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臺灣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為例,其一到六年級採用的故事為:
1. 一年級:神話故事;自然寓言(特別是格林童話故事)。
2. 二年級:聖者的故事;佛經故事;伊索寓言;動物故事;愛爾蘭王子;西遊記等傳奇故事。
3. 三年級:中國創世神話;舊約聖經的創世紀英雄故事。
4. 四年級:北歐遊牧民族(維京時期)的故事;中國黃帝至夏商時代故事;夢幻時期的動物故事。
5. 五年級:中國夏商周農耕時代的文明誕生故事;古印度、波斯、巴比倫、埃及、希臘等世界古文明的故事;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的故事。
6. 六年級:中國探險故事;星星的故事;成語故事;中國古代傳奇故事(秦漢三國);古羅馬;新約聖經;臺灣早期先民的傳奇故事。
從中可發現,「故事導向」的華德福語文課程,所包含的故事類型相當地多元;除本研究核心所在的神話以外,舉凡童話、傳奇、歷史故事等常見的故事種類皆囊括於其中。
由此,可發現:如前述,神話並非華德福教育中的獨立科目,亦非語文主課程的唯一內容。語文主課程是從人類的發展史中選取合適的故事來作為課程,自不可能只有神話一項。
然而,神話在語文主課程中出現的頻率相當地高。二年級的聖者與佛經故事已略有神話意味,三到五年級則接觸不同文化及類型的神話;六年級的星星、新約聖經等,也與神話脫不了干係。那麼,若說語文課程是依人類精神意識的發展來取材,是否意味著在人類精神意識之發展過程中,神話是相當重要且與其有緊密連結的一環?
從上列神話的選擇與安排,確實可以看出兩者的應和關係。以三年級(約當九歲)的孩子來說:九歲以前孩子的心靈狀態如置身天堂般的夢境,他們的意識與世界是渾然一體。而九歲之後,…孩子對這世界探出觸角來,卻發現整個世界和以前所感受的都不同了…孩子受到震驚而顯得無依無靠…這種對立的情緒與不和諧的經驗常使孩子的情緒顯得混淆和焦慮不安。
有了這份考察以後,華德福教育再從人類發展史上出現過的神話裡挑選出合適者。如: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便在此時為孩子準備了中國和舊約聖經中的創世神話,它們在本質上都保有來自天堂夢幻的色彩:這些神話中的人類雖已可自作決定並扛起責任,但常感無助,仍需上天的指引。正如三年級的孩子,行動本質上雖已有成熟表現,但他們要面對與世界的分離感,重新發現自身對世界的責任。師長對其行為清楚的規範,將令他們重新感受到確定性,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此與神建立人類生活的時空、給予不可抗拒的規範,並成為其精神歸屬的創世神話情節,恰相呼應。
四年級的北歐神話也同樣對此時兒童心靈的發展有正面作用:四年級的孩子開始知覺到世界上的權威不只一個,甚至父母師長也會有相互矛盾的觀點,人性的複雜自此進入孩子的意識。北歐神話裡諸神的衝突、黑暗與光明的對立及兩者間難以釐清的界線,正與孩子的心靈狀態相契合。更且,北歐神話在正反兩大勢力相互毀滅後所出現的新天地,可以帶給孩子強烈的心靈訊息:經過不斷的努力,你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五年級的埃及神話,藉當中的復活主題,令這時面臨青少年期「轉大人」關頭的孩子可在潛移默化中期待人生新階段的「復活」。六年級孩子因為內分泌的變化,身心都處於微妙的混亂中;羅馬神話與秦漢傳奇故事背後「大一統」的歷史脈絡,能幫助他們達成內外的統一。以羅馬神話來說,其接續在五年級下學期希臘神話木馬屠城記之後,特洛伊王子Aeneas 出逃,輾轉建立國家,正是日後強大的羅馬帝國之前身。神話人物歷經各種挑戰而後方能成就偉業,一如孩子必須在諸多調適後才可逐漸邁向成人,因而能給他們情感的出口。而無論是羅馬神話或秦漢故事,皆與真實的歷史交糅,學生便可順著神話的脈絡慢慢地進入史實的學習;在心靈發展上,也有助孩子從夢幻的兒童世界過渡到真實的成人生活。
可知,華德福的神話課程除了適應兒童當下的心靈狀態外,也致力於引導他們的成長,為他們構築了各發展階段間的橋梁。華德福教育的課程計劃,並非為學習設立外在標的,而是真正以孩子為主體,讓課程來協助他們身心靈的發展;單從神話課程的安排,我們已可明確地看出這一點。
「故事」在華德福教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故事不但啟發兒童,並同時訓練道德判斷力和價值觀。許多故事在他青春期時雖會讓他們覺得可笑,但卻是他們心靈的寶藏。因為故事就像圖畫的語言,將印在他的腦海中陪伴他度過一生。而且許多故事是有很深的涵義的。比如灰姑娘的故事是說她在惡劣的後母及姐姐的待遇中並未失去自我,經過奇遇與困難在美滿的婚姻中結束。而史丹納則說這是抽象的表示一個人的不同面,是一個靈魂表現的各種面。
我們離開了純真的靈界,就好像離開了真正的母親,來到困難的人間(後母)。我們有著自私、欲望的特性(惡劣的姐姐)。每個人都有心中的王子(我們的靈性),我們經過找尋於是找到了王子,結婚(與靈性結合為一)。所有的童話都是王子與公主結婚,表示著靈性的結合。有的童話甚至有非常詳盡的描述,像灰姑娘的玻璃舞鞋也有特別的涵義,鞋子象徵我們的肉身,我們再度來到地球,重新適應這個肉身,再度好好用這雙鞋站起來成為完整的自我。
童話故事就像圖形的語言是以心來感受,不是用理性去了解。因為兒童全是用心來感受,成人則習慣用腦去分析去了解,所以除非有人好好的向你詮釋,你絕對不會去想這些故事的靈性深義,而兒童則會說這就是象徵「我」的一幅圖畫。同樣的,大家熟悉的螞蟻工作、蚱蜢不工作而無法過冬的故事也是一樣象徵了自己的各種不同面。但在華德福教育中,講故事就是講故事,不會向小孩詮釋故事的涵義(這一點很重要)。
來源:廣州七谷自然學校新浪博客,作者仁淵教育,由「在家華德福」微信平臺整理
海淘天使V課堂 —— 最大的華德福免費在線課堂平臺
附V課堂講座乾貨表,回復關鍵詞,即可得到感興趣的講座乾貨。
1001 十二感官 | 嬰幼兒觸覺發育的重要性、失衡的影響及關鍵點
1002 十二感官 | 嬰幼兒運動發育和反射
1003 十二感官 | 嬰幼兒生命覺發展
1004 十二感官 | 嬰幼兒運動覺
1005 十二感官 | 嬰幼兒平衡覺
1101 音樂環境 | 如何給孩子創造音樂環境
2001 睡眠專題 | 如何引領小朋友準時睡覺
2100 親子陪伴 | 到底要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2202 親子陪伴 | 如何應對孩子的轉變
2203 親子陪伴 | 如何呵護孩子的情緒
2300 親子學習 | 千萬別讓孩子迷上閱讀
2301 親子學習 | 如何保護孩子的學習能力
3001 正面管教 | 讓孩子在鼓勵中獲得力量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乾貨列表,關注微信平臺獲取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