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男權時代,但在如今的中國,尤其是一線城市其實是孩子的時代,全家圍著一個孩子轉,小的時候是衣食住行,入學之後就是各種培訓班。課外培訓班也好,正常課內課程也好,都不是大人只管付錢、孩子自己讀讀就完事了,而是家裡必須有一個給力的家長陪太子讀書,有的家庭甚至是全家齊上陣輪流陪讀。經常聽不少家長抱怨:我們小時候父母從來沒管過我們,照樣985,211,現在的教育是怎麼了,小孩的事大人都要陪著,導致現在的小孩沒有主動性,不獨立,長大了是個巨嬰……當然也有個別孩子是不需要家人操心的,啥事都可以自己搞定,大家只能流著哈喇子在心中默念:「別人家的娃!」
家長陪孩子讀書就會導致孩子永遠長不大?從小不要家長管的小孩長大後個個就是國之棟梁?
照這個邏輯國家應設立嬰兒撫養工廠,每個家庭在孩子生下來後就送入撫養工廠進行流水線養護,豈不是利國利民?
照這個邏輯只有個人能力超強的人才有資格當領導,資質普通的人就註定不堪大任?細數過去的明君們,有個人能力超強,獨領風騷的有,如:漢武帝、李世民、康熙……;但自身資質普通,知人善任的明君也不少,如:周成王、周康王、漢文帝、漢景帝……其中,周成王在位時依仗的是周公旦的輔佐,周康王在位時依仗的是召公、畢公的用心輔佐。然而成康時期,卻是周最為強盛的階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讚譽,也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太平盛世。他們的成就不輸給康熙等強勢君主。
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個體資質不同,決定了是否需要外界輔助,把家長介入輔導視為造成孩子人格不完善的決定性因素,是片面的、武斷的、荒謬的。身邊正好有這樣兩個反例:
A媽媽是985博士,從A出生開始就一直陪太子讀書,A也很爭氣,以全額獎學金進入某著名美高,之後進入藤校……這一路都是A媽媽陪伴左右,A並沒有因為母親的陪伴成為一個高智商低情商的巨嬰,反而個性陽光獨立,人際關係很好,高智商+高情商,羨慕的不要不要的!考上藤校那天,老爸說要獎勵她一輛汽車,人家不屑地說:「不要,從今天開始自己賺錢養活自己。」
B從小父母忙於自己的事,無暇顧及他,養成了凡事自己做主的習慣,獨立性自然不用說,學習自然也是沒問題,但性格孤僻,不愛與人溝通,與父母之間只有血緣關係,大學選擇離家十萬八千裡的城市就是為了逃離家庭,遠離父母,之後又留在大城市繼續逃離。用他自己的話說,父母在他心裡除了抹不掉的親情關係,感情談不上。太扎心了!
……
陪或不陪都不是關鍵,關鍵是孩子能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在孩子心中播撒了愛的種子,未來孩子才能長成一顆參天的愛心樹。
陪?不陪?
為什麼中國人稱生意人為「商人」
不完美的媽媽
給孩子時間發呆
每一顆愛國學的心都不會被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