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疾忌醫,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出自《韓非子·喻老》裡的一篇文章,原本這篇文章沒有名字,後人加了標題《扁鵲見蔡桓公》。
原文如下,也算再次閱讀一遍: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文章以蔡桓公的病情的發展為主線,通過扁鵲「四見」桓侯後道出其病情的變化,記錄蔡桓公因為諱疾忌醫而導致自己身亡的故事。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很多人也聽了許多了,無非是告誡世人要勇於正視現實,不要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道理淺顯易懂,這裡就不在探討,本文想要說的是另外一個大家都容易忽視的內容----扁鵲的醫術到底有多高明?
春秋時期,涉及醫學的著作能留下來的並不多,比較出名的有《難經》和《皇帝內經》,涉及的名醫家有扁鵲、緩和等,數量相對於儒家、法家而言,確實不多,留下來的著作也及其稀少。那麼回到上問,扁鵲醫術有多高明?這裡面又有一段故事:
《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閒而名出聞於諸侯。
原文無非是魏文王問扁鵲他們兄弟三人誰的醫術高明,扁鵲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自己最差,卻不管他是謙虛還是實話實說,這裡面道出了一個《皇帝內經》裡的醫學道理: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簡而言之,即是未病先防是上醫、已病防變是中醫、重病防復是下醫。各位看官,如今我們很多人都是得了病才去醫院,然後醫生根據情況檢查身體,而這個時候,有可能得的是小病,有可能得的是重病,但是都已經處於得病的階段了,這是中醫以下的層次了。且看如今的醫療手段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更先進了,但是對於醫生的技術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當然是在一個人還沒有生病(或者是剛有病的預兆)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治療或者預防,把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這是最省心省力的,這是上醫,扁鵲的大哥就是這個階段;當一個人處於生病的狀態,然後去看醫生,這個醫生信手拈來,藥到病除,什麼病都逃不過他的掌心,這是中醫,扁鵲的二哥就是這個階段;技術的深淺才能看出一個人的高深,疑難雜症,大病重病,手到即除,這人醫術真高超,這是下醫,扁鵲自稱的階段。
不過,這裡就有一個矛盾點了,當然不是醫學上的。上醫都治療還沒有發生的病,有可能醫好了也會被懷疑,畢竟病還沒有發生,憑什麼給你錢,說不定沒得病呢,所有上醫最窮,名聲也最不顯;中醫都在治療已病的人,拿的都是小錢,也算是小有名氣;下醫治的都是重症,貴得很,醫好了錢會很多,還會得到響亮的名聲。這就是矛盾之處,作為一個醫生,你是想當上醫呢?或者中醫?還是下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