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最不缺的就是各種動植物,尤其是植物,那可謂是「自然的基因庫」。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很多人已不再關注那些常見的花花草草,離自然已經越來越遠,能認識的可能就只有一些常見的婆婆丁、馬齒莧、紅豆杉等。筆者出生在農村,對於家鄉的花花草草情有獨鍾,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種小灌木,果子長得像綠豆,小時候我們經常用它來捆柴禾。
尤其在我們山地,出門見山,地無三尺平能很好的形容這種地貌,雖然山多,但是也孕育了眾多自然精靈。這裡的山,沒有雄偉的山巒、沒有奇險的山崖、有的是綠綠蔥蔥,不管是山頂還是山谷、不管是林緣還是路邊,都被植被所覆蓋,正所謂「千山萬水總是情」。而今天分享的這種灌木,就是「馬棘」,我們當地稱之為「鐵扇竹」。
馬棘,是一種灌木植物,高度不高,一般只有2米左右,花色為紫色小花,生長於向陽處的山坡、荒地、土埂、路邊等地,在我國多省都有分布,別名:一味藥、野綠豆、馬料梢、山皂角、野籃枝子等,我們稱之為「鐵扇竹」。不僅是灌木,其實還是一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主治感冒咳嗽,扁桃體炎,頸淋巴結結核,小兒疳積,痔瘡;外用治疔瘡。其味苦、澀、平、有小毒,用藥請遵醫囑,請勿私自用藥。
馬棘果子長得很像綠豆,有豆莢、小時候放牛,沒事幹就摘馬棘果來玩,打撲克用這野綠豆來玩,因為大人們都說過哪些果子能吃,不能吃的一般都會去食用。尤其是到秋冬季節,樹上還有少量的野綠豆,此時的野綠豆豆莢顏色開始變灰褐色,嘗嘗用手去捏野綠豆豆莢,呲呲的聲音是那個時代孩童們喜愛的聲音,三五夥伴還因此而看誰捏得快捏得響。
馬棘樹不僅果子是孩童時候的玩具,也是一味中藥,其實在農村,馬棘樹最大的作用是帶回家。那個時候還沒有電,做飯炒菜都是燒柴禾,每次放牛的作業就是砍一捆或撿一捆柴禾回家。很多人可能不止到柴禾究竟是怎麼來的或長什麼樣。古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歷史典故,這裡的薪就是指柴禾,樹枝或小灌木,不像獨立的木材那樣利落,有很多枝丫,要想把更多的柴禾帶回家,就得找藤或能捆綁的灌木,藤一般都比較有韌性,用得最多的就葛藤、血藤,而能捆綁東西的灌木,必須有一定的韌性,不會輕易折斷,多數為青岡、陽閣、油茶等,其中就有鐵扇竹,也就是馬棘。馬棘分布多,不管是在哪裡,幾乎都能找到它,拇指粗的馬棘,長度大概要1米,砍掉後把枝丫頂端扭一下就可以很好的摺疊重合,從而形成一個活結套,底端從這活套穿過去即可把柴禾捆綁起來,同樣底端較粗的不為也可以扭動後變得柔韌可彎曲,這樣就可以捆綁好柴禾帶回家了。很多年過去,想起兒時砍柴、撿柴的情景,依舊是滿滿的回憶。
各位朋友,小時候你上山砍過柴禾或撿過柴禾嗎?馬棘在你們那怎麼稱呼呢?有關馬棘相關知識,留言交流分享哦!
了解更多農村資訊及農事,歡迎關注「下壩毛哥」,帶你一起知農事、親自然、長知識(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