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裡糊塗」的烏龍茶
關於烏龍茶名稱的由來有諸多版本,但都與「烏(搞)龍(錯)」有關。古時候,一位茶農採完茶後,下山途中一路顛簸,竹簍裡的茶葉也隨之相互碰撞,從而散發出一陣清新的花香。茶農將這種現象用於茶葉加工,從而形成了烏龍茶特有的「搖青」工藝,但當時的人對這種現象無法解釋,於是將稱為「烏龍茶」,也就是「稀裡糊塗」的茶。
這個版本裡的「古時候」應該指的是明清時代。因為從明朝開始,中國茶「廢團改散」,才有了「搖青」工藝出現的可能。所以也有說法,烏龍茶誕生於清雍正年間,源自一位姓蘇名龍的茶農,由於皮膚黝黑,所以有「烏龍」的外號。他在某次採茶後,由於沒有及時殺青,放置一天後的茶葉邊緣發紅,散發出陣陣清香,於是慢慢研究,將其製成烏龍茶。
烏龍茶是我國特有的名茶,福建、廣東和臺灣三省是我國烏龍茶的主要產地。烏龍茶既有紅茶鮮亮馥鬱的色香,又有綠茶清爽可口的味感,同時又沒有綠茶的苦和紅茶的澀。可以說,烏龍茶兼具了紅茶和綠茶的優點,又全無苦澀之味,獨具鮮明特色。
福建烏龍茗茶都有哪些?
1、大紅袍
產於福建武夷山,屬烏龍茶,品質優異。中國特種名茶。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衝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鬱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
大紅袍很耐衝泡,衝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顛的禪茶韻味。注重活 、甘、清、香。
如何辨別大紅袍?
香氣:香氣清爽,吸入後,深呼一口氣從鼻中出,若能聞到幽幽香氣的,其香品為上。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為上。清香型(輕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為上。
滋味:入口甘爽滑順者美,苦、澀、麻、酸者劣。茶水無質感,淡薄者為下品。苦澀味的輕重往往決定巖茶品質高低。衝泡次數,通常為八泡左右,超過八泡以上者更優。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餘香,九泡十泡餘味存。」的說法。
外形:幹茶的外形色澤也可以作為品質鑑別的參考。通常要求外形勻整,條索緊結壯實,稍扭曲,色澤油潤帶寶色。陳茶則色澤灰褐。條形不完整或碎茶多的就差了。另外,茶葉的葉底也可以作為茶葉品質的參考,應軟亮勻齊,葉底紅邊明顯。
優質茶應具備:無明顯苦澀,有質感(口中茶水感覺黏,有稠度),潤滑,回甘顯,回味足(初學者不易把握這一巖韻的特點)。
2、肉桂茶
是武夷巖茶中著名花色品種之一,在清朝時已負盛名,肉桂的桂皮香明顯,佳者帶乳香,香氣久泡猶存,入口醇厚而鮮爽,湯色澄黃清澈,葉底黃亮,條索緊結捲曲,色澤褐綠,油潤有光。
該茶是以肉桂良種茶樹鮮葉,用武夷巖茶的製作方法而製成的烏龍茶,為武夷巖茶中的高香品種。原本肉桂的產量寥寥無幾,80年代時大量推廣,一躍成為武夷名叢後起之秀,已成為武夷巖茶中的主要品種。
外形:條索細結,枝梗短細,枝皮尚緊,葉張略薄。色澤烏綠油潤,帶三節色
內質:香氣清奇細長似姜味或肉桂香,具有獨特優異的香味。滋味清醇帶特異,湯色橙黃或淺黃色,葉底軟亮,紅邊明顯,主脈明顯,葉齒細淺,屬稀有品種。
3、漳平水仙茶
漳平九鵬溪地區是漳平水仙茶主產區,其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形成了漳平水仙茶獨特的品質。水仙茶餅更是烏龍茶類唯一緊壓茶,品質珍奇,風格獨一無二,極具濃鬱的傳統風味,香氣清高幽長,具有如蘭氣質的天然花香。
滋味醇爽細潤,鮮靈活潑,經久藏,耐衝泡,茶色赤黃,細品有水仙花香,喉潤好,有回甘,更有久飲多飲而不傷胃的特點,暢銷於閩西各地及廣東、廈門一帶,並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中國農副產品博覽會金獎。
漳平水仙茶餅製作工藝流程為:鮮葉→曬青→晾青→做青(搖青與晾青交替)→殺青→揉捻→造型(含造型與定型)→烘焙。漳平水仙茶的製作主要特點是曬青較重,做青方法結合了閩北烏龍茶與閩南烏龍茶做青技術特點,形成外形獨特、品質優異、風格珍奇的烏龍茶類唯一的緊壓茶。
想要了解更多茶文化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茶藝小壺仙】每天介紹最專業的茶葉知識,分享傳統的飲茶文化!
#大紅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