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過後,要多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好處太多了

2021-03-05 60分媽媽月華

你好,我是月華

暢銷書作者 + 兒童心理諮詢師

想要孩子身心靈更健康學習更出眾

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 文 = 60分媽媽月華 -

私人微信:lsfmmyh02

今天是雨水節氣,這是春天的第二個節氣。一到雨水,雖然還是春寒料峭,但日照時間與強度逐漸增加,氣溫快速回升。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雨水節氣的到來,標誌著降雨降雨逐漸增多,細雨滋潤,萬物復甦,大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個季節,不管工作多忙,孩子學習壓力有多大,大家都要努力抽出時間,多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這對孩子的身心都是大有好處的。

仔細觀察會發現,爸爸媽媽最有閒暇帶孩子出去親近大自然的時間一般集中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這個階段娃懂事了,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沒有學習的負擔。

嬰兒期的寶寶一般不太會帶他們出去,在大多數家長的意識中,寶寶還太小,什麼也不懂,帶出去他們什麼也不了解,反而還要帶一大堆物品,徒增大人的負擔。有的家長還擔心孩子太小,一吹風受寒容易生病,所以一般不太帶出去。

小學後,準確的說是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孩子的閒暇時光開始被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佔據,所有的遊玩計劃都要為補習班讓路。低年級的時候,功課還算輕鬆,家長會努力擠出時間讓孩子有機會出去玩一玩,一升入高年級,功課多,學習壓力大,要出去就難了。

太小的孩子真的什麼都不懂嗎?課本上的知識真的比自然實際更有用嗎?事實並非如此。

不管是小寶寶,還是大孩子,都需要多出去接觸大自然。尤其春天,陽氣生發,更要多帶孩子出去,在大自然中盡情地跑一跑,跳一跳。

與大自然親近,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1、大自然的豐富多樣,更有助於大腦神經元的發展

前幾天,外甥告訴我,在北歐,很多寶寶出生幾天後,爸爸媽媽就會帶出去讓他接觸大自然,在寶寶幾個月大小時,還會帶著孩子遠行,去不同的國家遊玩,見識不同的風景。

這是因為0-2歲時,孩子的心智雖然還處於空置狀態,但他們大腦的神經細胞已經非常發達了,有3-4億個神經細胞是充血和活動著的,等待更多的信息刺激。要知道,一個成年人活躍的腦細胞僅僅只有孩子的1/4,他們有3/4的腦細胞不會活動了。

在0-2歲這個階段,孩子大腦細胞受到的刺激越多,細胞會越興奮,細胞之間的聯繫增加,逐漸形成信息反射叢,穩定地處理並終身服務於同一個信息,孩子就會更敏銳。

英國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給一個10個月大的男孩玩一張黃色卡片,然後用計算機模擬和這個黃色卡片相近顏色的卡片,他們之間色差最小的時候只有兩個,成人的肉眼根本辨別不出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堆顏色完全一樣的卡片,但是這個孩子會非常輕鬆的把他經常玩的卡片拿出來——他可以辨別所有色差。如果孩子一直這樣被刺激著,這個孩子對色彩的敏銳度就會高過那些沒受過刺激的孩子。

而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大自然的顏色就會發現,一棵樹、一株小草,都能呈現出深深淺淺等不同的顏色,這些美麗的色彩即便是再偉大的藝術家也調不出來的。

同樣,在大自然中能聽到的聲音也是多種多樣,千差萬別的,就算同樣一隻小狗,當它心情不一樣時,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

人類的神經系統有一個特徵:當能夠用最簡單的分類來處理時,就只選擇最簡單的。

我們現在用的所有的早教工具都是人類大腦揀選後最簡單的工具。比如,在人類的文化裡,狗的叫聲是「汪汪」,貓的叫聲是「喵」,青蛙的叫聲是「呱呱」……這些模仿的東西與大自然的實際相比,蒼白而無力。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只讓他接觸各種人類大腦揀選過的事物,對大腦的發育反而是不利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創造力會差得多。

培養孩子的音樂細胞要去大自然,培養孩子對美的欣賞也需要去自然中找尋。大自然真實、複雜而多樣,是人類任何文化無法模擬的。鋼琴再動聽也比不上溪流的清脆,小提琴多妙曼也無法比擬大自然聲音的豐富,交響樂再澎湃也模仿不了大海的波濤洶湧。孩子只有真實的去欣賞大自然的聲音,他的音樂感應細胞才會生動而富有創造性。

所以,從寶寶出生開始,就要多創造條件,讓他們與自然接觸。剛剛出生的新生兒嗅覺、觸覺發展得最快,這個時候除了母親的撫觸,帶他去大自然,感受陽光的燦爛,泥土、青草的芬芳,花兒的香甜、清風撫過皮膚時的輕柔,能夠最大程度滿足兒童知覺發展的需要,讓孩子的生命充滿智慧,並永恆的支持著孩子心智的發展。

2、親近大自然,孩子更聰明

達爾文曾提出過一個假說:同樣的動物,野生的比家養的要聰明。因為野生環境太複雜,不停地刺激動物作出應對,使之更有主動性。家養動物則在別人安排的環境中生活,沒有這些挑戰,難以激發其智力的發展,漸漸被動。

20世紀的心理學家、腦神經學家在實驗中證實,實驗室裡的小鼠,即使在強化刺激的環境中生活,其籠子裡充滿了各種智能玩具,但還是不如野鼠聰明。

學校教育也是一樣,書本上的知識,是把別人發現的自然規律進行傳授。雖然對知識進行了抽象,但不管設計如何精巧,也趕不上野生環境所提供的刺激更能激發人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如果把人本身也當作自然的一個有機部分的話,那麼所有科學技術,說到底就是如何利用、駕馭自然。如果有機會讓孩子在自然中學習,複雜的環境更能刺激孩子大腦的發育。

3、親近大自然,有利於孩子的健康

親近大自然對孩子的身體是相當有好處的。脾胃屬土,與大地有著共同的屬性,與土地親密接觸,可以讓孩子的身心得到疏解,幫助脾胃的運化,當脾胃增強了,孩子就會肌肉緊實、氣血充盈、身體棒。

那些不愛吃飯的孩子,去跑過以後很容易胃口大開,而那些身體不好經常生病的孩子,多與大地接觸,呼吸新鮮的空氣,感受到腳踏實地的踏實感,脾胃運化能力變強後,身體也會越來越好。

我認識一個朋友的孩子,小傢伙反覆生病,是典型的過敏體質,讓他們夫妻倆頭疼不已,有一年帶孩子回老家時,他們發現一個假期下來小朋友居然一點問題沒有。後來他們乾脆辭掉了城市的工作,帶孩子回老家辦了個農場,天天帶孩子在田野山間跑,孩子身體越來越好。

對我們大多數家庭來說,孩子體質都不會糟糕成這樣,只要定期帶孩子出去,孩子的身體就能得到很好的調節。 

帶孩子外出活動還能疏肝解鬱。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很大,如果天天憋在家裡,輾轉於學校和補習班,父母老師還隨時監視著孩子的動靜,孩子沒有地方發洩,肝氣得不到疏解,就會導致很多問題。

尤其春天,肝氣隨著陽氣一起生發,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肝火旺,有的孩子會出現眼屎多、眼睛癢、乾澀紅腫等狀況,有的則會脾氣大,動不動大吵大鬧等,還有的會出現抽動症、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而帶小朋友去大自然中跑一跑,會讓孩子多身心徹底放鬆,緊繃的情緒也會有效放鬆,那些鬱積的肝火就能被發洩出來。

春天帶孩子去田野間跑一跑,還能幫助孩子長高。大家知道,春天生機旺盛,萬物生長,對孩子也是一樣,春天是孩子長高的黃金季節,尤其3-5月,更是寶寶的加速生長期,平均能長高1.37釐米,明顯高於其他季節。

帶他出去跑,做一些往上的蹦跳動作,在進行一些充分的拉伸,這也能幫助孩子身體向上竄一竄。

4、大自然對孩子身心是很好的休憩和滋養。

生命源於自然,一切自然蘊含的信息對生命都是滋養。

7歲以前孩子的身體知道什麼對自己最好,所以他們總是坐不住,活動身體的時間很長,他們的身體需要去經驗疲累。這種疲累經驗可以強化孩子的生命覺,逐漸養成孩子堅忍等待的能力與生命的韌性。當孩子生命發展的時候讓孩子得到足夠的活動,這樣當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時就會有更大的熱情。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厭學的孩子是小時候玩得不夠。

而大自然能量本身就是一種療愈,現在心理學常用的沙盤,就是讓人類在與沙這種大自然的能量的親密接觸中釋放內心的負面情緒。小朋友喜歡玩泥、沙、水……等自然物質,原因也是一樣,在玩泥、玩沙、玩水的過程中能夠與自然的能量親密接觸,找到內心的安寧。

當人在大自然的包圍中,也能夠感覺到自然的遼闊,人類的渺小,讓內心達到真正的寧靜。記得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我與一幫朋友去到一座山頂,看著茫茫的群山,茂密的森林,呼吸著純淨的空氣,整個人感到特別的寧靜。我們在山頂盡情的嘶吼,感覺湧在內心的所有負面情緒都被發洩出來,大自然的遼闊能夠包容一切。

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我們現在很多教育方法都要讓孩子遠離自然。客觀來說,這樣的努力的確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佔據更多的先機和好處,但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背離了自然的安排,身心失去自然氣息的滋養,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變成一個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的人。

5、親近大自然,有助於注意力更集中的學習

很多家長不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的最大理由是會影響學習,覺得孩子的時間這麼寶貴,怎麼可以浪費在毫無意義的玩耍中呢?

學習確實很重要,但學習和玩耍並不衝突,大腦如果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會越來越疲憊,學習效率反而變得低下,經過充分休息調整放鬆後,大腦的才智更容易被激發出來,學習效率更高。

一個朋友的孩子去年中考,去年那個寒假,一個學霸媽媽拉著她給孩子安排了一堆網課,從早上8點開始到晚上十點結束。朋友堅持了3天,覺得這個學習強度自己都受不了,何況孩子?她就堅定地退出了。每天就給孩子上兩節課,其餘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

最後高考時,朋友的孩子成績出乎意料的好,考上了市重點,而學霸發揮不佳,反而沒有朋友的孩子成績好。

現在很多孩子突然出現各種厭學症狀,也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完全被學習佔據了,沒有時間休息調整。

親近大自然,其實是很好的放鬆,調整過後,整個人反而更有能量。

剛剛過去的這個寒假,雖然因為疫情會有不少限制,但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我幾乎只要有時間就帶仔仔出去,去田野間跑一跑,爬爬山,完全放下工作和學習,充分休息後,我跟他都感覺精力更充沛了,而仔仔反而比平時更期待開學。

親近大自然還會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學習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而大自然的變化,暴雨、雷電、彩虹、颱風等自然現象,飛鳥蟲獸、花草樹木在不同季節的變化等都有助於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利用好這些事物,能夠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學習力、抽象思維和形象表達能力等,這樣的學習探索過程中激發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主觀能動性將伴隨孩子一生。

只要正確的引導,親近大自然不僅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會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大美的春光已經來到了,說了親近大自然的這麼多好處,大家一定要有意識地帶孩子出去走一走哦!

點擊下面的標題直接查看

- 今日留言互動-

你會經常帶孩子出門去親近大自然嗎?

(月華與大家一起探討)

點擊文末閱讀全文,可以讀到月華在之前所寫的所有文章目錄,同時提供搜索功能!

——END——

公眾號ID:liushifenmama長按二維碼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從小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好處竟然這麼多,父母們快讓孩子動起來!
    平時宅慣了的寶媽阿芳最近總要面對兒子的抱怨,「媽媽,我不想回家,回家不能跑,不能喊,沒意思透了!」家中雖有新巧的玩具、精彩的電視,但孩子總愛往戶外跑,小小的家裡關不住一顆童心。智慧君老家是農村的,每年放假都要帶孩子回農村住一段時間,這是帶孩子親近大自然的絕佳機會。平時周末或者幼兒園放學後,也儘可能讓孩子多在戶外活動。因為智慧君看過一個調查,孩子近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戶外活動少。我和先生都是近視,為了減少孩子患近視的可能,多讓孩子去戶外活動也是我經常讓孩子親近大自然的一個重要因素。
  • 讓孩子體會大自然,多親近大自然
    也許是感到對大自然曾犯下罪過,要作懺悔和補償;也許這些人與生俱來就有與大自然親近的情感;也許他們用得著這樣一座證明財富的領地……從1700年比斯買下這片土地,到1906年杜邦先生再次買下,一代又一代的杜邦子孫盡職盡責地照料著這片土地。經過將近300年的生態繁行,已經很難定義它是「人工園林」還是「自然景觀」,但它已成為動植物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樂園卻是不爭的事實。
  • 孩子專注力差?3種方式帶孩子親近大自然,是提高專注力最好方法
    如果父母能夠經常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多散步、爬山、踏青和遊玩,那麼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都會得到鍛鍊和淨化,這對孩子專注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我經常帶女兒親近大自然,走出家門,跟孩子投進大自然的懷抱,讓孩子在自然界中盡情徜徉。每周我跟老公都會抽出一天的時間來專門陪著女兒去爬山。
  • 如何讓孩子更快樂?疫情過後,帶孩子擁抱大自然
    孩子親近大自然還有哪些好處呢? 3、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 調查發現,孩子每日平均花在電子媒體上的時間超過六小時。想轉移埋首於電腦或電視的孩子注意力,秘訣就在家門外。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步行20鍾,會比在嘈雜的街道步行表現出更持久的注意力。所以家長一定要帶孩子多親近大自然。
  • 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聞聞大自然的味道父母帶孩子置身於大自然,用嗅覺去捕捉大自然的味道,早晨的空氣是清新的,隨著風兒的吹過,裡面似乎還摻雜著小花和青草發出的清香。用鼻子深深的嗅嗅,不僅可以讓人身心輕鬆,孩子也會釋放純真自由的天性,沉醉在大自然的恩賜中。
  • 4歲孩子玩螞蟻被嫌棄:花再多錢上早教,也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前幾天帶孩子去我家附近的公園遛彎,看到一群孩子們在公園裡玩的不亦樂乎,家長們則坐在旁邊等待。不過沒一會兒,身後的一位媽媽,一把抓起4歲孩子的小手,邊拍打手上的泥土邊說:「看看都是泥,多髒啊,被螞蟻咬著了,可不得了,趕快走。」孩子被媽媽推著走了,一步三回頭的,看起來非常的不情願。這樣的寶媽一定不止一個。
  • 五一值得去的幾個好去處,遠離城市喧鬧,親近大自然
    但其實如果想要享受安靜和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話,也沒必要非要去遠處下面給大家推薦幾個地方,也非常適合短期遊玩。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去往北京的話,路程也不是特別的遠,而且這個森林公園是北京的城市綠肺這裡的樹木非常的茂盛,植被覆蓋率非常的高,而且在附近還有人工湖的美景,修建完善的慢跑道,這裡非常的安靜。
  • 常帶寶寶去農村親近自然,有4大好處,每一個都是家長樂意看見的
    冬至那天帶小寶寶去佛山的鄉間玩耍,小傢伙可可高興了,田埂上開滿了紅色小花,他瞪著大眼睛一動不動,揮舞著小手想要抓那些花似的。每次帶他出去玩都很高興,感覺跟他媽媽一個德性,看見一些路邊小花也興奮不已。沒生孩子之前,我每周末都會去廣州周邊的農村去之前走走,看到一些可愛的花花草草會蹲在那裡拍上半天,看到一些可愛的昆蟲也會呆呆研究半天。
  • 帶孩子玩螞蟻被嫌棄:花再多錢上早教,也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也逐漸遠離了大自然,孩子們玩樂的方式多局限於網絡、手機遊戲或室內遊樂場。有的孩子甚至直接表示「我更喜歡在屋裡玩,因為只有屋裡才有電源插座。」 他們已經逐漸失去了和自然親近的本能,甚至覺得在自然中玩耍似乎有點兒沒出息、古怪、幼稚、無聊。就像很多年前,三毛在《塑料兒童》中寫到的,她帶幾個孩子去領略大海的壯美,而孩子們卻一路埋頭打遊戲,到了海邊也不為所動,說,這就是海啊,我們回去吧,六點半動畫片要開始了!
  • 讓孩子親近自然,好處有很多,家長多了解一下
    孩子從一生下來,就對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在大自然環境中,家長和孩子的天性得到很好的釋放,共同嬉戲、玩耍中增進親子感情,在陌生的環境中對綠樹、青草、紅花、山水、陌生人、動物這一切都感覺新奇,運動對肌肉、骨骼、腸道、呼吸等系統的發育及新陳代謝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親近大自然對孩子的情感、智力、身體都有好處。
  • 多帶孩子去大自然,讓孩子的眼睛儘量得到放鬆!
    現在的孩子,有時候覺得我們大人上班還要辛苦。平時我們上班是8點半,而孩子7點半之前就要趕到學校,有些有早讀的,那就得更早了。而放學後,以為就這樣完事了嗎?孩子辛勞的一天,才剛剛開始。除了要完成一些學校布置的作業不說,一些家長還會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即使不去培訓班吧,很多家長自己也會在家教孩子,然後給孩子買上很多的練習,這樣孩子的身體和眼睛,一直在告訴運轉著,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 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大自然?哈佛大學教授:「自然觀察力」值得培養
    相信每位家長都知道,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的重要性,所以現在的戶外親子體驗活動越來越多。但你真的利用好,每次跟大自然的接觸了嗎?要知道,自然觀察能力的培養,也是孩子智力開發的重要一環!我為什麼帶孩子到大自然去?每個周末我都會帶著女兒草莓去家附近的「森林」玩玩,她很喜歡那裡。跟她一起觀察小鳥,觀察落葉,看日出日落,是我們最喜歡做的事情。
  • 疫情過後帶孩子去大自然奔跑吧!自然教育是底線教育更是最好教育
    前段時間新聞,一個5歲男孩,因長時間低頭玩手機患上嚴重頸病……春暖花開,春回大地 ,是時候帶著孩子回歸自然,去去身上的電子味了。1.走進自然,是將孩子注意力移除手機的最好方式親近自然,是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和仔細觀察事物的最好途徑。
  • 帶孩子去嬰幼兒遊泳館要注意什麼 遊泳好處多
    正值夏季,遊泳是這個季節最受歡迎的運動,許多人都想去泳池暢遊一下,孩子們也不例外。有不少父母都願意帶著孩子一起體驗一下。那麼,帶孩子去嬰幼兒遊泳館要注意什麼呢?如何帶孩子遊泳呢?孩子遊泳有哪些好處?下面大家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帶孩子去感受自然,對孩子將來有好處
    現在的孩子,對於大自然是越來越陌生了,他們每天住在鋼筋混凝土鑄就的城市裡,玩手機,看電視,去的都是遊樂場、商超,他們不知道大自然、田野裡有多麼的奇妙。魯班發明的鋸是受大自然啟發的,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實際上都來自大自然,所以父母應該帶孩子體驗大自然並感受大自然的奇觀。這可以幫助孩子提高他們的想像力和新的創造力。
  • 為什麼要讓孩子接觸大自然?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2018年發布的《城市兒童與自然親密度調查》顯示,16.33%的中國孩子需要與大自然加強接觸以保障身心健康,這一數據還有增加的趨勢。事實上,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是十分有好處且必要的。然而,受限於城市鋼筋水泥的桎梏,孩子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並不多。如何讓家長們意識到接觸自然對孩子的重要性呢?最近看到的一檔綜藝《奇妙小森林》給了我新的啟發。
  • 戶外探索,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 摩爾媽媽親子活動
    小朋友們對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心,親近自然,可以培養孩子的探索性和創造性。本周為大家準備的親子活動「戶外探索-上」,讓我們帶著小朋友,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1、軟軟的小草發展能⼒:大肌肉運動、自然認知活動亮點:和孩子一起探索小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跟隨音樂在草地上跑、跳,感受在戶外一起律動的快樂。
  • 你以為孩子更喜歡親近大自然?這只是父母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英媒稱,相比鄉村,孩子更喜歡城市生活。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7月31日報導,如果你正考慮舉家搬到鄉村,以求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那不要欺騙自己了:這事實上是為了你自己。一項研究發現,雖然成年人喜歡親近自然,但孩子更喜歡城市。
  • 讓孩子親近大自然
    本報訊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親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風光,近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蕉嶺縣城東學校大隊部組織全體隊員開展了「我為春天添色彩」的線上主題實踐活動。 此次活動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分四個主題進行開展:賞春、貼春、畫春、種春。
  • 空調房損傷了孩子肺的陽氣,假期讓孩子多去親近綠色
    導語:空調房損傷了孩子肺的陽氣,假期讓孩子多去親近綠色我們現在的生活,特別是夏天離不開空調,沒空調真的是辦法算睡覺的。待在空調房裡,冷風一吹,感覺很舒服。舒服可能是表面,身體並不一定能受得了。尤其是孩子,孩子的陽氣很容易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