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9個繪本幫助孩子理解「生死」,做好生命教育

2021-01-08 諾媽家有男寶娃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掃墓、祭奠」成為大人口中的話題,而「死亡」也成為孩子腦中的懸疑:

「人死了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他還能回家嗎?他住在哪裡……」

孩子似乎對生命起源天生好奇,是直面回答他的問題?還是選擇迴避?

事實上,在中國的家庭中,談論「死亡」是一個忌諱的話題,特別是當著孩子面提及,很多家長怕嚇到孩子,怕孩子無法承受生命之重。

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在幼兒階段,孩子攝取知識,一方面來自生活,另一方面則藉助於繪本教育。今天,諾媽整理了十個與生命相關的繪本,希望家長們可以藉助這些溫暖而又帶有淡淡離別的故事,幫助孩子正面生命,珍愛生活。

一個小男孩在快樂的白天結束時,問媽媽:「風停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呢?」

媽媽沒有隨便打發孩子,而是非常耐心地向他解釋:「其實風沒有停,只是吹到別的地方去了。」緊接著,媽媽循序漸進地向孩子描述了一個萬物不滅的世界,讓孩子明白:世界上的萬物不會消失,而是在另一個地方,以另一種形式開始。

從一陣風談論到萬物輪迴,為孩子揭秘生命的秘密。很多時候,當我們對世界習以為常的時候,其實在孩子的眼裡,世界就像個奇妙的萬花筒,不斷旋轉出美妙而陌生的風景。

爺爺病重躺在床上,彌留之際向小孫子講述了自己的一生:在爺爺很小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天使,從此,天使就一直跟在他身邊,幫助他順利地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保護他不被車撞倒,保護他不掉進水溝,保護他不被強盜搶劫,保護他不從樹上掉下來……

後來,當爺爺睡著了,孫子離開醫院時,爺爺的天使飛了出來,來到了小孫子身邊,成為了他的天使……

這是一個有關「感恩」的故事,讓孩子明白生命不易,要懂得珍惜。

爸爸的圍巾是一條具有魔法的圍巾,雖然爸爸不在了,可一圍上他的圍巾,就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自信與勇氣。

故事描述了孩子圍上爸爸圍巾後整整一個星期的變化,去上學的他變得開心了;在與小朋友交往中變得大方了;看到大黑狗時變得不那麼害怕了……在爸爸圍巾的陪伴下,孩子慢慢成長蛻變,變得勇敢、獨立。

在這個故事,能夠讓孩子領悟到:即便生活遭遇不幸,也要迎面向前,生活依然美好。

蘿拉有一條紐扣串成的項鍊,每一顆紐扣都承載有著不同的記憶,特別是那些和媽媽有關的扣子,是她的最愛。可是有一天,項鍊被貓咪扯斷了,紐扣散了一地,蘿拉很傷心。

蘿拉的爸爸和新媽媽幫忙一起尋找,唯獨少一顆。爸爸打算換上一顆新的,可新媽媽卻不這麼想,她覺得每一顆紐扣對蘿拉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於是新媽媽努力尋找,終於找到了。正因此,新媽媽也逐漸走入了蘿拉的心裡。

這是一個關於「後媽」的故事,讓人看到的卻是真誠的理解和滿滿的愛。每個親生母親在孩子心裡都有無法替代的位置,可如果用真愛心付出,終有一天,後媽也能走進孩子心裡:記憶的項鍊是珍貴的,愛也是珍貴的。

媽媽突然「消失不見」了,小男孩安德烈被送往了孤兒院。沒有媽媽在身邊,這讓安德烈難過得想哭。好在安德烈在孤兒院認識了好朋友——小烏瓦,他願意陪著安德烈去找媽媽。

故事於是從這裡開始,以倒敘的方式,記錄下安德烈尋找媽媽的過程。兩個孩子穿梭在聖彼得堡的大城市裡,安德烈一路尋找,一路回憶起與媽媽相處的美好點滴,驀然發現,原來「媽媽」一直未曾遠離。

安德烈尋找媽媽之旅,亦是安德烈直面現實的經歷,孩子只有通過勇敢地面對生活,才能對未來充滿期望。

麥先生的兒子去世了,鬱鬱寡歡的他決定帶著兒子生前最愛的玩具泰迪熊去遠方流浪。他走了很多地方,遇到了很多人,喪子之痛讓麥先生始終無法快樂起來。

直到有一天,麥先生遇到了一個孤獨的流浪兒,做父親的天職讓他忍不住想愛這個孩子。事情一下子有了改變:當一個失去孩子的父親愛上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兩顆破碎的心因為愛都慢慢癒合。生活無論遇到多大痛苦,相信愛,能夠,抹平人與人之間的傷痕。

小魯是大家的小夥伴,經常一起玩,一起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時光。可是有一天,患病的小魯不幸去世了,每個孩子都沉浸在悲傷中。

校長提議做一件事情來紀念小魯,於是大家為小魯修建了一座池塘。每一次有蜂鳥拜訪池塘的時候,都會讓小夥伴想起那些和小魯的美好時光。

失去玩伴的悲傷需要一個窗口釋放,用紀念的方式抹去悲傷,也是一種方式,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離別。

老奶奶去世了,留下老爺爺孤單單一個人。老爺爺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突然有一天,他特別想喝老奶奶為他煮過的肉丸子湯。

老爺爺決定自己動手,雖然他有些忘了老奶奶煮湯的配方。煮湯過程中,生活發生悄然改變,每一次煮湯,都有小動物來拜訪。老爺爺煮湯的鍋越來越大,他想起的配方也越來越多,喝湯的朋友也越來越多。

分享讓老爺爺對生活不再萎靡不振,他的心情也在煮湯中伴著熱氣慢慢變好。有時候,換一種方式去思念一個人,會讓自己過得更好。

這是糟糕的一天,小兔子湯姆覺得今天很不順:湯姆的媽媽哭了,爸爸很早就回家了,消息傳來外公去世了。

湯姆不懂什麼叫去世,可看著一家人都聚在外公家悲傷,這讓他很難過。湯姆和表兄弟們像往常一樣在花園裡玩,他們決定像外公那樣把落葉堆起來。這個方式,讓他們似乎找到了外公的影子。最後,他們參加了葬禮,還親手在在外公的墓前種了一株玫瑰。

故事中的兔爸和兔媽在外公去世的這件事上沒有選擇迴避,而是帶著小兔子湯姆直面現實。雖然孩子對死亡的理解有些似懂非懂,但他也能油然感受到那份悲傷,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釋懷。有時候,孩子想像得比我們更堅強。

生老病死、與親人分離,這是每個人都要接受的現實,孩子也一樣。那麼,就在清明來臨之際,跟孩子講一講這些繪本故事,讓孩子多一份對生命的認知,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去珍視生活,珍惜身邊人。

(諾媽/白羊小媽一枚。世界很大,理想很小,讀書、寫作、遛娃,笑看窗外事,靜寫心中文。)

相關焦點

  • 幼兒園創新生命教育 讀書遊戲養花草,讓幼兒認知生死
    據悉,上海市婦聯市立幼兒園近日推出了創新幼兒生命教育,結合繪本、遊戲、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孩子懂得尊重生命、珍惜親情,提升安全意識和抗壓能力,培養對生命的熱愛。刻意隱瞞讓孩子感覺被欺騙市立幼兒園曾有一名幼兒的父親意外離世,家人怕孩子受打擊,所以起初頻頻以出差、加班來搪塞。
  • 《爺爺變成了幽靈》:關於生命教育的繪本,你害怕跟孩子談生死嗎
    如果你看了《爺爺變成了幽靈》這本繪本,一定會對生命教育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大人們總忌諱在孩子面前談論生死,大多數時候會對孩子說:「爺爺變成了天使,爺爺變成了泥土」,是的,主人公艾斯本的爸爸媽媽就是這麼告訴艾斯本的,可是艾斯本不信,他不相信爺爺會變成天使,也不相信爺爺會變成泥土。
  • 直面生命教育,一定要看的2本繪本,教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
    這個話題似乎很沉重,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裡,一般很少跟孩子,尤其是比較小的孩子討論跟生命有關的話題,比如「死亡」,一部分原因是擔心孩子們無法理解生命的逝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傳統文化對「死」的忌諱,覺得不吉利。所以,長輩們一般都會選擇用善意的謊言暫時欺騙著。
  • 《爺爺變成了幽靈》:關於生命教育的繪本,你害怕跟孩子談生死嗎
    每每翻閱,皆是回憶,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生命的喜悅狀態,生與死皆是平常事,要以平常心對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的一生短暫,又充滿了各種變數,有人離場,有人上場。很多家庭都想盡辦法避免卻無法逃避的就是生離死別,面對親人的去世,該如何面對,如何告知幼小的孩子。
  • 生命教育如何做?怎麼給不同年齡的孩子講生命的逝去
    於是,一場由「死亡」引發的生命教育正式啟動。從生死概念到是否給皮球蟲舉辦葬禮,從埋葬方式的選擇到葬禮工具的選擇,從皮球蟲故事的續寫到生命教育繪本的閱讀,幼兒園老師引導孩子們進行了一場近距離的生命之旅。所以,通過生命教育,幫孩子們理解死亡,知曉死亡的必然,瞭然生命終結的表現,才能讓他們明白生命的可貴,懂得珍惜當下,尊重生命 。不單單要珍視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要珍視他人的生命,這才是和他們談死亡的終極意義。因此,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情況,適時地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就非常必要。
  • 生命教育英語繪本
    「中國第一套生命教育雙語有聲繪本!」優質的生命教育理念、富有生活氣息的中英雙語故事,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成長!生命教育介紹: 人的生命不是獨立存在的。當一個人的生命出現問題時,會體現在不同的生活層面上,包括自我價值偏差、人際關係失衡、不能應對生活環境帶來的衝突與壓力,及不能宏觀地看待生命整體等問題。
  • 【童書推薦】生命勵志繪本:認識自己、理解他人、熱愛生命
  • 生命教育繪本推薦,讓孩子了解生命的意義
    冒昧在這裡推薦幾本有關生命教育的繪本,希望我們的孩子,希望讀到這些繪本的每一個朋友,都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同時也希望可以撫慰你,死亡真的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也是我們家長應該正確引導給孩子的生命教育。
  • 善別離悟生死 浙江金華開展感悟生命教育體驗活動
    27日,浙江金華舉辦「情系清明 綠意婺州」殯葬改革(清明節)系列宣傳活動,其中包括「知生死悟人生」感悟生命教育體驗活動,7位體驗者躺入文明棺,在生死之間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在直面人生謝幕中感知生命的可貴。
  • 父母忽視生命教育,哥哥帶妹妹跳樓……清明節該和孩子談談「死亡...
    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5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她認為,幼兒死亡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清明帶孩子掃墓就是直面死亡的一種做法。
  • 從新冠肺炎思考「繪本中的生命教育」,第三篇:繪本中的生命教育
    不要用成人的理解代替兒童的理解,不要讓閱讀演變為傳遞;要觀察和理解兒童的閱讀過程,適當的時候給予有效的回應、啟發和指導。從成人引導角度思考,怎樣讓繪本觸發生命體驗?繪本非常好,但它不是我們教育的教材;許多家長通過繪本硬塞給孩子一個道理。但實際上,繪本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讀、去理解。
  • 從新冠肺炎思考「繪本中的生命教育」,第三篇:繪本中的生命教育
    從成人引導角度思考,怎樣讓繪本觸發生命體驗?   繪本非常好,但它不是我們教育的教材;許多家長通過繪本硬塞給孩子一個道理。但實際上,繪本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讀、去理解。  下面我們就從成人引導角度思考,怎樣讓繪本觸發生命體驗  感知圖畫;在感知的過程中,去對話和理解;遷移經驗:在孩子已有的經驗,和孩子對話,讓孩子的經驗得到遷移;共同體驗,共生情感;
  • 紀潔芳等:生死禮俗與生命教育
    筆者在大學開授生命教育課程多年,主要上課內容包括下列單元:生命意義的探索、生命價值的澄清(品德教育)、生命典範、生之喜悅、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生死禮俗與生命關懷、防治青少年自我傷害與生命能量引領等。本文乃探討生死禮俗與生命教育之課程內容與教學。  或許有些人會好奇,生死禮俗與生命關懷有何關係?生死禮俗乃包括:出生、成長、婚嫁及喪葬等禮儀與風俗。
  • 利用經典繪本,給孩子上好生命教育這一課
    但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尚不具備這一能力。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地引導孩子面對死亡這一課題呢?心理學家說過:用故事教育孩子,勝過無數遍理論說教。分享幾本有關生命教育的繪本,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爺爺變成了幽靈》 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生命教育繪本
  • 不可或缺的死亡教育:暖心繪本推薦,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珍惜身邊人
    白巖松也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其實現在有很多國家在孩子幼年時,就會對他們進行死亡教育,從來不曾避諱這一話題,讓孩子真正地理解生命,懂得享受生活。正逢疫情特殊時期,諸多家庭遭遇生離死別,小助手特意整理了幾本關於「死亡教育」的動畫繪本,幫助孩子們理解人世間的愛,珍惜當下,善待周遭親人~(題材溫馨感人,幼兒階段的孩子也更易接受)《爺爺變成了幽靈》愛娃·艾瑞克松/繪豆瓣評分:9.3艾斯本最喜歡的人是爺爺霍爾格,可是爺爺突發心臟病而死。艾斯本傷心極了,哭個不停。
  • 繪本的生命教育是如何帶給我們的
    相信帶孩子看過繪本的媽媽們一定不陌生這句話:繪本是給0-99歲的人看的。相信很多人心裡會打鼓,有的人會想:繪本的圖畫那麼簡單,太幼稚了吧?也有的人會說:繪本就是給小孩看的!日本的紀實文學作家柳田邦男曾在主題為《與生命共鳴的繪本》分享中提到:人的一生要讀三次繪本,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自己養育孩子的時候,第三次是自己進入人生後半期的時候。
  • 從新冠肺炎思考「繪本中的生命教育」,第一篇:何為生命教育?
    這張圖所呈現的數據,其背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全球214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確診893萬多人,累計死亡46多萬人。而且這個數據並沒有停止,還在繼續。,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會有很多生命的發問?這就為我們提供生命教育提供契機。繪本,我們會看到它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學性、藝術性、兒童性、教育性,是幫助孩子打開認識萬事萬物,認識生命教育的一扇窗口。讓我們不必以說教的方式教育孩子,這些繪本中的畫面非常豐富,文字淺顯,能夠傳遞給孩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 開團 | 生命教育繪本,讓父母和孩子珍惜生命成長中的「第一次」
    在生命教育方面, 一套暢銷了15年之久的生命教育繪本——《生命可以看見》,這套書是島國是最受歡迎的生命教育繪本。這套書以純淨稚趣的畫風,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生命教育的核心:學會認識和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珍惜生命成長中的「第一次」,處理好人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做真正的自己從而實現生命的最大價值。首先,主題特別好,是難得把生命教育歸納地這麼全的一套書。
  • 如何用繪本理解並幫助孩子成長? | 《繪本之用》序言
    現在,大人和孩子對「繪本」早已不陌生,它已經成為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好夥伴。許多父母在遇到育兒困惑時也會第一時間想找找看有沒有相應的繪本,繪本和育兒之間似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父母該如何用繪本養育孩子?如何借用「繪本」這個媒介來理解和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童年?
  • 利用英語繪本實施生命教育
    利用英語繪本對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學校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任重道遠。生命教育以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關係為核心內容,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從而提高學生的生存技能,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