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在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尋平衡,也是當代職場人普遍面臨的問題。而在年齡結構年輕化的科技行業顯得更為突出。
根據《2017年職場焦慮指數報告》,在高科技領域就職的人往往擁有高薪酬,而薪酬越高的職場人群,他們的焦慮指數也越高,25-34歲年齡段人群職場憂慮指數最高。
作為一家北歐的科技公司,面對職場問題和人才管理NNIT則有自己的一套運行方式。
北歐管理風格
總部設於哥本哈根的NNIT是丹麥三大IT服務供應商之一,在全球擁有超過3000名員工,並同時在中國、挪威、瑞士、德國、英國、美國、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捷克等設有分公司。天津恩恩科技有限公司是其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擁有900名員工。談及如何幫助年輕的職工平衡工作與生活,NNIT中國區總經理Jason邢振勝先生(下稱Jason)分享了正在實施的一些體系。
「我們公司是沒有打卡機系統的,都採取彈性工作的方式。」在Jason看來,作為一家北歐企業,他們並不鼓勵員工加班,而是關注如何在一定的工作時間內產生更多的產出。
他分享了一個例子,比如當天有員工確實有加班的需求在公司待到很晚,那麼第二天就可以晚一點例如十點多再來上班,只需要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交付工作任務就可以。
不過,在加班已成常態化的科技行業,員工的身心健康也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因此,從辦公室配備的空氣淨化器,額外的定期體檢,再到每年「強制」員工休掉的15天起步年假,這家北歐公司也在試圖做出不一樣的改變。
「我們希望每個人都利用年假好好休息,並且會在還有年假未用時提醒大家早早休假。」Jason說。
不過,薪資和時間成本掛鈎的科技行業,對於員工的嚴苛管理也屢見報端。
比如此前某美國科技媒體報導,某科技巨頭就開發出了人工智慧(AI)系統,用於監控員工的工作效率。如果該系統檢測到員工上班「摸魚」,就會發出相應的提示,在這種監控下,有的員工甚至不敢去上洗手間。
而在我國,科技圈的大部分「碼農」也高居各類工作壓力排行榜前列,《中國企業員工職場健康白皮書2018》顯示,目前中國城鎮就業人員超過4億,估算企業員工佔在職職工的九成以上。由於供小於求,工作壓力大、工作倦怠感構成了知識密集行業員工離職的主要動因。
而對於員工的工作時間管理,NNIT不止上述幾個福利。以病假為例,在這家公司,員工只需要一通電話就可在家中休息。
Jason分享道,如果生病員工當天身體不適,不用去醫院開具病假證明向人力資源請假,只需要打電話給相應主管就可得到病假準許。在他看來,其實通過這種方式,員工的自覺性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這是一個相互的信任」。
自我選擇和導師體系
如果說關注員工身心健康是優質職場中最基礎的部分,良好的晉升機制則是員工選擇和企業共同成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在「35歲」即等同於中年危機的IT屆,如何為員工規劃一條適合自己的職業路線,並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也是營造職場氛圍的有效手段。
在NNIT的職業晉升通道方面,技術類方向的員工不僅可在自己的IT技術領域升級為高級顧問,而且可向其他IT技術方向發展,甚至向項目管理類方向偏移。
「如果發現自己想轉向別的領域,例如從技術崗轉到管理崗,經過公司的評估後達標就可以轉崗。」NNIT人力資源負責人Ada劉瑩女士(下稱Ada)說。比如有人做了幾年技術後,開始對市場銷售感興趣想轉崗,也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公司會提供幫助和相應技術給員工個人,讓不同崗位的員工可以實現輪崗。」
正是希望每位員工能在公司內部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機會,去年NNIT共實行了近一百個輪崗,佔員工總數的1/9。不過,如何去打通不同領域之間的壁壘,也是他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
Ada說,因為公司有一套很完整的技術管理體系。因此對於新人或者轉崗之人都會有自學文檔以及導師來提供幫助。「具體來說,當一個新人進入團隊,首先會有一套完整的文檔去學習。此外,這個團隊也會有一個導師去輔導他,形成一個傳幫帶的導師體系。不管是新近員工還是輪崗的員工,進入新工作後開始都需要人去輔導帶上崗,而不是自生自滅。」。
此外,除了導師體系之外,NNIT還為員工提供了專屬的英語培訓來提高職場競爭力。
Jason認為,隨著員工職級的提升,所接觸的客戶對其英語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一些技術人員並不具備熟練溝通的能力,因此為滿足員工的實際工作需求以及職業發展,公司開展了系統完善的內部英語培訓項目。
「對於那些技術優秀英語溝通能力欠缺的員工,我們就請外籍教師專門培養,而且這些教師都是全職的。」他說,從專業的培訓課程到英語配音大賽這種趣味活動,這些外籍教師都會根據具體的業務需求來因材施教,並制定年度測試和激勵性獎勵機制。良好的培訓體系對公司整體的業務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此文不代表第一財經觀點,系出於傳遞商業資訊目的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