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的農村人來說,血緣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樞紐,他們的宗族觀念也是很強的。對於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祖訓與家風,他們會將其牢記於心,並且按照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辦事。農村人是非常重視宗祠與祖墳的,每當家中有長輩去世的話,他們定然會為逝者挑選一塊風水寶地,用來當作他們棲身的墓地。除了清明節,中元節這些傳統祭祖節日以外,他們也會定期地去祭拜故人並修葺墳墓,而且絕不允許祖墳旁邊雜草叢生,或者墳墓塌陷這些情況的發生。
農村人為什麼如此看重祖墳呢?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薰陶之下下,「百善孝為先」這一觀念,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了我們的腦海之中,重視孝道的已經是我們骨子裡的美德,所以人們自然會對祖墳十分上心。二是因為在老一輩人看來,現在的生活之所以能夠幸福美滿,除了自己的功勞以外,也多虧了祖先的原始積累與保佑。
在農村的許多老人看來,即使祖先已經離開人世,但是他們仍能恩澤子孫後代。為了報答老祖宗的付出,為了將這份恩澤傳承下去,他們就必須得去打理祖墳,讓老祖宗在下面能過得好一些。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農村流傳著一句與祖墳有關的俗語,它就是「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忠告是否還有道理呢?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在火葬還沒有普及之前,農村的喪葬方式以土葬為主。許多老人在去世之前,就會為自己定製一口合適的棺材,等到他們離開這個世界之後,他們的後代便會將他們的身體,放置在早已準備好的棺材中,然後將棺材埋入土中並用土蓋上,接著在墳頭立個墓碑或者墳頭石,方便後人的辨認與祭奠。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墳頭或多或少會發生一些變化,一些墳頭長滿了野草,一些則是光禿禿的,甚至還有一些墳頭出現了塌陷的情況。在農村裡的老人看來,前文中所提到的這些變化,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俗語,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如果祖墳上出現了塌陷的狀況,就預示著這家人後代子嗣少,在未來很難做到人丁興旺。如果祖墳上寸草不生的話,那就預示著這家人未來的生活會很貧困,子孫後代很難出現發達的跡象。
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一說法在農村影響很大,很多農村人在祭祖掃墓的時候,只有見到祖墳上布滿了青草才會很高興,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好兆頭,即使打理祖墳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也破壞不了他們的好心情。而那些見到祖墳墳頭出現塌陷情況的人,他們的心情就會非常鬱悶,因為這在他們看來不是一個好兆頭,所以他們會找來更多的泥土填充墳頭,讓墳頭變得充盈起來。
墳頭不長草這事更好解決,既然它自己不長的話,那我們就自己種上一些。不過在種草的選擇上面,他們也有著自己的講究,通常他們會選擇好養活的絲毛草和斑毛草。但是對於現代的人來說,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毫無科學理論依據作為支撐,墳頭之所以會出現塌陷的狀況,多半是因為長期缺乏維護與修葺,所以將它與子孫後代根本聯繫不到一起。墳頭長草與否這一問題取決於土壤和水分等自然條件,與子孫後代的經濟情況毫無關聯。
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一說法雖然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忠告,那就是希望我們對待長輩要孝順,這樣長輩才能夠更好的保佑我們,這一點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對於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文化,我們要客觀地去看待,一些有道理的俗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的。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們覺得這句俗語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