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第四單元「認識圖形(一)」是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的開始,本單元主要是通過實際物體和模型的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讓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並能夠辨認和區分這些例題圖形。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堂上組織大量的活動,引導學生在生動活潑、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獲得直接感受,不斷感知並逐步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形狀特徵,從而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但課堂時間有限,如何讓學生對立體圖形的一般特徵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呢?如何突破「相似幾何形體特徵的辨識」這一教學難點呢?我幾番琢磨,做了以下嘗試。
在新授課後,播放一則小動畫,讓學生通過動畫感知立體圖形雖然在改變,但它本質特徵沒有改變,所屬種類也沒有改變。動畫也強化了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 布置作業】讓學生找一找藏在家裡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與球。並且說一說你為什麼覺得它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呢?
新課教學時,我儘量引導從實物、模型形狀和圖形名稱三個層面經歷從實物抽象到圖形的過程,也設計了摸一摸、比一比、辨一辨等教學活動,但是通過學生的作業反饋我發現還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部分學生不能準確把握正方體、球的本質特徵。認為只要有正方形的面就是正方體,蘋果、橙子等也是球。
錯例展示:
粗略統計,2個班共用36%的學生出錯。2.推倒能滾的就是圓柱?
錯例展示:
基於以上問題,我覺得必須要放慢教學速度。一年級孩子年齡小,以形象思維為主,不管課堂教學還是作業都應該注重學生的直觀感受和體驗,儘可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知圖形的形狀特徵,決不能以大量的練習、機械的記憶來掩蓋學生的認知弱點。
我舉行了一場「小辯論賽」。我在班裡展示了如下圖的水杯、橙子和包裝盒,請學生辨一辨它們是不是圓柱、球和正方體。
「小辯論賽」片斷:
我:這是不是圓柱呢?認為是圓柱的同學請舉手。
請學生說出判斷它是圓柱的理由。
正方生1:我看著像圓柱。
正方生2:它上下都是圓形,推倒能滾,就是圓柱
我:大家都認為這是圓柱嗎?有沒有不同意見?
反方生1:我找到的圓柱不長這樣,這個不是圓柱。
我追問:你找到的圓柱是怎樣的?請你來說一說。
反方生1:是薯片罐子。圓柱上下兩個面要一樣大。這個杯子上面大下面小,它不是圓柱。
反方生2:我的是筆筒。筆筒也是上下一樣大的,兩邊的線直直的,不是斜的。
我:哪兩邊的線是直直的?你給同學們指一指。(生指水杯兩側的直線)
引導學生在比較與思辨中形成對立體圖形的特徵更為深刻和本質的認識,通過對正反例的不斷辨析也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知覺辨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小辯論賽」後,布置了訂正作業:讓學生回家再找一找藏在家裡的立體圖形。通過學生的第二次作業反饋,正確率大大提升。
半個月後,為了再次讓學生對概念意義有正確的把握,我舉行了一場小比賽。
【比賽要求】①筆筒或置物盒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或圓柱。②牢固耐用。③自願參加,擇優選用。
【我的想法】成品拙劣一些沒關係,主要想讓孩子親手摸一摸立體圖形,用紙裁一裁,用包裝紙給立體圖形「穿衣服」,用紙板卷一卷,用膠帶捆一捆粘一粘等。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能讓孩子們從多方面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
經過「激烈」的角逐,選出一二三等獎創意獎各一名。
其中有個作品讓大家議論紛紛。
作品一放上講臺,其他參賽選手就提出疑議:老師,這個不是圓柱能參賽嗎?
我問:你覺得它是圓柱嗎?
全班:不是!
我追問:為什麼?
生1:因為它上下兩個面不一樣大。
生2:它上面大下面小。
生3:圓柱是直直的,它兩邊的線是往裡斜的。
……
大家各抒己見,都認為這個作品不符合參賽標準。
我只能遺憾地告訴它的小主人:你的創意很棒,但它不符合參賽標準,只能遺憾被淘汰了。
這一系列操作可能顯得很稚嫩也存在不足之處,但我依舊會滿懷熱情地做我想做的事。
不止一次,我努力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