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3 神鳥知訊視界

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有很強的宗族觀念,對祖墳和祖宅更是格外重視,尤其是在農村,在老人們去世之後,後輩們不僅會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安葬地址,還很注重對墳墓的維護,每年清明,都有不少農民在祭祖的同時,對祖墳進行修葺。

農村人重視祖墳,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孝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農民看來,祖墳的狀態會之家關係到子孫後代的運勢,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熟悉農村的朋友都知道,以前的農村大多實行土葬,墳頭也是用土填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的墳頭一般會出現幾種不同的變化,有的墳頭一直光禿禿的不長雜草,有的被密密麻麻的野草覆蓋,也有縮小塌陷的情況。在農民眼中,每一種情況都有著不同的寓意。

「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家人的祖墳出現了凹陷的情況,這意味著這家人的後代子孫比較稀少,很難出現人丁興旺的局面,如果是建了好幾年的老墳,墳上卻一直不長草的話,子孫後代的生活就會過得比較貧窮,而且難以找到生財之道。

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的說法得到了很多農民的認同,也正是因為如此,每年祭祖掃墓的時候,如果發現祖輩的墳頭長滿了各種草,農民總是會格外高興,相反,如果出現了墳頭凹陷的情況,他們也會立馬填上更多的泥土,如果墳上一直光禿禿的,有的農民還會特意栽種一些野草,選的也是像絲毛草和斑毛草這類一年多生而且容易成活的種類。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說法並沒有具體的科學依據,很大程度上是農民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多少有一點迷信的成分在裡面。事實上,墳頭的塌消和長大都是自然現象,例如土壤腐殖質堆積,就會導致體積變大,而農村的一些墳頭出現塌陷的情況,雖然確實可能與長時間無人照管和修葺有關,不過這種情況不見得會對子孫後代產生影響。另外,墳上不長草也與後代的家境和經濟條件沒有必然聯繫,反倒與土質、水分等自然條件有關。

總之,農村人重視宗族觀念是一件好事,不過對每個家庭來說,子孫後代要想過上興旺的好日子,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努力。你聽過「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俗語嗎?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啥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祖墳屬於陰宅,活人居住的房子叫陽宅,陰宅和陽宅都有著諸多的講究和說法,認為祖墳的方位和相關的環境會對子孫後代都有著諸多的影響。就比如,我們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何道理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吧!首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萬一誰家的祖墳塌陷,就預示著子孫人丁不興旺。墳頭上的草木不茂盛的話,暗示後世家人過得比較寒酸貧窮。
  • 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老祖宗留下的忠告!
    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農村流傳著一句與祖墳有關的俗語,它就是「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忠告是否還有道理呢?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在火葬還沒有普及之前,農村的喪葬方式以土葬為主。
  • 祭祖的講究:「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老祖宗的告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單單關於祭祀這方面就有很多說法,特別是祭祖的時候,也是相當講究的,就比如老人常說的「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墳頭塌消子孫稀在農村,人們認為「落葉歸根」,喪葬儀式完畢後很少進行遷墳,因此,墳墓的維護也是很重要的!這句俗語的含義是,如果墳墓出現了坍陷,在老人看來是不好的象徵,畢竟老話說「墳地照向子孫」,如果坍陷自然對子孫後代有影響,因此,對於咱農民要及時修葺好!
  • 九哥講俗語(第26期):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窮家底
    俗語,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形象精煉的語句。包括諺語、歇後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大多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大多數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是智慧積累的結晶,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當然,也避免不了有些糟粕,需要我們加於辨別,有選擇地吸收。
  • 為你解析俗語「大門對孤墳,子孫恐世勞」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大家好 歡迎收看本期節目農村的田園生活一直是很讓人嚮往的,結束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後坐在樹蔭下聊聊家常,時不時的還會交談起幾句俗語,聽聽俗語的解釋頓時感覺非常的有意思。這些俗語都是古人智慧的凝練,之所以流傳下來肯定有它的道理。
  •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農村小毛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一些俗語,而一段話有了俗語的點綴後,瞬間富有了生機,比如說對方一直問某人一個問題,對方不耐煩時就會說,「你啥事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嗎?」「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也是俗語的一類,這類俗語頗有趣味。而有些俗語則警示著一些道理,比如在農村常聽老人說這樣一句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這裡的活漢妻指的是二婚女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娶離過婚的女子,很容易引起非議或者在今後的生活中有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 老話「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這句話的意思是提醒外出的人,如果走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寧可在墳頭過夜,也不從空宅老屋前走過,更別提在裡面過夜了。老祖宗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一次,爺爺正好走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為了趕路,馬車上掛著一盞「氣死風燈」。透過搖搖晃晃的燈光,爺爺發現前面有一座墳。
  • 俗語:「墳頭塌陷,家人遭難;宅前樹枯,家中無主」,是啥意思?
    雖然我對這句俗語仔細斟酌了好久,但終究還是不明白這句俗語究竟是在說什麼,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墳頭塌陷,家人遭難任何人對自己的先祖都會有一份敬仰之情。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炎黃二帝就是我們的祖先。《國語》中稱:「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 俗語「桑棗杜梨槐,不宜進陽宅」,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嗎?
    古人的居住條件雖然比不上現代,但是他們可以使用的空間很大,基本上家家都有獨立的小院。籬笆牆內,孩子們追逐打鬧、招貓逗狗,老人們養花種菜、栽樹養雞,讓人好生羨慕。 雖然古人的生活空間大,但是他們在思想上可沒我們自由。他們每天都被繁瑣的講究所束縛,一會兒說這個不吉利,一會說那個是忌諱,反正幹啥都有一套煩人的說法。
  • 俗語「男凹女凸,不寡就孤」,啥意思?現在還有道理嗎?
    今天為你帶來的是:俗語「男凹女凸,不寡就孤」,啥意思? 古人經驗,終生受益!現在小學生都知道,我們國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並且,中華文明還是幾千年來,世界上唯一一個從未中斷的文明。綿延悠長的燦爛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澱,給現代人留下了無數文化瑰寶,至今仍然閃耀世界。
  • 俗語「雨打墳頭錢,今年好種田」,有何含義?清明下雨有啥說法?
    俗語「雨打墳頭錢,今年好種田」,有何含義?清明下雨有啥說法?馬上又到了一年清明時節,清明節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節氣之一。在清明節到來時,人們不僅要掃墓祭祀,同時也要開始安排農業生產。
  • 俗語「敲船三日破,敲碗三日窮」,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俗語「敲船三日破,敲碗三日窮」,啥意思?有沒有道理?自古以來,家規家訓都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到古代家世顯赫的權貴,小到貧寒人家,都有著自己的家規門風。端蒙養、重門風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 俗語「男怕三六九,女怕二五八」,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俗語「男怕三六九,女怕二五八」,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大家都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到宇宙乾坤,下到天文地理,可以說在古人的觀察之下,都慢慢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還有一種東西隨著歷史的長河順流而下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叫做俗語。俗語是一種貼近生活並且產生於生活的簡短語句,它不僅能在字裡行間教會我們待人接物、為人處事、與人行善,而且可以在特殊的時候有著醍醐灌頂之意。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講下這麼一句俗語「男怕三六九,女怕二五八」,這樣的俗語想來大家可能已經耳熟能詳啦,但是具體的意思大家知道嗎?
  • 俗語「齒軟不奔喪,肉軟不食涼」啥意思?有道理嗎?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農村的俗語涉及方面十分廣泛,有關於經驗總結的、有關於做事禁忌的、還有關於一些保健養生的知識。因為俗語過於精煉短小,所以看字面意思不一定了解,但是聽完俗語的解釋你會發現,按照俗語的說法做事真的很有好處。
  • 俗語「青頭蘿蔔獨頭蒜,抬頭女人低頭漢」,啥意思?有道理嗎?
    人們熟悉的俗語、諺語,就屬於這種無形的傳承。俗語、諺語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雖然很多都只是口口相傳,在書本上很難找到,但卻有很強的生命力,通過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傳承至今。到現在,農村依然有不少老人都能脫口而出幾句俗語,聽起來平平無奇,但卻蘊含著不少道理。
  • 農村俗語「寧夜宿於荒墳,也不可旅居在古剎」啥意思?有道理嗎?
    小編相信大家對俗語一定很是熟悉了,俗語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它不僅富有趣味性,而且更具有一定的道理性。俗語是人們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可能有很多人已經將這些俗語忘記了,這不免讓人覺得有點可惜。作為新時代的一員,仍然需要我們去學習俗語,並將其傳承下去。
  • 今年中秋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