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創建看蒙自
清晨,在蒙自市明珠路州級行政中心的站臺上,公交智能電子站牌顯示的公交車輛實時信息,幫助匆匆趕路的上班族選擇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上午9時,在升級改造後環境舒適的農貿市場,各色優質食材豐富了人們的餐桌;
周末傍晚,三五好友相約,不管是到米線小鎮的大碗集市還是南湖薈商業街,蒙自的各色餐飲總能滿足不同人的味蕾;
想靜下來看本好書,不需要跑到很遠的地方,更不需要多花錢,在社區書屋就能享受到豐盛的精神盛宴……這便是文明創建的魅力,它潤物細無聲地讓群眾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紅利和福祉。
天下之大事,利民為首要。3年來,蒙自市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衝刺過程中,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緊緊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共建蒙自美好家園」的目標,讓民生事業再上新臺階,無論是老百姓的教育、醫療、住房,還是交通、就業、人居環境提升等社會各領域都呈現出幸福的新氣象,創建文明城市、全面深化改革所釋放出的巨大紅利讓這座城市更溫暖,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實在。
行走在蒙自的大街小巷,每天都有新變化。街道乾淨清爽、車輛停放整齊有序、菜市場整潔衛生,尤其是近年老舊小區裡發生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可喜變化,更讓社區居民切實感受到文明創建帶來的實惠,收穫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紅竺園社區的千福園片區施工現場,粉刷建築外立面、屋頂漏水修補、雨汙分流排水管網鋪設……一系列改造工程正在有序進行中。
千福園片區是由26個不同市屬單位房改房小區連成的片區,於20世紀90年代前後陸續建成使用。歷經20多年風雨,這些昔日的高檔小區變成了公共設施老舊、物業管理落後、停車混亂、電動車「飛線」充電等諸多不方便與不安全因素交織的老舊小區。
胡彥輝/攝
「實施改造前,這裡有許多違章建築,加之公共圍牆較多,空間浪費嚴重,問題集中突出,涉及單位與產權主體紛繁複雜。」蒙自市住建局局長張像瑞介紹,我們與社區互相配合,由社區挨家挨戶做問卷調查與宣傳動員工作,市住建局則根據改造政策與居民整體意願進行規劃設計施工,一家一家做工作,一院一院出方案。
「老舊小區改造,對於我們來說是件大事、喜事。社區工作人員工作做得很細緻,哪裡不好的我們一反映,他們就會趕過來及時處理。還幫住戶規劃設計了公共活動區域與停車位,處處為我們著想。」在這裡住了20多年的蒙自市審計局退休職工馮明輝高興地說,「小區顏值提升了,我們這片區的房子也更值錢啦。」
「除了新規劃車位和公共區域外,我們還計劃將部分閒置公產房改造為老年人照料中心和學生課後託管中心,並引入專業物業公司管理,組建小區智能管理系統。」蒙自市住建局房地產管理處處長周斌介紹。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初心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將創文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蒙自市委副書記丁航說,從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創建工作才更接地氣、更順民意、更得民心。
胡彥輝/攝
在春光社區築夢新城小區的物業辦公區內,住戶胡才林正在交納下一年度的房租。「我們這個公租房小區平均每平方米租金在4元左右,因為我家是低保戶,政府還有特殊的照顧政策,一年下來房租僅需423元。不僅如此,從築夢新城出發,往東走10分鐘就能到蒙自一中、蒙自市職業高級中學和鳳凰小學,往西走15分鐘就能到紅河職教園區,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區房』,更是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
保障性安居工程「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蒙自把改善市民居住條件作為民心工程、希望工程解決落實,讓群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全市保障性住房房源從無到少,從少到足;保障範圍從城鎮最低收入擴大到城鎮低收入,到目前的城鎮中低收入及外來務工、企業住房困難戶,鄉鎮教職、醫務工作人員等住房困難群體,切實解決了困難人群的住房難題。」蒙自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副主任楊虹介紹,「目前,已分配公租房14132套,3.6萬人享受到公租房福利。」
把文明創建作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市民獲得了最大的紅利。近幾年,蒙自市每年都將四分之三以上的財政收入投入民生事業,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胡彥輝/攝
創建為民,創建更是為了惠民。離家不遠就有菜市場,看病就醫越來越方便省時,報銷手續不斷簡化……文明創建給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無處不在。
一大早,在蒙自市人民醫院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衛生健康服務分中心」裡,穿著白大褂的醫生正忙著為前來看病的群眾免費測血糖,進行藥物諮詢;在學雷鋒志願服務站,志願者正在為患者提供服藥的溫水;在健康指導門診,坐診的護士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健康教育、傷口造口、PICC置管的一些簡單處理;在醫院的出入口和電梯處,身穿白大褂的志願者耐心地為患者進行解答。在蒙自市人民醫院,隨處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文明新風。
蒙自市人民醫院
從細、從小、從實著手,瞄準人民群眾最關切的問題,從基礎民生出發,蒙自把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與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緊密結合起來,著重在「滿意度」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讓群眾的就醫之路更短、更方便、更有保障。
「以前去市裡州裡看慢阻肺病,住院費用的自費部分少則三五千元,多的八九千元。現在去新安所中心衛生院也可以看好病,只需四五百元……」正在新安所中心衛生院住院治療的新安所鎮響水河村王家寨69歲的患者陳奎亮笑著說。
村民們首選家門口的鎮村級醫療機構看病,享受到了「小病不出村,治療少花錢」的改革紅利,這得益於蒙自市緊密型醫療共同體建設實施。
「過去,鄉鎮衛生院醫生緊缺,加之醫療設備落後、技術水平低、就醫環境差,群眾對衛生院缺乏信任,導致許多群眾不論大病小病都往市裡的醫院跑,造成市級醫院人滿為患。」蒙自市衛生健康局局長寧玲介紹,通過實施緊密型醫療共同體建設,整合全市醫療資源並有效共享,進一步提升基層服務能力,以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可實現區域內就診率達到90%以上,基層就診率達到65%以上的目標。
蒙自市人民醫院
「現在村民在衛生院的住院門檻費只需交100元,而報銷比例為90%,建檔立卡貧困戶報銷比例可達95%,個人自費僅佔5%。」新安所中心衛生院院長普偉說,該院每天門診人數達530人左右,就診率達到65%以上。
持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力夯實醫療基礎,不斷改善群眾就醫環境……蒙自出臺的一系列醫療惠民利民政策不僅有效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難題,也讓群眾享受到更加全面優質的診療服務,打通了醫療健康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隨意走進蒙自市的任何一所校園,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文化氣息,濃厚的創建文明城市氛圍。在這裡,既有「潤物無聲」的校園環境,又有「有聲有色」的特色活動,更有「文以化人」的時代主旋律。
近年來,蒙自緊扣紮實開展「我的校園因我文明」主題活動,努力營造校園創文濃厚氛圍,為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蒙自惠民小學全供圖
「孩子在學校每天都很開心,很喜歡校園的生活。無論是閱讀、跳舞還是繪畫,每天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動,非常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回家後還能積極主動地閱讀課外書籍,還帶動我們放下手機拿起書籍。」蒙自市惠民小學四年級學生陳澤彥的家長繆輝說。
「學校通過開展『悅讀最美』活動,『聘任』老師和學生分別成為最美領讀人和小小領讀人,打造書香校園,讓優秀文化滋養身心。」校長李玉娟介紹,以「小手拉大手」推動全民閱讀,形成人人都為創建文明城市添光彩的良好氛圍。
「重環境,促育人」,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蒙自大力推進文明校園創建工作,全力打造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讓師生在耳濡目染之間、潛移默化之中,彰顯文明的氣質。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力補齊民生服務短板,在創文的進程中,蒙自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溫暖人心的民生工程相繼出爐,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疑難問題得到解決,樁樁件件都是為老百姓辦實事、謀幸福。
在蒙自,一批新建、擴建的中小學及幼兒園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學位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極大地方便了附近村莊、工業園區、住宅小區的幹部群眾、企業員工、進城務工子女的適齡兒童、青少年就近入學,為群眾解決了「入園難」「讀書難」的問題。
3年來,蒙自市財政累計投入21.98億元資金用於教育事業發展,實施了城區學校布局優化「1271」工程,新建1所高中、2所初中、7所小學和10所幼兒園;完成蒙自市第二中學、蒙自市惠民小學、西南聯大蒙自小學等中小學校的改擴建工程,新建擴建了華清中學、實驗中學、蒙自四中等高中校舍,有效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努力滿足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
以民生工程建設宜居環境,以普惠共享提升生活質量,讓群眾共享創建成果;一項項文明制度逐步健全和落實,一件件好事實事改善著每個人的生活,蒙自的文明創建正乘風破浪,確保交出滿意的幸福答卷。
上午9時30分,正值買菜的一個小高峰。蒙自興隆綜合市場內,肉類、蔬菜、水產等區域,商品豐富,擺放有序,原先亂擺攤和佔道經營的現象沒有了,秩序井然的環境讓市民和商戶感到很舒心。
說起農貿市場的改變,感觸最大的就是在此經營的商戶。「這裡過去太亂了,遇上下雨天路爛難走,晴天各種異味摻雜在一起,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在這裡做了10多年蔬菜生意的商戶張飛豔深有感觸地說,市場改造升級後,環境好了,來的人也多了,除了周邊常來的老主顧外,還有一些從其他地方過來買菜的顧客,生意比原來好多了。
興隆綜合市場按照創文標準改造升級後,內部布局科學合理、設施完備,杜絕了垃圾亂丟、商品分區不規範的現象,市場衛生環境得到改善,面貌煥然一新,市場配置及功能分區走向標準化、規範化,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評。
「市場裡的物價不貴,東西很新鮮也有保障。」家住興盛路的市民馬大姐表示,在這樣整潔明亮的農貿市場裡買菜算得上是一種享受。家住世紀花園小區的市民張豔萍表示,農貿市場設施一流、功能齊全,而且離家近,買菜購物非常方便。
農貿市場是百姓「菜籃子」消費的主要場所,井然有序的市場環境不僅體現出了文明的城市形象,提供舒適愉悅的購物體驗,更是市民健康的安全保障。蒙自市委、市政府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不斷加強管理和服務水平,積極推動農貿市場改造提升。
「抓好農貿市場建設和管理工作,事關百姓福祉,事關城市形象。」蒙自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楊勇介紹,「市場對原先的水、電、路、櫃檯、商鋪進行了改造提升,按照生熟分開、乾濕分開、生禽宰售分開原則對商品種類進行分區,全力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確保群眾的身體健康,促進市場穩定和繁榮。」
辦好民生事,讓群眾更有獲得感。蒙自市堅持將農貿市場建設納入民生實事項目,紮實推進農貿市場建設。目前,12家農貿市場正在對照新創文標準進行查缺補漏項目整改,深度提升改造的6家農貿市場已經按照精細化提升改造全部完工。
「從個舊來到這裡,只花了兩天時間就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跟隨家人移居蒙自,箇舊市卡房鎮的村民楊俊榮感受到的第一份歸屬感,來自於「蒙自建設者之家」。
7月初,楊俊榮在「蒙自建設者之家」進行登記後,第二天工作人員便給他打來電話,「有一份保安的工作,每個月2000元的工資收入,距離我現在住的地方很近,很適合我。」通過這次找工作的經歷,楊俊榮感受到了工作人員的貼心與用心,他開心地說:「他們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非常認真地為我們挑選工作。」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迅猛發展,蒙自市外來務工人員劇增,而這個群體大部分都聚集在城郊接合部。每天有近500人站在街邊候工,不僅影響交通,也給城市治理帶來了難題。為改變現狀,蒙自市利用現有資源,在城鄉接合部一處廢棄的水果交易市場,創新打造了「蒙自建設者之家」。
現在,即便不是用工的高峰期,但依然吸引著大量的務工人員來到「蒙自建設者之家」進行登記和諮詢。「我們希望以就業服務、文明創建、民族團結為目標,用溫暖之家服務城市新主人,服務好對蒙自發展作出貢獻的城市建設者,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引導城市新主人參與創文和城市治理。」負責人楊琦介紹,「蒙自建設者之家」聯合人力資源、衛生健康、法律服務、街道社區等部門,為各用工單位和臨時務工者提供勞動用工務工和其他保障服務。
2019年9月29日,「蒙自建設者之家」建成,自投入使用以來,累計登記企業1640家,提供崗位4.5萬個,找工4.2萬人次,包含市內外電子生產、機械修理、家政物業、停車收費、超市、餐飲等行業,並為前來招工的企業和找工作的求職者提供面試場地。同時,開展招聘會7次,參與企業達250餘家,實現轉移就業3.5萬餘人次。與各部門、各社區配合持續開展規範臨時務工市場志願服務活動、宣傳工作378次,覆蓋蒙自西城、南城3050戶商家,發放宣傳材料近萬份,參與人員2445人次。提供公共醫療服務、法律諮詢服務3000餘人次。
同時,「蒙自建設者之家」還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平臺,可進行勞動糾紛、婚姻家庭、交通事故、房屋買賣等各類法律諮詢服務。「我們還接納在蒙自務工的流動黨員、團員,他們在這裡可以找到組織,參與到創文活動中來。」工作人員陳建文介紹。
如今,這個總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停車、休息、服務三個功能區的「蒙自建設者之家」,已成為了建設者們的「第二家園」,作為城市新主人,他們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和安全感。
雲報客戶端出品
記者:胡梅君 樂志偉 李樹芬 崔仁璘 馬喆 王丹 張文峰 趙崗 劉暢 任銳剛
美編:李苒苒
責編:李喜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