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扁鵲、蘇東坡:無為,才是真正的無上慈悲

2020-12-23 筆下

說到無為,必須開門見山,凡是在辦公室混吃等死的無為,凡是在床上醉生夢死的無為,凡是要生要死的無為,統統都不是真的無為。因為現在一提到無為,很多人都陷入虛無主義,比如很頹唐的等死:覺著既然死後啥都不能帶走,我還這麼努力幹嘛,乾脆躺床上等死好了;要麼就是知識虛無主義:既然知識每十年都更新換代,那我總是學錯的知識又有什麼用呢?要麼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既然我所做的事情,肯定有古人做過類似的,我還為什麼要繼續折磨自己呢,放手不好嗎?

生活是你自己的,和別人無關。哪怕你真的走的和某一個前人一模一樣的道路,你也有屬於你自己的精彩。無論歷史如何,知識的更新如何,生活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新到不能再新的東西,就像某網友吐槽憑什麼要讓熊孩子說的那句話:誰還不是第一次生活呢?

我總是很容易扯遠。然而,就無為來說的話,我想用三個人的故事來與各位讀者分享一下我對無為的看法。

什麼是真正的無為?

①老子的無為,是對君主提出的要求:不與民爭利

老子的《道德經》第三章稱「為無為,則無不治」,我們都知道,「治」就是天下太平,「亂」就是天下混亂,那這個無為的對象,肯定是決定天下能否「治」的人,也就是古代的皇帝。我們說到漢朝初期的文景之治,則必然會想到與民修生養息,其實文景之治就是最典型的以「黃老之學」為指導思想的盛世,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要求君主的統治要順民心,順天意。就老子的思想而言,其實只是在百姓與君主之間的平衡中,更重視百姓的利益,和所謂的「醉生夢死混吃等死」沒有一點關係。

所以那些為了「推陳出新」強行解釋老子的《道德經》的人,真的是不知所謂了。若一定要把《道德經》裡的無為思想,推及到普通人身上,愚以為必須借鑑《孟子》裡的「寡人之於國也」裡的一段話: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無論什麼時候,順應天時,找到屬於自己的時機非常重要。周易中也說,從「潛龍勿用」到「利見大人」,必須不斷學習,找到自己「一鳴驚人」的時機。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②扁鵲的無為,是上醫治未病,把禍患滅殺在萌芽中

我們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魏文王問扁鵲,先生兄弟三人若以醫術高低排序,當如何?扁鵲說,兄長最好,二哥其次,我是最差的。魏文王便追問,這和外面流傳的不一樣啊?你明明是最出名的啊。扁鵲解釋到,我兄長治病,病情還沒有發作就治好了,所以大家誰也不認為他會治病;我二哥治病,在病情初期的時候就治好了,人們覺著他只能治療輕微的小病;而我治病,是在病情很嚴重的時候才治療,一般人看到我用很浮誇的手法做大手術,都覺著我醫術高明。

中醫

《黃帝內經》中也有相關的記載:「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對於扁鵲的大哥和二哥來講,所謂「無為」,就是在病人病情發作或嚴重之前便治好,免去病人的辛苦。

《妙真經》中講到,「欲求無為,先當避害。」對於醫者來講,所謂的無為,就是將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讓自己不用面對病重的人,讓自己不需要用「開顱、刮骨、放血」這種誇張的醫療手法。

黃帝內經

③蘇東坡的無為,是想辦法免除別人的牢獄之災

蘇東坡在杭州任職通判之時,做了兩件怪事。第一件是有一個賣扇子的商人,欠了別人的錢,被人告到法院。蘇東坡了解到,是商人生意不好導致無錢可還,而非刻意賴帳之後,並未處罰商人,而是幫商人繪製了二十餘幅團扇,平平無奇的團扇,被蘇東坡一畫,身價倍增,立馬轉購一空,商人也順利還清了債務。

第二件怪事,一個赴京趕考的老書生,鄉人贈送他兩百匹絲綢作為盤纏,為了避免這些綢子被沿途抽稅,老書生在絲綢上寫上蘇東坡的名字,假裝是蘇東坡寄給弟弟蘇轍的貨物,但是很不幸,這個老書生被逮住了,按道理,有人用自己的名頭欺詐,長官必然會狠狠治他的罪。但是東坡就相反,他不僅寬恕了老書生,還親自寫了一封信,讓老書生可以用自己的名義免遭盤剝。後來這個老書生果然考中,蘇東坡還請他在家裡住了幾天。

一些官員遇到這種情況,恨不得立馬從嚴處理,如此就有可觀的政績,給皇帝上奏摺也可以洋洋得意的寫道,某某年,下獄千二百人,民眾不敢為盜,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有上古遺風。

但是對蘇軾來說,他只要治下的百姓,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他並不會為了好看的數據,把一個犯罪的人投入監獄。在任職通判的時候,蘇東坡可以說在刑獄這方面,真的很無為了,但是百姓遇到這樣的法官,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這種無為,源自慈悲,源自愛與寬恕

時至今日,經常能在藥店看到滿一百打七折的廣告,生怕人們不生病;而古代,藥店的坐堂大夫,大多是文化人,有氣節,他們在店裡,掛上一副對聯「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只要世間的人不生病,藥架上的藥蒙塵了也無所謂。對於這些老先生的慈悲,我們是含著淚看的,比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此時的杜老先生,蔽身的草廬剛剛被秋風吹破。中國的士子,是把天下蒼生活得好不好,當做自己的責任的。

草屋

前面舉扁鵲的例子,有人要問,扁鵲的大哥二哥,為什麼不等病人病情嚴重了再治療?那樣扁鵲大哥二哥就也會很有名啊。但想來答案會非常矯情,就是不忍心看到病人受苦。

聖賢眼裡的無為,無非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讓別人能活下去。老子跟皇帝說,你富有四海,不該再與老百姓爭奪利益了;扁鵲跟魏文王說,真正的醫者,從來都是捨不得他的病患受苦的,只有那些醫術淺薄的,才有機會賣弄自己的醫術;蘇東坡對老書生說,沒事,這回這封信是真的了,他們不會再收你的稅了。

這些人,把別人的幸福快樂,當做自己的幸福快樂,他們用無為,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無上慈悲。

如果覺著文章寫得不錯,請您點讚收藏轉發,以鼓勵筆者繼續加油寫作哦,謝謝大家啦。

相關焦點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但是,如無真正的必要,道家拒絕做出行動的選擇,這就是「無為」。「無為」也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保留了所有可能的手段。道家只在最需要的時候才「為」一下,隨後馬上又回到「無為」中。我理解的無為,就是保留行動的所有方向和可能性,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時候和最合適的時機才行動,達到目的後又收回;也就是「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做事情一種最高的境界。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其實,世間的「有」未必是「有」,「無」未必是「無」,兩者是互相轉換的,在某種程度上,物質是虛的、不存在的,而我們的想法、理念卻是存在的。愛因斯坦就曾說過:「未來一切都不存在,只有精神存在」。如果你了解佛學,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四大皆空」的另一種說法。
  • 老子:無為治國
    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這句話可以概括「無為」的內涵。「輔萬物之自然」即順應萬事萬物本來的情形;「莫敢為」則是要求人們消除個人慾望,不對這種狀況進行過多的幹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指是就是萬物原來的狀態,「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
  • 老子智慧:什麼是無為?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確告訴我們「無為」的反面是「無不為」,「無為」即「不為」,別無他意,更無特別的深意。相比之下,學界關於「無為」的種種解讀,多是借老子之「無為」表達自己的「無為」,已離開老子「無為」的本意。與何謂「無為」緊密相關的是誰之「無為」,也即「無為」者、「無為」的主體。「無為」者、「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也即「不為」的具體涵義是不同的。
  •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為」一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中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定義,而且限於篇幅,老子對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而且這個詞如果用現代漢語習慣從字面理解的話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無為」一詞自從出現後,對它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釋清楚「無為」的意思,對真正理解《道德經》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
  • 無為,用老子來解釋老子,就是道德了!道是無為,無所不為才有德
    提起老子,其實人人都會想到一個詞語:無為,若要給無為下一個定義,個人認為,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無為就是道德!比較麻煩一點,無為的定義,就要去理解道德。其實呢,一旦理解道德了,無為也就理解了。道實在是太抽象了,都抽到啥樣的程度了,都快抽成無了,都快抽成空了,道快抽成空無才能包容一切。要談這樣抽象的一個「道」,也只能從道的特徵去認識「道」了。一個道有啥特徵呢,老子還是花了相當的功夫去談道的特徵,談道的特徵,就是在談「有」了。通過老子描述道的各個特徵去認知道。當然你要知道,老子只是描述了道的一些重要的特徵,但道的特徵並不是道。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但是,即便道家反覆談到了「無」,也有很多人無法理解「無」,這才有了「掉在坑裡,怎麼辦」的問題。很多人把「無為」的「無」,理解成簡單的否定,也就是「沒有」。我們最多想得是「怎麼爬」,而不是「要不要爬」,而這就是「無為而為」的意思。真正的「知」道以後,想都不用想,你就會去做,就是「無為而為」。知而不想稱之「無為」,立刻就做,是「而為」,也就是知行合一。其實,「無為而為」是要告訴我們:人在真知的基礎上,不用思考,就能夠本能地做出相應的動作。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由此可知,「自然」原指一種與人無涉的客觀的事實的存在,並不具有價值的意義。但它一經與主體即人發生關係,就具有了價值的意蘊。老子之所以關注「自然」,並不是為了研究客觀自然界,揭示其物理之謎,而是因為「自然」與他整個思想的核心範疇「無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老子那裡,「自然」正構成了「無為」的內在要素和實質內涵。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對「無為」深層次的理解是,別人看不到他的作為,也就是別人認為他沒有作為,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別人。這才是「無為」。我們先看一看,「道」是怎樣「無為而無不為」的。由此可以比出,「無為」之人是怎麼做的。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追求入世,在人生的舞臺上積極進取,創造一番事業,而老子追求無為,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的,你不要妄圖用世俗的、功利的行為,去打擾它,即使打擾了也沒有用,因為大道自然。所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這個無為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做,而是不要去亂作為,不要胡作非為。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國學銘言#老子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管理思想受到世界上很多人的稱讚。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有論者提出, 「道家『無為』理論,其基點在於強調人不應當刻意追求,甚至連想都不要想,而應當讓一切都隨順自然。這在老子早期的理論中稱為『無以為』。老子後期的哲學思想適應了社會形勢需要,於『無為』理論中加上了積極進取的內容,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命題,將隨順自然的命題加以改變,變為隨心所欲,無所不為。」
  • 從水的特性看老子無為概念的含義
    反觀人類社會,帝王們打下天下使百姓過上相對安定的生活,這無疑也是功於萬民的,但帝王們卻都高居萬民之上,稱孤道寡,以居萬民之下為恥。這就功而居,利而爭。老子的觀點在於,天下之所不能長治久安,不能夠永久的太平清靜,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帝王君主不能做到功而不居,利而不爭。天下治亂交替現象的根據就在這裡。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1、自然層面上的「無為」:大自然不偏私,反而能成就萬物,任其自然生長如果從自然層面上來分析「無為」的話,我們能深刻體會老子的「大智慧」。大自然的特性,就是沒有人刻意去作為,大自然就是大自然,因為沒有人的刻意作為,所以大自然是沒有偏向,沒有「私慾」的。
  • 是老子提出的「無為」,確切地說是怎麼做?他包含大學問
    老子在《道德經》(《老子》)中提出了一個概念:「無為」,這裡的「無為」不是簡單的「無所作為」,也不是沒有規則的「為」,他是一種「無為」,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老子深刻地告訴人們如何去「無為」,使人與世界更加和諧,不斷發展。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下面我們就《道德經》第2章和第3章中老子關於聖人的解釋,這兩章中老子分別講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是以聖人處(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道德經》第2章。我們先看什麼是聖人?聖人是古時人們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老子在這一章裡首先提到了聖人的無為。即聖人的無為無不為的思想。
  • 探尋《老子》無為思想的精義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不為」。說《老子》是一首哲理詩,更為妥帖,如果你想像數理化的公式、定理那樣,給「無為」下個定義,我想,可以休矣,這畢竟是一種藝術性的語言,不是定理式的規範語言。無為,於是不想過多造次,不想蠢蠢欲動,於是歸於平靜,於是在日常尋常中,一步一趨,緩緩前進,積少成多,不做刻意而為的事情,也許這樣理解是遠遠不足的,詩意是遙遠的。無為,就少了些欲望,莫讓自己的欲望過於張狂,而是淡泊些,寡慾些,追求清靜自然。不願意追逐多少人為的刺激與快樂,不求轟轟烈烈的刺激感受,倒是喜歡沉靜的修養身心。
  • 「無為」是老子哲學觀的總原則,「魂魄不死」為無為理論做鋪墊
    「無為」是老子哲學觀的總原則,我們找到了它的出處。「道經」第六章依然在講氣功理論,所以各家譯文內容相去甚遠。我們今天共同探討「道德經」第六章裡面所講的氣功理論,其主題乃「穀神不死」。一、原文、譯文此乃老子想知道的第二個問題。好像是萬物的祖先,好像出現在天帝之前。在此有一點要明確,不管看到的是死人還是活人圖像,都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真正的人,而是捕捉到了這個人「生前」留下來的人體生物全息能信息,再通過人體特異功能放大成像,看到了跟原來一模一樣的人。這「人」已經是宇宙多維空間的全息能信息,俗稱陰性物質。能量級別極高(陰性物質的能量級別本身就比陽性物質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