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勤 攝
浙江在線02月08日訊 這些行業,曾經非常紅火,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它們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在被遺忘的角落艱難生存,並且很有可能最終消失。晚報從今天起推出「那些漸行漸遠的行業」系列報導,目的是勾起大家那漸漸遠去的美好回憶,同時也是對90後、00後等新生代的歷史普及。
當你手捧iPad聚精會神地「啃」著網絡小說時,你會覺得跑去租書店租小說看很荒誕;當你走進豪華的電影院觀看大片或戴著耳機聽MP3時,你會覺得去租影碟、CD回家很不可思議……這些行業曾經風靡一時,現如今或轉行、或停業,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租書屋:
堅守源於愛書
記者沿著桐鄉市區振興路、慶豐路、梧桐大街尋找,除了發現數家零售圖書的書店,沒找到一家租書的店。最後在「老桐鄉」的指引下,筱筱書店才算「重見天日」。
在市區楊家門路上,不寬的路兩邊排列著不少店鋪,而筱筱書店就在其中。這裡沒有便利的交通、沒有起眼的裝潢,甚至沒有名號,印在門前的「租書」兩字也已經褪色。書店老闆丁偉說,這個書店在1993年的時候就開始經營了,後來原來的老闆轉行了,他才把書店盤下來。「我自己非常喜歡看書,家裡也收藏了一些,雖然近幾年來生意難做了,但還會堅持一段時間。」十幾年來,丁偉的書店慘澹經營著,「現在來租書的人寥寥無幾,招牌也就無所謂了。」
筱筱書店開業之初,在書店東側不遠處就是桐鄉老汽車站,附近還有青少年宮,地理位置也算得天獨厚,租書生意當然很火爆。「記得那時,男生都迷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女生對瓊瑤的言情小說愛不釋手,後來又興起了網絡小說,也是盛極一時。」丁偉親歷了當時的租書熱。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能租出200多本書,一本書按一天0.3元至0.5元收取費用,加上當時書的成本低,不到1個月就能收回成本。
筱筱書店裡的6000餘冊書籍基本上都是網絡小說。「現在,租書看的人越來越少了,主要是中年人和外來務工人員,再有就是老客戶了。」丁偉感嘆生意難做,租書群體正在「萎縮」,但每個月2次購新書是慣例,只是購買的新書量少了。
在書店裡採訪的近1個小時裡,記者發現竟沒有一位客人光顧。「其實,這些書在網絡上和圖書館都能免費閱讀,租書的人自然就少了。」當記者問到有沒有轉行的想法時,丁偉搖搖頭說「再撐一撐」。他覺得租書是小本生意,況且關門後這些書怎麼處理也很令人頭疼。
音像店:
勉強能「養家餬口」
慶豐音像店老闆沈強投身CD、影碟零售租賃業已經有10多個年頭了,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興衰。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影碟租賃業開始發展。當時主要是出租錄像帶給錄像廳和茶室,等到VCD興起以後,錄像廳幾乎全部關停了,這才讓VCD租賃火了起來。」沈老闆指了指塞在架子底部的兩箱舊VCD,原來因為利潤薄,早在六七年前他就不再出租VCD影碟了,「現在,大多數音像店都不再出租影碟了,我也準備把這些舊碟賣給收廢品的了。」
現在,沈強的音像店搬到了市區宏源路,店裡放著時尚動感的音樂,布置得也算光鮮,與筱筱書店的門可羅雀相比,這裡不時有顧客進來看看。各種各樣的CD、DVD影碟任人挑選,「因為地段不錯,加上很多老顧客光顧,一天的營業額在200元以上,但也只能維持生計。」
隨後,記者又來到廣福路上的新興音像店,這裡看上去蕭條得多,店裡地面上擺放著好多磁帶和兩箱舊影碟,而一邊架子上一盒盒的VCD(連續劇)影碟都可以出租,但老闆表示現在租碟的人很少,基本上都是買壓縮碟的。因為生意不是很好,老闆還賣起了棉鞋和襪子來增加收入。
新興音像店老闆為記者粗略地算了一下,一套VCD(連續劇)影碟一般在20碟以上,平均0.3元一碟,有的高品質碟或新劇的單碟價格更高,這樣一套就要6元以上。而現在的壓縮碟,有時候一張碟就可以刻十幾部電影,20集的連續劇也就是兩三張碟,買碟也就10元錢。「更重要的是,現在多數市民特別是年輕人都選擇在網上下載或在線看大片了。」
正在店裡挑選DVD影碟的朱先生是一位電影發燒友。他覺得「雖然現在網上看大片很方便,但從品質上看還是無法與DVD影碟媲美的」。
究其因:
租賃難擋網絡衝擊
據了解,目前,桐鄉市登記在冊的出租零售音像製品的店共有42家,出租零售書刊的有66家,其中只做書籍出租的僅5家,分布在桐鄉市區、烏鎮、濮院等地。
「音像行業正在萎縮,而租書也已經成為夕陽產業,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網絡的衝擊。現在非常流行的《鬼吹燈》、《誅仙》等網絡小說和一些歌手的新曲都能從網絡上免費下載,這給傳統的租書店和音像店帶來極大的衝擊。」桐鄉市文化執法大隊大隊長郭建祥表示。
如今,漫步街頭,隨處都能見到戴著耳機陶醉在音樂裡的小青年;捧著MP4看電影、瀏覽圖書的消費者已經比比皆是,這使得傳統的租書店和音像店經營舉步維艱。即便遇到這樣的困境,經營者們依然堅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