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不能對晚輩做的事,老祖宗總結出一句俗語,你覺得對嗎?

2020-12-16 思帆歷史趣聞

文/無極

長輩不能對晚輩做的事,老祖宗總結出一句俗語,你覺得對嗎?

常言道,男女有別。現如今,男女牽手說話雖說不再讓人覺得有什麼。可是在民國以前,就算結婚了都不能在外面隨意的走得太近了,走路需要一前一後相隔三步的距離。

更別提旁人了,如果發現哪個男女挨得太近,那個女的就會被視為不潔、放蕩,把女的抓去浸豬籠。而在我國,歷來就對女子要求嚴格,需進退有度,曉三從四德。老祖宗就總結了一句俗語,將長輩不能對晚輩做的事情: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

公公是丈夫的爸爸,是長輩。作為兒媳婦,在公公面前要懂得避嫌,同理公公也需如此。在我國,一直有做月子一說,我想做月子除了讓產婦身體恢復,還是為了避嫌。產婦生完孩子後身體就像重組,再加上需要夜以繼日的照顧孩子,沒有時間收拾自己。生完孩子的一個月,奶水因為孩子胃小吃不完,會流出來把衣服打溼。

那時不像今天有防溢乳墊,胸部的衣服打溼後難免被人盯著瞧。同在一個屋簷下,公公又是男人,會讓人產生一種不正經的想法。

公公雖說是長輩卻不是血脈相連,兒媳婦跟公公處的太近,短時間可能沒什麼,但是時間一長,旁人說三道四的,就會影響一家人的和諧相處,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還更別說進兒媳婦的房間了,你說沒事去兒媳房間做什麼?兒媳和兒子的房間,應該是兩人的私人領域。

我們常說朋友妻不可欺,其實兄弟的也一樣。當然這裡的欺不是毆打的意思,而是不要存非分之想,懂得張弛有度,心中要有一條界限。每個人都有攀比心,都容易被認為好的東西吸引。

有時候男人和女人之間很簡單,有時候卻也很複雜。大伯和弟媳複雜起來就更複雜了,輕則老死不相往來,重則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兄弟妯娌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很微妙敏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說話做事還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兔子還不吃窩邊草呢。在小編看來,不管是公公也好大伯也罷,都不要到別人夫妻的臥房比較好,既不造成誤會產生矛盾,也讓外人無法說三道四。

生活中,我們要懂得避嫌。男女相處時心裡有一把尺,隨時要把握度。特別是女孩,要懂得自尊自愛自重,如果自己墮落了,旁人又怎麼會在意你。

與親朋好友聚會時,要有分寸,就可以少喝,但要保持清醒。說話做事光明磊落,不說大話,不說讓人覺得曖昧不清的話語,不做讓人覺得曖昧不清的事。心中的雷區不要去觸碰,世上沒有後悔藥,所以不要做讓自己悔恨終生的事。

相關焦點

  • 俗語「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為什麼這麼說,都是老祖宗的智慧
    俗語「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為什麼這麼說,都是老祖宗的智慧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俗語口口相傳,俗語都是我們的老祖宗從自己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有些話我們還經常掛在嘴上,有這麼一句老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叫做「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
  • 春節將至,回家探親,老祖宗總結了一句俗語,讓你過好這個年
    春節將至,回家探親,老祖宗總結了一句俗語,讓你過好這個年隨著二零一八年的退出歷史的舞臺,我們成功的迎來了二零一九年。而很快的我們也要迎來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春節作為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老祖宗們也為其總結了許多的俗語故事。筆者接下來要為各位介紹的就是一句關於春節的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老祖宗總結了一句俗語,愛賴床的朋友不妨看看
    老祖宗總結了一句俗語,愛賴床的朋友不妨看看很多的俗語都是以前流傳下來的,所以它是有一定的時代背景的。以前的人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工作機會,很多人都是在農村務農。每天在莊稼地裡其實也很辛苦,健康的身體往往是決定家庭經濟情況的重要因素。可是懶惰、喜歡賴床的人也不少。
  • 俗語「家有三喜出能人,宅有四實人富貴」,這些東西你家裡有嗎?
    而今天要說的俗語「家有三喜出能人,宅有四實人富貴」,便是老祖宗對於幸福的最好詮釋。對於我們的老祖宗而言,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家族中出現一個能人,他可以帶領族人實現榮華富貴,讓自己的家族日日興旺。「出能人,得富貴」這六個字,聽上去是多麼的美好,但是真要實現卻是個難事,畢竟家族中能出大能人的概率很低。
  • 老祖宗總結了一句俗語,說的在理嗎?
    老祖宗總結了一句俗語,說的在理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孩子出生時間也有講究?老祖宗總結了一句俗語,說的在理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俗語「好男慶九過虛,好女慶十過實」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俗語有些歲說念起來粗糙,但是細細品味的話,卻發現俗語中蘊含著許多人生哲理以及生活的經驗,說俗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一點也不假。同時有些俗語還能能反應出當地文化以及民俗。比如說下面的這則俗語「好男慶九過虛,好女慶十過實」,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那麼今天咱們就來粗略的分析下。
  • 俗語「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老祖宗的經驗之談,不可不知
    俗語文化,其實大多數來源於民間,通常都以簡單的大白話構成,和那些詩詞歌賦不同的是,俗語沒有那麼多平仄押韻,但是背後的道理和智慧,卻能夠引人深思。俗語的種類有很多,有的俗語告訴人們如何養生,也有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其中就有這樣一句俗語「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說出了古人在人際關係上的領悟程度。
  • 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老祖宗的經典名言,有何講究
    《禮記》中曾有名言「來而不往非禮也」,就是說對於別人給予自己的善意,應當做出友好的回應,否則是不合乎禮節的;還有孔子也曾在《論語》的開篇中寫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是說對於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應該表現出非常熱情的態度,朋友就會覺得我們非常重視他,這才也顯得我們很有禮節。
  • 作為長輩和晚輩,你們都做好自己了嗎
    然而最讓人覺得有觸動的事,就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互相關心,互相指責,互相依賴又互相不認可,這也是相對來說比較複雜,有盪氣迴腸的方式。做長輩的,一般情況下都會覺得做晚輩的沒有生活閱歷,沒有經驗,怕他們在外面吃虧上當受苦,所以一般都會很細心地牽叮嚀萬囑咐告訴他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事做了有什麼好的結果和壞的結果,他們以這種前車之鑑的方式,讓孩子心裡有一個未雨綢繆的計劃或者狀態,誠然,這是好事,但也在無形中給晚輩定下了一些約束束縛和空間上的侷促。
  • 老祖宗關於搬家的講究,總結出一句俗語:近搬窮三天,遠搬窮三年
    老祖宗關於搬家的講究,總結出一句俗語:近搬窮三天,遠搬窮三年對於人類來說,房屋是最重要的棲身之地。所以單從花費上來說,這句俗語使用誇張的手法來形容了新房遠近對一家人的影響。第一,「窮」可能指代的是情感上的缺失。在一個地方生活的時間長了,和鄰裡鄉親都會產生一定的情感牽絆。平時需要幫忙的時候也可以找鄰居幫忙,有一句話「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個意思,住得近低頭不見抬頭見,總會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交際。
  • 俗語: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真有理嗎
    古人覺得「百善孝為先」這經過我們國家幾千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必須要遵循的規律,現在的社會可以說是非常和平的社會,而有一些家庭中的小孩,因為常常得到父母的溺愛,變成壞孩子,這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可是在之前,事情並不是這樣的的,今天就帶大家來認識這麼一句俗語「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
  • 老祖宗談生辰: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這句俗語有道理嗎?
    老祖宗談生辰: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這句俗語有道理嗎?在我們年輕人這一輩,如果有了小孩,不會在乎小孩出生日期是什麼時候,相比小孩的出生日期和時間,我們更關心的是小孩的重量,看小孩是否壯實,健康。健康就是現在年輕一輩對於新生兒的最大期盼了。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
  • 俗語:「大門過於堂」,下一句讓人難預料,你知道其中的意思嗎?
    俗語:「大門過於堂」,下一句讓人難預料,你知道其中的意思嗎?文/一休道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無非就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關於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通過各種渠道,都能見到它的真容。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見不到摸不著的,有些甚至都隨著時間的流走停在了某個地方,就像中國的俗語,有一些俗語都漸漸的退出了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來的也有不少難解其意的。不過,也有人們為了保留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它們都編寫成一本本書籍,俗語也被有幸編成了書籍,在《俗語》中,我們能夠看到不少祖先凝聚成的智慧結晶。
  • 除夕要守歲嗎?農村俗語「三十夜守夜,年初一守舍」,什麼意思?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而今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我們就來看看這樣一句與除夕春節相關的俗語「三十夜守夜,年初一守舍」,這是什麼意思?你們那有聽過嗎?
  • 俗語: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老祖宗談識人,準嗎?
    俗語: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老祖宗談識人,準嗎?我們華夏民族有著世界上最為豐富且最為悠久的歷史文化,這是全世界範圍內的國家和人民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同時也是讓其他國家和民族都十分羨慕的一點。筆者說俗語文化是諸多文化中與大家日常生活最貼近的一種文化,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這種文化最初就來源於人們的平日生活,最終也大多依然作用於人們的平時生活。我們大家了解到的大部分經典的俗語老話,都是當時我們的老祖宗通過在自己平時生活中的不斷觀察、實踐、積累、總結得來的。
  • 老祖宗有一句關於眼皮的俗語,不妨了解一下
    老祖宗有一句關於眼皮的俗語,不妨了解一下眼皮的跳動在現在看來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可換做在以前,這可是一件大事。我們的祖先認為眼皮不會無緣無故的跳,其跳動就意味著要發生什麼大事,而且通過他們的總結,認為左右眼的跳動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意思,就如那句俗語中所說的:左眼跳財,右眼跳災。
  • 俗語:遠親不如近鄰的下一句是什麼?聽完覺得很有意思
    大家都知道,農村裡面非常熱鬧,沒事的時候街坊鄰居就會在一起曬太陽,打牌,嘮嗑,而嘮嗑主要聊得就是家常便飯,其中就少不了俗語是漢語語彙裡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
  • 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老祖宗留下的忠告!
    對於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祖訓與家風,他們會將其牢記於心,並且按照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辦事。農村人是非常重視宗祠與祖墳的,每當家中有長輩去世的話,他們定然會為逝者挑選一塊風水寶地,用來當作他們棲身的墓地。除了清明節,中元節這些傳統祭祖節日以外,他們也會定期地去祭拜故人並修葺墳墓,而且絕不允許祖墳旁邊雜草叢生,或者墳墓塌陷這些情況的發生。農村人為什麼如此看重祖墳呢?
  • 在農村,晚輩見了長輩,如何打招呼才算比較禮貌的呢?
    見到認識的人自然要和他們打上兩句招呼的,特別是當晚輩見了長輩的時候,更是要主動打招呼的,否則就該被別人說不禮貌了。每一個地方打招呼的形式都是不同的,就像是城市和農村的打招呼方式都是不同的。那麼在農村,當晚輩見了長輩的時候,應該如何打招呼才算比較禮貌呢?很多人會不習慣在農村打招呼的方式,覺得很奇怪,雖然本人也不知道那些奇怪的打招呼方式是如何來的,但是本人可以和大家分享幾種農村常見的打招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