我們今天看來當然是追捕兇犯,可在當時的民眾看來,你這可是迫害愛國人士和民族英雄。

所以等到曾國藩把這事兒辦完之後,李鴻章才姍姍來到。

而且正好在這個時候,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和德國人死磕,也就沒有再強硬要求處死天津地方官。所以李鴻章接手之後,殺了「兇犯」,商定賠償撫恤金50萬兩之後,就迅速將此事平息,大家都覺得是李鴻章的洋務手腕高超,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在曾國藩處理的基礎上坐享其成罷了。

終於結束了天津教案噩夢、心力憔悴的曾國藩,回到京城面聖,發現自己備受冷落。昔日的「中興第一名臣」如今已經淪落到「千夫所指」的境地。

天津教案30年之後,義和團運動爆發。

慈禧太后和醇親王奕譞等人在天津教案中積蓄的怒火終於在曾國藩死後20多年痛痛快快的釋放了出來。曾國藩在天津教案中不惜自己的名聲竭盡全力避免的戰爭,終於在他死後成為了現實。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個國家同時宣戰。而這場戰爭最後以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結束。對於這些事情的得失利弊,我想每位同學聽到這裡應該都有自己的評價了吧。

▌大清最後的領航者

天津教案對曾國藩的精神打擊是非常之大的,不光是社會各界的痛罵讓他深感痛苦,更重要的是,他通過這件事,清醒的認識到他所致力的所謂「同治中興」,不過是一場幻夢,大清王朝已經無可挽救了。

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他沒有一日懈怠,緊接著就啟動了洋務運動。他的目標不只是延長大清的壽命,而是想要令其脫胎換骨,有能力去應這幾千年來未有的來自西方的重大挑戰。在曾國藩和幾位「中興名臣」的推動下,也確實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史稱「同治中興」。

曾國藩對於自己剿滅太平天國沒有沾沾自喜,他是一個極其善於反思的人,他也一度認為,大清朝經歷了這麼大的浩劫,統治者們應該能夠深刻的吸取教訓,清醒振作,奮發有為。

然而,並非人人都是曾國藩,整個統治集團並沒有痛定思痛,並沒有重振國家的願望。浩劫平息之後,王朝很快就恢復了偷懶苟安的老步調,仍然是吏治不清,民生困苦。

曾國藩早年立下內聖外王的宏願,並為此奮鬥了一生。但是到了垂暮之年他才猛然發現,自己雖然耗盡一生精力,但是這片天真的已經補不起來了。

說到曾國藩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原因,就是他不僅智商平常,而且他的身體素質非常的差,從青壯年開始到他死,一直都遭受著病痛的折磨。

30歲正是一個人身體最好,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但是曾國藩從這個時候起就經常出現嚴重的耳鳴,而且不能多說話,說的太多就會上氣不接下氣,感到疲憊不堪。

後來從他立志學做聖人開始,就患上了失眠症,這個病是跟了他一輩子,好的時候,一晚上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不好的時候就是徹夜不眠。

緊接著33歲,他得了眼病,36歲就用上了老花鏡。

35歲的時候得了很嚴重的皮膚病,奇癢難耐,渾身上下都被他抓爛。按照今天的醫學診斷,這應該是一種神經性皮炎,非常難治而且異常痛苦。這個皮膚病一直折磨到曾國藩人生的最後一天。

所以有傳說曾國藩是巨蟒轉世,就是因為他的皮膚病,渾身上下長滿了,像蛇的鱗片一樣的癬,而且因為不停的抓癢,皮屑掉落一地,就像是蟒蛇蛻皮一樣。

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已經是全身上下裡裡外外到處都是病,在出任直隸總督之後,本來眼睛就不好,又加上看文件過多,右眼已經瞎了,左眼視力也變得非常模糊,這一度讓曾國藩極其痛苦。

最後回任兩江總督的時候,他的身體已經岌岌可危,已經出現大小便失禁的症狀。

但即便如此,他每天在處理完公文之後,竟然還要在讀點書,有時候眼睛實在太疼,他就閉著眼睛背誦。

所以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我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覺得難以置信,以如此孱弱的身體,承擔起挽救國家,填海補天的大業,他每天都在忍受與克服著怎樣的困難,真是不可思議。

一直到他臨死的最後一天,他仍然像往常一樣的工作,批閱文件。

在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與自己的兒子曾紀澤在花園裡散步,曾國藩因為腦溢血突然倒地,大夫都沒來得及趕來,他就與世長辭,終年61歲。

▌儒家世界最後的精神偶像

張宏傑老師在這本書的最後對於曾國藩的總結非常精彩,分享給大家。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潰的前夜,曾國藩這個最後的精神偶像出現了,好像是儒學這位長壽老人臨死前的一次迴光返照。傳統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國藩的身上,在風雨飄搖的末世做一次告別演出式的呈現,絢爛而又悽婉。

立功立德立言,他都做到了。

立功,從一介書生起家,創建湘軍,統帥群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使中國傳統文化免遭滅頂之災,為清王朝續命60年,功勞不可謂不大。

立德,時刻以聖賢律己,道德修養純粹,50年後相繼主宰中國的兩大人物,毛、蔣二人都不約而同的把他當做自己的精神偶像。

立言,作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對儒學身體力行,登堂入室,造詣極深。留下了洋洋灑灑數萬言集,其精深博大之處可讓學者終身沉浮其中,更讓今天普通的我們都受益匪淺。

曾國藩的成功是傳統文化強大生命力的最好證明,有力回應了對儒學空疏無用的指控。他的一生成就都是在傳統文化的支撐下完成的。

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以及民胞物與的博大胸懷是支撐他在艱難困苦中奮力前行的精神動力。

實事求是、經世致用、反身而誠的認知傳統,使他能從前人、他人與自身學到智慧和經驗,以應對複雜的世事。

至誠待人的道德標準,使他為人磊落,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別人,吸納別人,使英雄為我所用,終成大業。

曾國藩身上的儒學精神是有活力、有彈性、有容納力的。所以在當時大清,他是第一個倡導對洋人平等相待的人。他興起洋務運動,開西學東漸之先河。在當時的氣氛之下,沒有大眼光大見識的人是絕不可能做這些的。

曾國藩做官非常成功,善於進退。一生出將入相,沒有太大的跌挫,在傳統官場像他這樣成功且能全身而退的並不多見。曾國藩事君至忠,事親至孝。對於兄弟,互見肺腑,毫無芥蒂。夫妻之間,相敬如賓,感情真摯。對於兒女,既慈愛又嚴格,以鼓勵為主,沒有傳統家長居高臨下的不平等作風。曾氏家族數代以來直到今天,依然人才輩出,這和他樹立的良好家風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他被譽為古今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萬世千秋。

當然,曾國藩的一生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失敗的。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衛、補天的女媧。然而在垂暮之年,猛然發現自己一生的奮鬥,最後竟然如拔刀斷水,並不能絲毫影響水之東流。他以聖賢自期,然而他遵循聖人之道一絲不苟地苦學苦修,卻並沒有達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

他以一人之力,無法挽回傳統社會積千百年形成的強大頹勢。他沒有能探悟到拯救舊世界的真理,沒能實現自己澄清天下造福萬民,創造一個以儒家學說為指針的太平世界的理想。相反,他眼看著神州不斷陸沉,自己卻無能為力。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腐朽政權的失敗。

不論如何,曾國藩用一生捍衛、守護了自己珍視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補天填海的路上。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同時,也證明了一個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最終以自己無望的努力,在人類精神徵途上,樹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的豐碑。

好了,解讀《曾國藩傳》的節目到這裡,全部結束。這是今年帶給我收穫最大的一本書,我很榮幸,能把它介紹給你。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傳》:一本書讀懂曾國藩的升級之道
    作者在深挖史料的基礎上,以傳記形式,全面復盤曾國藩的人生路徑及命運抉擇,還原一個以往從沒有如此真實的曾國藩形象。從笨人到聖人,經歷五次恥辱,如何堅守笨拙,脫胎換骨?曾國藩的故事,年輕人值得一讀。 已出版五本關於曾國藩的書 出版方向記者透露,這本《曾國藩傳》的誕生,可以說是一個瓜熟蒂落的過程。
  • 《曾國藩傳》:如果你覺得堅持不下去了,就讀讀曾國藩吧
    《曾國藩傳》初讀《曾國藩傳》時年紀尚小,當作故事書來讀,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曾國藩背書愚笨,竟背了一夜,逼得梁上君子惱羞成怒,「就你這麼笨,還讀個什麼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當著他的面背了一遍,而後揚長而去。
  • 解讀《曾國藩傳》9、一個聖人的「清」與「濁」​
    解讀《曾國藩傳》9、一個聖人的「清」與「濁」作者張宏傑老師,也有自己的付費音頻課程「曾國藩的24錦囊」,推薦給各位同學。本期節目的文案有8000字,音頻約28分鐘的時間為您講述。要說曾國藩一生的財務狀況,我們分成三部分來說,第一部分是他12年的京官生涯;第二部分是他組建湘軍帥兵徵戰的這段時間;最後是從他出任兩江總督,一直到他死在總督任上的這最後12年。
  • 解讀《曾國藩傳》9、一個聖人的「清」與「濁」
    要說曾國藩一生的財務狀況,我們分成三部分來說,第一部分是他12年的京官生涯;第二部分是他組建湘軍帥兵徵戰的這段時間;最後是從他出任兩江總督,一直到他死在總督任上的這最後12年。▌窮京官先來說他的京官生涯,1840~1852年,這12年的時間裡,如果用一個字總結曾國藩的經濟狀況,那就是窮,有這麼一個故事:話說曾國藩在進京當官之前,和自己的親戚們一一拜別。他有兩個舅舅,大舅連房子都沒有,住在山洞裡。二舅雖然有房子,但也是東倒西歪的茅草房,兩個人生活都非常的艱難。
  • 解讀《曾國藩傳》10、「既生瑜,何生亮」,與左宗棠的一世恩怨
    解讀《曾國藩傳》10、「既生瑜,何生亮」,與左宗棠的一世恩怨作者張宏傑老師也有自己的付費音頻課程:「曾國藩的24錦囊」。本期節目文案7200字,音頻約26分鐘。今天我想和同學們聊的是曾國藩與左宗棠的一生恩怨。兩個都是湖南人,年齡相差僅僅一歲,最後也都身居大清總督之位,而且同為晚清中興4大名臣。
  • 讀書筆記|《曾國藩傳》:勇於改變,讓生活變得不一樣①
    寫在前面的話:張宏傑的《曾國藩傳》這本書我大概反反覆覆讀了有5、6遍,從最初的當故事來讀,到後來隨著認知的不斷加深,開始讀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這次我也嘗試採用魚哥的關鍵詞法來總結這本書,雖說與大咖相比還差得很遠,但也確實嘗到了甜頭。
  • 《曾國藩傳》:掌握1個底層邏輯+12條軍規,你也能上演屌絲逆襲
    之前,魚哥在他寫的文章裡提到自己把《曾國藩傳》讀了30遍。這引發了我的好奇,書中到底藏有什麼寶貝,值得魚哥讀了30遍而且還樂此不疲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買了這本書來看。沒想到自己開始看了以後就停不下來,只因當中真的藏有很多寶貝。
  • 解讀《曾國藩傳》5、練就「神兵」,一雪前恥
    當時鹹豐手上已經無兵可調,於是想起了曾國藩,雖然他對湘軍從來沒有報什麼太大的希望,但起碼現在可以拿來救救急,於是命曾國藩增援湖北。當時曾國藩練兵才到一半,湘軍羽翼未豐,他只要找各種藉口搪塞,拖延不去。好在形式很快發生了變化,戰事離開了湖北,曾國藩才算鬆了口氣。可沒過多久,太平軍又進攻安徽。鹹豐再次下令讓曾國藩出兵。
  • 曾國藩: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多次提及「德」即人品的重要性。他說:「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在用人方面,曾國藩也格外注重官員的人品。人品好,運氣才好。生活不能靠運氣,畢竟好運氣不常有。但一個人人品好,那他的運氣也不會太差。
  • 李霄峰解讀「失敗」觀:那些失敗者無比可愛
    之後的兩年裡,他持續為《新京報》和《名匯Famous》雜誌撰寫名為「給L的信」以及「失敗者之歌」專欄,其中大部分篇章收錄到了他最近出版的新書《失敗者之歌》裡。  在賈樟柯眼裡,李霄峰是一個「想砸爛舊世界的革命家」,朱文評價李霄峰稱「作者的才華策劃了故事,讓人耳目為之一新」。
  • 讀遍商學院,不如讀懂曾國藩,巴奴精英會品讀曾國藩創業之道
    曾國藩?創業???乍一看上去,二者好像沒關係,但是聽何老師介紹後,才知道曾國藩與王陽明可以說是中國企業家最痴迷的兩大文化IP,尤其是曾國藩,「讀遍商學院,不如讀懂曾國藩」、「曾國藩比馬雲更值得創業者學習」,都說明了曾國藩在創業圈層的影響力。
  • 林乾談曾國藩家訓:曾國荃也曾受不了曾國藩的嚴厲
    《新京報·書評周刊》曾以《曾國藩變臉記:從「惡人」到「楷模」的鹹魚翻身史》等為題,系統梳理過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伴隨著「曾國藩出版熱」而出現的不同解讀——在大眾領域,他早已超出了一位軍事將領的範疇,有人將他當作「成功學」典範,有人向他學習「官場權謀之道」,有人認為他是道德修養的楷模,有人將曾氏家訓視為治家、保持家族長盛不衰的不二法門,以至於有人乾脆將曾國藩稱作是
  • 《填海記》:一顆毫無分量的小石頭,決定去填海
    雖然是同一個精衛填海的故事,《填海記》卻從精衛口中的小石頭的角度出發,或者說,從一個被她遺忘的小石頭出發。本應當被精衛帶走的小石頭被孤零零地遺忘在了山上,它也想成為填海的一份子,決定去找精衛在填的那片海。等它千裡迢迢來到海邊,卻發現海根本填不完 —— 填海本就是無妄的事情。
  • 美國日裔作家發文,稱參加抗議的人是失敗者!曾與川普一起寫書
    當地時間12日,清崎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們為什麼要崇拜這些重罪犯、失敗者、怪人、和這些沒有權力的,無法取得成功的人?我們為什麼要攻擊那些保護我們免受這些失敗者傷害的警察呢?為什麼我們的那些沒膽量的領導人會親那些失敗者的屁股?警察應該休息一個月,讓那些失敗者和領導者們互相親吻吧。
  • 詳細解讀曾國藩的「以勤治事」
    曾國藩在軍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論是什麼樣的天氣,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他一定「聞雞起舞」,練兵督訓,辦理各項事務。曾國藩對軍中將士說:「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於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言傳不如身教,曾國藩就是這樣影響手下的幕僚、將領的。不管是個人修行還是管理團隊,這一點至關重要,要給周圍的人和下屬做一個好榜樣。
  • 解讀曾國藩日課12條,借鑑十種自律方法,任何一種都能幫到自己
    關於自律有一個人可以說是自律成就了他,清末時期的一代大儒曾國藩。在他的一生中雖然沒有提到自律兩個字要求自己,但是通過他每天的規劃就能看出那是一個絕對自律的人,一直到生命的結束都在保持這個習慣。今天就解讀一下曾國藩的日課12條中的一些做法,如若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自內心的去運用,任何一種都能幫到自己。
  • 曾國藩家訓
    兒孫輩更是英雄輩出,其子紀澤,繼志礪學,出為使臣,折衝尊俎於國際間,為中國收復伊犁、奪回主權,從而英名留世…… 《曾國藩家訓》摘其家書中的精品,運用他修身齊家的具體事例,解讀他繼承先人遺訓、結合自身體會,教導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從而傳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家教傳統,並使之有益於現代家庭。
  • 寧德一公司涉嫌違法填海被查處
    原標題:持續加強監管 二季度中國未出現大規模違法填海現象中新社北京8月26日電 中國自然資源部26日在北京通報指出,自然資源部持續加強非法填海用海和無居民海島監管,二季度全國範圍內未出現大規模違法填海現象。
  • 下面的插畫解讀了,失敗者與成功者的不同,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而那些失敗者,整天生活在心猿意馬當中,他們渾渾噩噩度日,因而註定與成功無緣。 與失敗者不同,成功者總是保持學習的熱情,並持之以恆的踐行學到老活到老的理念,最終達到了失敗者難以企及的高度。
  • 波士頓400年間的填海造陸史:2/3的城區填海而來,三座山削平填海
    根據統計,目前波士頓主城區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從海洋中獲得的,並且這個填海過程持續了數百年,把波士頓肖穆特半島上的三座山都給削平填海了(其中兩座是徹底削平,剩下一座高度削去了好多)。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波士頓的填海造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