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藝出版社社長曾賽豐是「60後」。他記得小時候上學,肩上除了背書包,時常還要挎鐵環,「我們一群同學,利用課餘時間就搞滾鐵環比賽。有時看誰的鐵環滾得快,有時也看誰滾得慢。鐵環滾得慢,還不倒,這是需要技術的」。
滾鐵環 湖南文藝出版社供圖
後來,他在出版社編輯呂苗莉報送的選題《中國民間遊戲總匯》中獲知,「滾鐵環」還有花式技巧。比如說,一個男孩背起另一個男孩往前跑,由被背著的男孩控制鐵環的速度和方向,考驗兩人的協調能力和默契程度。這種玩法,還有個形象的命名——「騎馬滾鐵環」。
他還了解到,像「滾鐵環」這樣的民間遊戲有2000多種,而且類型豐富、形式多樣,大致分為棋牌類、球類、語言文字類、角力類、表演類、跑跳類、手工製作類等。「滾鐵環」被劃入跑跳類。
「值得發掘,趕緊搶救。」曾賽豐意識到「玩耍的事」並非「小事」。於是,涵蓋2000多種民間遊戲產生背景、歷史沿革、規則玩法、文化內涵等內容的《中國民間遊戲總匯》,共八卷本,由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1月13日晚,在廣州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盛典現場,這套叢書獲得肯定,被評為「優秀民間文藝學術著作」。
這是否是一個契機,讓更多的人想起,兒時還玩過滾鐵環、跳房子、老鷹捉小雞、捉迷藏、丟手絹這些遊戲?
民間遊戲丟手絹 湖南文藝出版社供圖
民間遊戲有著豐富的「味道」
大約四年前,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到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溱潼古鎮進行學術考察。不經意間,他看見有兩位白須老者,坐在一棵古樟樹下,下著石子棋,「我看了特別感動,兩位老人仿佛處在無人之境。這是一幅美麗的鄉村娛樂活動畫卷,讓我想起了魏晉時期王質進山砍柴,觀看兩位白須老者下棋的『爛柯山』故事,瞬間有了『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真切感受」。
林繼富是《中國民間遊戲總匯》的總主編。出生、成長在大別山區的他,從小玩著民間傳統遊戲長大,「夏天村裡的孩子在月光下捉迷藏、躲貓貓,放牛的時候抓石子、跳房子,放學路上玩翻花、打紙杯。下石子棋、下軍棋都是我喜歡的遊戲」。
談及兒時玩過的遊戲,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施愛東也有話要說,「我們小的時候,沒有所謂『必須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沒有那麼多課外作業,不需要上課外補習班。我們的大部分時間是用來快樂玩耍的」。
春天裡放風箏、蕩鞦韆,學校還組織拔河比賽。夏天的活動最豐富,什麼捉迷藏、跳繩、跳房、鬥石子,玩膩了這個就換那個。男生女生玩的還不一樣,男生遊戲主要是滾鐵環、彈玻璃球、打水槍。秋天裡小夥伴們玩跳竹竿、老鷹捉小雞。他還特別說明,秋天玩的這些遊戲不能在夏天玩,因為夏天穿的衣服比較單薄,玩這些遊戲容易扯爛衣服,回家是要挨家長打罵的。冬天裡就玩摔跤、擠牆角這些體能型遊戲,通過體力較量來取暖。
「這些遊戲都能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快樂,是快樂的源泉。那時候的物質生活並不豐富,但我們的童年依然是快樂的。」施愛東說。
這些民間遊戲,在給人以快樂之外,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價值。
林繼富表示,民間遊戲來源於生產活動,遊戲中多有模仿生活內容。夥伴之間互相協作、互相監督,共同完成遊戲,大家樂在其中。
「每個人在遊戲過程中體悟生活,學會動手,學會思考,學會彼此協調,學會在謙讓中競爭,學會跟人打交道,學會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培育榮譽感和自豪感,培養道德情操和審美觀念。」林繼富說。
培養公平公正的規則意識、提升交際合作能力、強化體能和心智機能的訓練、塑造健全人格、加強文化認同、促進文化交流,施愛東認為,民間遊戲至少有上述六大文化功能。
以「過家家」遊戲為例。遊戲中扮媽媽的孩子要模擬買菜、做飯、哄小孩、洗衣服等家務活,扮爸爸的孩子則要模擬上班、下班、喝茶、看報等行為。「兒童在遊戲過程中並非一味照搬照演,而是無腳本的即興表演。遊戲中既習得了現實的生活文化,又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協商、對話,將童真、童趣、童心充分展現在遊戲之中,由此建構起屬於自己的世界。」施愛東說。
當民間遊戲遭遇電子遊戲
「智慧型手機,遊戲的天堂。」此類廣告語已經過時。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衝擊了傳統的遊戲方式。低頭玩手機遊戲的場景,在公共場合隨處可見。
電子遊戲,大致可分為主機遊戲、掌機遊戲、電腦遊戲、街機遊戲和手機遊戲五個類型。特別是手機遊戲,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必需品」。民間遊戲這個傳統的「老古董」,一旦遭遇時尚的風潮,立馬顯得措手不及。而生活環境的變遷,也讓民間遊戲漸漸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在中央民族大學博士、《中國民間遊戲總匯·語言文字卷》主編王丹看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高層住宅樓房取代平房小院式的傳統家居形式,將原本可以在屋裡院外跑來跑去的孩子們,束縛在相對狹小的空間內。孩子們可能難以找到適合玩跳皮筋、過家家、踢毽子等遊戲的場地。原有的貼近自然、融入自然的遊戲場所逐漸被虛擬的電子網絡空間所替代。
立足於農耕文明的民間遊戲,一時跟不上現代化的節奏和步伐。
「在娛樂效果和快捷方便上,民間遊戲完全處於劣勢。」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連山表示,以往孩子們玩遊戲,風箏是自己糊的,沙包是自己縫的,華美程度自然比不上電子遊戲。競爭性強烈的民間遊戲,限於人體的天然局限,自然玩不出電子遊戲中上天入地、打打殺殺的打鬥場面。而且,民間遊戲需要場地和夥伴,持續時間受到所有同伴的共同限制。而一部智慧型手機在手,隨時隨地都能玩起來。
不過,在陳連山看來,這也是電子遊戲的重大缺陷所在,「由於沒有限制,人們很容易沉迷電子遊戲。加上無良商家惡意操縱,長期玩電子遊戲要花費大量金錢。而民間遊戲受限於環境條件和身體條件,不可能長時間進行,從而避免了使人沉迷」。
研究顯示,在幫助遊戲者心理成長上,民間遊戲也勝於電子遊戲。陳連山說,電子遊戲多數時候屬於商業行為,商家的投資與利潤都要由遊戲者買單,這可能會讓孩子為了遊戲而過早承受經濟壓力。而民間遊戲是非功利的,孩子們在遊戲中能體會到身心的自由和快樂。
民間遊戲的「好」,又是不可替代的。
林繼富也認為,民間遊戲的樂趣不僅來源於遊戲過程,也來源於遊戲玩具的製作。過去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兒童在遊戲活動中所使用的玩具很多都是就地取材,如石頭、木頭、竹子、泥巴、紙、雞毛、麻繩、鐵絲、棉線等,都可以成為兒童們手中的玩具。製作玩具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遊戲,往往其樂融融。
「民間遊戲實際上是孩子們的社交活動。通過參與遊戲,孩子們形成自己的社交群體,彼此友好,互助合作。而電子遊戲是虛擬性活動,人機對戰對社交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即便網絡世界的人與人對戰,也是虛擬性的,無法構成現實的社交群。」陳連山表示。
且看民間遊戲「老樹發新枝」
「霓虹閃爍,把一切都掩蓋。陌生的背影,讓我盼望光彩。誰能夠唱起那首古老歌謠,伴著我,給我心中留下最後的潔白。丟啊丟啊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他……」
流行歌曲《丟手絹》,將「丟手絹」這一民間遊戲進行了一次新的普及。在電子遊戲時代,民間遊戲也有屬於自己的「春天」。
「民間遊戲的現代化是必然趨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萬建中認為,遊戲除了娛樂之外,還表現為競爭意識,能夠滿足表現和宣洩的欲望,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很有吸引力。商家正是抓住這一點,開發出各種遊戲軟體。而當大家突然發現傳統遊戲遠離自己時,對兒時遊戲的情景就會充滿眷戀,因為那時幾乎所有的遊戲樣式都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於是又產生了新的願望,不想讓傳統遊戲任意地遠離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兒童的日常生活世界。
民間遊戲這棵「老樹」也是能「發新枝」的。
曾賽豐發現,一些民間遊戲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衍生出新的形態。比如,有些棋牌類遊戲在網絡空間廣受歡迎。有些角力類、表演類遊戲,因為競技性、觀賞性比較強,長期在各類體育賽事裡佔據一席之地。還有些語言類、手工類、跑跳類遊戲,和現代教育結合在一起,煥發出新的生機。
「遊戲回歸現場、回歸面對面並非完全沒有可能性,問題是需要去嘗試、爭取和引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多是在民間遊戲中長大的,這輩人的孩子都不太會玩這些遊戲,就希望他們的孫輩能夠喜歡。這就是所謂的隔代遺傳吧。要實現這一願望,民間傳統遊戲進幼兒園、進小學可能是必由之路。」萬建中表示。
之所以說民間遊戲尚有新的生長空間,是因為它承載著濃濃鄉愁和共同記憶,有著純正的「中國風」,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難以輕易割捨、輕言放棄。
「網路遊戲是深深植根於民間傳統遊戲之中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反對網路遊戲,而是引導乃至規範網路遊戲如何紮根中國人生活的土壤,走出一條網路遊戲與民間傳統遊戲有機結合的科學、健康的發展道路。」林繼富說。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