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2020-07-31 昭德培訓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在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 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於201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抑鬱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殘障」的致因排行中高居榜首。抑鬱症不再只是離我們很遠的數據,就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我們需要學會怎麼讀懂孩子的心,當孩子呼救時我們不會錯過,不會遺憾終生。

為此,本期邀請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喬瑞峰,幫父母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態。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我深入接觸了解了超過一百位確診為抑鬱症或者雙相情感障礙的孩子。有一個觸目驚心的現象:現在被確診為抑鬱症的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很多家長對抑鬱症的了解卻一無所知,以至於不少家長錯過孩子的前期幹預時間,使得孩子長期處於過度的抑鬱狀態或焦慮狀態而休學退學。


1

孩子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父母老師千萬要留心,

避免錯過孩子最佳的幹預時間,

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一般孩子訴說校園欺凌,學習困難,感情問題都不會引起家長的重視,只有當孩子實在撐不住了開始經常請假,休學,甚至退學的時候,家長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01.父母漠不關心的說辭,讓被校園霸凌後的女孩,過了6年地獄般的生活。

小A是一個喜歡繪畫的女孩子,文文靜靜的特別喜歡穿洛麗塔,可是她在高三選擇了休學一年。父母為此心急如焚,帶著她看遍了北京上海的知名醫院。醫生給出的診斷相差不大,使用的藥物也差不了多少,問題是孩子從確診吃藥一年多了,病情都沒有明顯的好轉。

小A抑鬱的原因相對簡單,就是校園霸凌,不僅僅是高中階段,而是從小學開始,一直貫穿了整個初中和高中。

剛開始同學欺負她的時候只是好玩,後來見她不敢反抗欺負的人就漸漸多了起來。不僅圍著她打耳光,隨意辱罵,有一次還把她扔進了垃圾桶,那時候她才上初一。被扔垃圾桶的那天,當她滿懷委屈回到家裡想要尋求爸爸媽媽保護的時候,媽媽一句「你又去哪裡瘋玩了,放學了也不回家,還把身上弄得這麼髒!」一下子就把她的情緒都憋了回去。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此後她也曾多次嘗試想要告訴爸爸媽媽自己被人欺負的情況,但是每次父母的答覆都是「人家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還不是你自己有問題!……以後躲著點,別給家裡惹麻煩。」諸如此類倒打一耙的說辭。因為她的個子一直是班裡最小的,性格又很內向,於是在父母眼裡乖巧聽話的小A,實際上在初中高中渡過了地獄般的兩個三年。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02.女孩打開心扉反遭無情背叛,摧毀了她整個世界,最終選擇割腕自殺。

導致小A退學的直接原因是她到高三住校了,住在上鋪的姐妹跟她聊的稍微多了,性格又比較相似,於是她不由自主的想要去保護她,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好友,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東西都給她。沒想到那個女孩不僅沒把她當朋友,還和宿舍裡其他的女生一起把涼水倒到她的床鋪上,一起嘲笑她。

小A本來已經麻木,可是被唯一的好友這樣背後捅了一刀,讓她的世界整個崩塌了。於是她用刀子割破了手腕,再也不想活下去了。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校方根本不敢留她在學校,通知小A爸媽把她接走,爸爸媽媽這個時候也才真的意識到自己的孩子確實受了很大的委屈,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在小A的強烈要求下才給她辦理了休學手續。

類似小A的孩子有很多,據孩子們反應,每個班裡最少有兩三個這樣的孩子。或者因為校園霸凌,感情問題,學習壓力,或者因為家庭暴力,父母離異,兩地分居,教育觀念不一致等等,長期處於過度的抑鬱狀態或焦慮狀態的孩子比比皆是。

近些年反映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的題材越來越多,類似的案例我們也都看到過不少,《小歡喜》裡的英子,《少年的你》裡面的胡曉蝶和陳念,包括最近的《隱蔽的角落》裡的朱朝陽,其實都是長期處於過度抑鬱或焦慮狀態的孩子。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小歡喜》英子跳海片段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少年的你》霸凌片段

當然,有的孩子去做診斷了,明確了自己患上了抑鬱症或者雙相情感障礙,有的孩子沒有去診斷,就這麼稀裡糊塗的扛著繼續讀書,有的孩子慢慢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困境,有的孩子則是越來越嚴重,在中考和高考之前轟然崩塌,或者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之後還是選擇了休學和退學。


2

藥物幹預是情感障礙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手段,

但會帶來肥胖等副作用,

所以醫生和患者配合至關重要。


一般孩子會比家長更加主動積極的尋求心理幫助,這點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因為現在抖音B站的興起,各種動漫,二次元圈的文化影響下,抑鬱症對很多孩子來說並不是一個難以接受的名詞。

雖然很多孩子對確診為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之後帶來的影響並不清楚,但是不去確診似乎就無法說服父母,引起他們的重視是很多孩子普遍遇到的困境。於是比起一直被家長否認和漠視,不如主動要求去醫院診斷。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現階段我國精神科醫生資源極度缺乏,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孩子的診斷都是在3分鐘到7分鐘之內完成,越是大醫院好醫生每天要診斷的病人就越多。北京上海三甲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每個人每天基本上要看150名以上的病人。所以,有些醫生診斷就是根據孩子前期填寫的心理量表內容進行判斷。

孩子的主動要求加上醫院的應接不暇,帶來的結果就是,處於抑鬱狀態孩子去醫院很容易得到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的診斷。接下來一般就是遵照醫囑用藥,但是藥物的副作用也會隨之而來,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好集中,肥胖等等又會給孩子造成新的負面影響。

所以,藥物治療的過程就是一個醫生和患者緊密配合,排除試錯的過程。診斷之後的藥物治療過程往往是以年為單位,不斷的重複循環。家長的心情往往會隨著孩子的情緒狀態而變化,會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期望和失望。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大家不要誤會,藥物幹預是情感障礙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手段,特別是以西藥為主。中醫中藥的一些治療手段只能作為輔助,儘量不要和正規的西醫治療矛盾衝突,如果一旦衝突最好以西醫為主。不管是服藥也好,還是減藥停藥也罷,都一定要遵照醫囑進行,最好不要自行決定,以免引起不可控的戒斷反應。

3

單靠藥物治療幾乎無法治癒,

藥物只能平衡孩子的內分泌,

而父母才是改善孩子所處環境和關係的關鍵。


藥物治療是最直接有效的,可以幫助患者最快的穩定症狀,與此同時,單靠藥物治療幾乎是無法治癒的,特別對於青少年來說。因為藥物只能改變孩子的內分泌,使其達到一個暫時的平衡。但是抑鬱症被稱為自限性疾病,或被稱為心靈上的感冒肯定是事出有因的。並不是說抑鬱症的痛苦程度和感冒一樣,而是指抑鬱症的康復必須以患者為主。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我們不僅需要改善自己內在的分泌平衡,更需要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關係。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家長對藥物肯定沒有醫生那麼了解,或者具有像醫生一樣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辯證施治的思維習慣。藥物治療交給醫生就行,家長需要做的是及時反饋(一般一個月一次)孩子的服藥情況,孩子願意的話最好是自己直接反饋。至於環境和關係的改變就需要家長充當主力了。

不少抑鬱症的孩子表示,雖然在學校待不下去了,回到家裡之後發現家裡也很煎熬。總是有被監視和被控制的感覺。當孩子有這樣感覺的時候,一般家裡都會有一個強勢的媽媽,控制欲非常強烈,出於為你好的目的恨不得幹涉孩子的一舉一動。當孩子因為情緒壓抑有自殘之類的行為的時候,家長被迫妥協,但是仍然會像雷達一樣,豎著耳朵監聽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其實家長的舉動孩子都知道,可是家長又沒說話又沒進自己的房間,於是逼的孩子只能一個人在房間裡生悶氣,不出來,氣的不行只能用頭撞牆,甚至割腕自殘。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這樣的家長往往會說,我的情緒都是受孩子影響的,孩子狀態不好我能好嗎?孩子都休學回家裡,不洗衣服不洗澡的在家裡憋著一直不出門,晚上不睡覺,白天打遊戲,成天荒廢時間,眼看著孩子就毀了,我能不著急嗎?!

可是對孩子來講,往往是自己千百次的想要跟家長溝通,但是家長根本不想聽也聽不懂孩子在講什麼。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的情緒表達給懟回去。那種想要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一次又一次地被不理解和不信任的感覺你能感受到嗎?抑鬱症的孩子基本上每天都處於這樣的境況當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4


家長的三大改變,

才是讓孩子病情徹底好轉的良方。

父母可以換醫生、換藥物,

但唯一不能變的是對孩子的信任。


直到家長真正的做出改變,孩子的病情才有可能徹底的好轉。

家長真正的改變是什麼樣子?

第一,不講大道理。

孩子並不是不懂那些我們從書上或者從人生當中總結出來的大道理,恰恰相反,抑鬱症的孩子都是高度敏感且想太多的孩子。他們對生命,死亡,情感之類的思考要遠遠超出大人的想像。

很多家長都會說自己的孩子想太多,以至於自己根本接不住孩子的想法,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進行溝通。因為不了解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於是下意識地希望孩子別多想,不要有認知上的偏差,特別喜歡找一些看似正確的大道理講給孩子聽。這樣的行為並沒有什麼用,反而會惡化孩子的情況。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第二,允許自己不著急。

母子連心,誰看著自己孩子受罪能受得了呢?可是想要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就必須要先允許自己不著急。

只有家長允許自己不著急,然後才能意識到自己的著急,才能看到自己著急的心情給孩子增加了很多壓力。然後才能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減少孩子的壓力,同時給孩子做出榜樣,孩子也就可以試著接受自己所處的糟糕的現狀。不管是抑鬱症也好雙相情感障礙也好,只有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才能走出康復的第一步。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第三,耐心的陪著孩子。

耐心的陪著孩子不是在前面拽著孩子,也不是在後面推著孩子往前走,而是肩並肩的和孩子一起走,一起去看去想,去思考去體會這個世界。

都說孩子是我們體會生命的第二次機會,很多我們的創傷和遺憾不可能通過望子成龍來實現,但是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成長來實現。耐心的傾聽,不前不後的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是一個非常幸福的過程,又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又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信任,還可以大大的增加整個家庭的幸福感。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有的家長什麼都懂,但是什麼都做不到,或者總喜歡把知道當成做到。比如「放下」,家長放下對孩子的期待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總有家長會喜歡強調自己對孩子已經做到了真正的放下,完全的接納。實際上只是暫時性的被孩子過激的言行脅迫,不得不做出妥協。孩子的情況稍微好一點,家長的要求馬上就跟著多了起來。這是孩子病情反覆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真正康復的孩子家長的經驗總結。

抑鬱症的治療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遠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詳述的。每個孩子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相同,儘管孩子的診斷相同,我們在相信專業的醫生,心理諮詢師的情況下,也一定要以孩子為主,以家庭為主,自主選擇和判斷孩子治療的方案。

藥不對了咱們調藥換藥,醫生不行了換醫生,換醫院,最不能變的是對孩子的信任,還有對自己的信任。只有親子之間相互信任,才能慢慢的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舒適的生活環境,然後才能幫助孩子儘快的走出情感障礙的困境。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相關焦點

  • 面對抑鬱症我們該怎麼辦?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變的越來越快,但利弊也是同時存在的,很明顯的現在得抑鬱症的人群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小,從以前壓力過大的明星到現在的產婦以及學生群體,那麼面對抑鬱症我們該怎麼辦呢?
  • 患者越來越多年齡越來越小,青少年「抑鬱症」你了解嗎?
    青少年「抑鬱症」並不遙遠「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離我們並不遙遠。」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病房主任曹慶久說,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孩子可能出現抑鬱、焦慮等問題,常見的症狀包括煩躁、易怒、悲傷、失眠,甚至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自殺等傾向。
  • 孩子有抑鬱症傾向,該怎麼辦?有一個環節不能少
    患有抑鬱症的人會持續性心情低落,同時伴隨生理上的不適症狀,如果不加以幹涉,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在前期患者會發現莫名其妙的心情低落,渾身乏力吃不好也睡不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思維會越來越遲鈍,到後來每天都感覺到疲憊,感覺到明顯的頭痛和軀體疼痛,患者會開始覺得空虛、荒誕、無意義感。時間一長,便隨自責和內疚情緒,到了抑鬱症中後期,整個人就像僵硬一樣,覺得活著有什麼意義,死了才是解脫。抑鬱症不能忽視,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會發生更壞的事情。發現孩子有抑鬱症的傾向,家長就要重視起來。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得抑鬱症?
    很多家長覺得自家孩子得抑鬱症就是精神病,不願說出去;或者覺得孩子只是矯情,沒必要。但實際上抑鬱症,顧名思義就是抑鬱障礙,心境低落與本身的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有自殺企圖或行為,嚴重的還會出現幻覺。
  • 患者越來越多年齡越來越小 孩子這種「無聲的抵抗」你了解嗎?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題:患者越來越多年齡越來越小 孩子這種「無聲的抵抗」你了解嗎?(小標題)青少年「抑鬱症」並不遙遠「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離我們並不遙遠。」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病房主任曹慶久說,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孩子可能出現抑鬱、焦慮等問題,常見的症狀包括煩躁、易怒、悲傷、失眠,甚至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自殺等傾向。
  • 孩子患有抑鬱症怎麼辦?如何幫助孩子擺脫青春期抑鬱症?
    抑鬱症是青少年患病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年齡小的孩子可能連情感體驗都不全,怎麼會患上抑鬱症呢?有研究表明,抑鬱症可以是內源性的,這就意味著,沒有環境的刺激,也有可能會患上抑鬱症。那麼,孩子患有抑鬱症怎麼辦?
  • 面對越來越普遍的青少年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
    那麼,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普遍的原因何在呢?應該如何進行早期識別?面對青少年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承受的壓力不比成年人小。每天面對學習,面對家庭所承受的壓力……更何況當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沒有及時得到來自家庭的回應和有效解決,他們所承受的,往往是比比成年人更難以承受的傷害。因為他們不懂得去消化這些壓力,也沒有辦法獨自解決一些問題,久而久之會變得對生活失去信心,對自己充滿失望,從而很可能出現患上抑鬱症的情況。
  • 笑氣讓越來越多的父母走投無路,孩子打氣廢了,餘生父母該怎麼辦
    但到2019年常規類的合成毒品也開始銳減,市面上出現了小樹枝、郵票、小熊餅乾等偽裝類合成毒品,另外戒安眠藥、戒地左辛、戒羥考酮、戒曲馬多的患者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多。而且笑氣濫用的年輕人也開始變多起來。市場真的是越來越複雜。 而到今年2020年國內形勢貌似突然發生了突變,笑氣正在逐步「佔領」年輕人市場。現在醫院裡接收的基本全是笑氣濫用的年輕人,年齡最小的竟然只有15歲,而平均年齡竟然不超過22歲。
  • 我得了抑鬱症,該怎麼辦?
    我得了抑鬱症,該怎麼辦? 文 羊男視角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謝謝讀者朋友的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導語:不同的人生階段,每個人都會有特定的情緒。
  • 答疑解惑 | 孩子患抑鬱症拒絕治療,家長該怎麼辦?
    > 來訪者問:孩子患抑鬱症拒絕治療,家長該怎麼辦?孩子大學畢業3年了,現在每天除了打遊戲,什麼也不做。情緒低落,不與外界交往。我想給他找心理醫生,他不同意。我該怎麼辦?另一方面,很多的父母容易因「孩子好,自己才開心」的狀態而忽略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孩子構建成彼此心理不分離的關係模式,導致孩子成年後,無法實現分離個體化的心理成長任務,出現各種情緒症狀。
  • 抑鬱症:抑鬱症的孩子不願意配合治療怎麼辦?試試這些辦法,管用
    文/阿秋父母在幫助抑鬱症孩子時,其實就是一個自我修煉地過程!與其說是自己去幫助孩子,不如說自己在不斷地自我成長與復盤、反思、糾正的一個個過程。我想,每一個父母都是最懂自己的孩子的,只是大多數父母們被自己自私的愛,而蒙蔽了清醒的意識。才導致孩子在自己的呵護下,不知道反抗了,壓抑了他們的個性,所以面對刺激時,可能一下子就點燃了。所以,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一定是原因的,而這個時候,父母也是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以上,留給每一個抑鬱症家庭裡的父母們,好好思考思考一下吧!
  • 抑鬱症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我們該如何面對抑鬱症?
    抑鬱症又稱憂鬱症,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它是發病率最高的單病種精神疾病,它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高發年齡為20-60歲,嚴重時可導致自殺,是自殺率最高的疾病。根據世衛組織估算,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我國抑鬱患病率達到3%-5%,大概每50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抑鬱症患者。
  • 我該如何幫助你,抑鬱症的孩子
    我的這個自我救贖的過程引起了很多朋友的關注,謝謝大家,我知道不是只對我的關心,也是對抑鬱症這個患病人群的關心,這也是我能堅持發文的一個重要支撐動力。謝謝大家。我希望通過我的發聲,讓更多的人們能走進抑鬱症患者的內心,如我所說,給抑鬱症這個群體多多的理解,特別是如果您身邊有親人得了這個病,真心的希望我的記錄能夠給您以陪伴他們的方向,也有朋友在後臺向我提問,說家裡孩子得了抑鬱症,可是家長根本沒法和孩子溝通,問我該怎麼辦。首先我先向您道歉,我也只是個病人,而且不了解您孩子的病情,不能夠給您提供什麼建議,我絞盡腦汁的在想怎麼能幫到您、幫到您的孩子。
  • 抑鬱症低齡化?家裡的未成年孩子確診抑鬱症該怎麼辦
    或許會有很多家長感到困惑,學生不向成人一樣有生存壓力,不用背負工作、生活、人際等等帶來的無力感,為什麼還會得抑鬱症呢?也有家長感到對抑鬱症不知所措,為沒有辦法幫助孩子自責。那麼學生確診抑鬱症背後這一系列的問題是怎麼來的,又應該怎麼解決呢?
  • 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睿智燈塔三個小方法,幫助孩子戒掉手機
    如今手機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孩子接觸手機的年齡也越來越小,如果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會給孩子帶來幫助,但是利用不好也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那麼,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據科學研究表明:6歲以下的兒童最好儘量避免使用電腦和手機。非學習性目的使用電子產品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孩子玩手機會有哪些危害呢?
  • 總是擔心抑鬱症復發,該怎麼辦?
    讀者提問:我從19年12月確證了混合性焦慮抑鬱障礙,規律治療至今,大有好轉,但是逐漸發現在面對有挑戰的選擇時,總擔心抑鬱症復發,擔心自己因此無法應對,而總是退縮。該怎麼辦?我在線上和線下都接觸過不少抑鬱症患者,對於他們來說,活著是一種煎熬,所以這種痛苦可想而知,而你的擔憂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此,在「抑鬱症確實可能會復發」這樣的前提下,我們該如何去面對?我想一方面,我們需要增加內心的勇氣;另一方面,可以尋找外界的一些資源,來幫助自己。
  • 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導致厭學該怎麼辦?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沒有搞清楚,就是,那些被診斷為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情感障礙的患者,是內源性的還是外源性的,如果是內源性的,生理因素是主要誘發因素,外部誘發因素是次要因素,患者能夠徹底恢復正常的可能性比較小。如果是外源性的,因為應激事件導致的心理問題,通過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是100%完全可以康復的。
  • 近20年抑鬱症增加120倍:揭秘抑鬱症越來越多的真相
    2016年北師大心理學部長發言:「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越來越多!」為何時代一直都在進步,而心理問題反而越來越多呢?臨床抑鬱症論文數量隨時間的變化藥廠不斷鼓勵科普人士將抑鬱症更多講述成生理性問題,所以你發現那個年代醫生只承認藥物的原因了。當你發現抑鬱症越來越多,其實你應該明白這些科普人士也做了不少貢獻。
  • 我們該怎麼對待抑鬱症患者
    這是來自讀者周華的後臺留言,靜水通過大半年的心理學學習,直覺她患上了抑鬱症。我小心翼翼地問她:「介不介意做個測評?」「謝謝你這麼真誠,我是個重度抑鬱症患者。」她秒回我。她心疼地拉著我的手,勸慰我:「孩子,人死如燈滅,你陷的太深,好在還沒有孩子的拖累,去見見吧,你李姨介紹的那個男生。」媽媽口中的那個男生,就是我現在的丈夫,劉春旺,那時,沉浸在喪夫之痛的我,根本沒有心情見任何人。
  • 得抑鬱症是什麼感覺?應該怎麼辦?
    抑鬱是一個所有人都有可能得的病,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性格內向還是外向,無論年齡大小學歷高低都有可能受到它的困擾。英國首相邱吉爾曾經這樣形容抑鬱「心中的抑鬱就像一隻黑狗,一有機會就會咬著我不放」。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怎麼治療?恩恩心理醫生和大家一起來了解!我的身體無比沉重,深深的憂傷籠罩著我,我產生了對親人的愧疚感,我一直思考我還能夠履行我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