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華德福學校建立起一些非常寶貴的品質,譬如,對這世界強大的好奇和巨大的興趣,對他人的友善和信任,對自我價值的內在信念,有很好的審美能力,不懼怕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所以,我這篇寫華德福英語教學誤區的文章,決不是批判華德福學校。在大家都走的道路之外另闢路徑並不容易,無論是開創者還是跟在其後踽踽而行的人都承擔著出路並不清晰的風險。保持省察,才不會被惶惑吞沒。
--
華德福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兩門外語課,通常是英語和另外一門語言。英語通常每周三節課。一年級一些孩子會很高興地在家裡唱歌、說歌謠。到了二三年級家長就開始擔憂了,孩子不喜歡上英語課了,說聽不懂。到五年級這種擔憂加劇,細察之下,孩子無法進行日常的對話:問天氣、時間、地點都不理解,簡單的單詞聽不懂,更不要說句子。
一些家長開始詢問主班老師或者學校管理人員為何如此,得到的回覆通常有這幾種:
1. 語言是和人的思維方式有關的。華德福的英語主要目標是為了超越母語帶給人的思維方式的局限。譬如樹在英語中是tree,強調樹的挺拔;德語是Baum,強調樹冠給人的庇蔭;中文是「樹(shu)」,能感受到風颳過的沙沙聲。又譬如印歐語系中動詞有時態的變化,而漢藏語系中則沒有,那麼這兩種語系中的人對時間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2. 華德福教育強調在整體中教學。也就是說,不需要理解具體的詞句是什麼意思。這樣兒童依靠模仿來學習,而不需要依靠「記憶」,這樣吸收得更好。而聽得多了,自然就理解了。
3. 每周三節課的時間,一周加起來只有兩個小時。家長期待這麼短的時間就能聽說不實際。
4. 父母自己懂英語,所以總是對孩子的發音或者語法進行挑剔。孩子缺少鼓勵,就失去動力,不願意說了。
5. 與其為英語焦慮,不如關注母語的學習。
在我剛剛進入華德福學校教書,沒弄清楚華德福英語的教學理論基礎和方法之前,也覺得這些回答挺厲害的,有時候不免拿來用一下。然而,在親身檢測孩子們的實際英語水平後,就覺得這些回答有些不靠譜了。
圖片來自環球網
關於第一點,語言和「精神」的聯繫應該是華德福教育的開創者魯道夫`斯坦納先生曾說過的,之所以要開兩門外語也是這個原因。然而,教語言的老師自己對語言和「民族精神」的關係都迷迷糊糊,何況,不論教師還是家長,恐怕都不能心安理得地說只在乎語言對思維的開拓性,而不在乎能否運用。
關於第三點,語言學習的確和時間有關。但是,很多培訓機構每周一次課也就兩三個小時,我上初中開始學英語,每周三節英語課共兩個小時,雖然那時不能做到流利地聽說,但總還是有進展,三年下來一些簡單的問句可以聽懂,一些文本也能讀懂。而很多華德福學校的情況是到了五年級,孩子聽不懂簡單句也無法閱讀,更不必說表達。
第四點,說英語沒學好是因為家長的鼓勵不夠,這有些推卸責任。我聽到最鼓勵型的家長也在說孩子對自己的英語沒有信心。
第五點,更應該關注母語學習,聽著很政治正確,但是用這個理由回答英語教學好不好,就跑題了。
我們聚焦於第二點的回應,因為這正是華德福英語的核心理念。華德福學校的老師強調外語學習是「整體教學」,這是指教師把整首歌、詩或者故事教給孩子,輔助一些身體動作,譬如一年級在帶著孩子一起說」Good morning, dear earth「,就會將兩手下垂往外擴伸,作出擁抱大地的樣子。你以為孩子會把「earth」和「大地」會聯繫在一起嗎?不會的。首先,孩子很可能無意識地跟隨著老師做這個動作,根本沒意識到這個動作和念的詞有什麼關聯。其次,這個動作的所指很模糊,是指大地、地板或是擁抱、感嘆的意思?再次,通常老師說一句話做一個動作(否則成手語了),那麼究竟是句子中的哪個詞和動作的所指有關聯呢?就譬如說,是dear還是earth和這個兩手向下向外的這個動作關聯呢?更長的句子就更難判斷了。
而很多英語教師強調「不求甚解」,即孩子不需要孩子去理解具體詞彙的意思,認為這樣孩子無意識地跟著吟誦,可以更投入,靠著單純的模仿記得更深更牢。在參加一些華德福英語培訓的時候,培訓的老師認為在說外語故事之前,可以先用母語給孩子說一下這首詩或者歌曲的意思。但沒有提到每句或者其中單詞的意思如何讓學生理解。但是這樣有很多問題啊。用一個例子體會一下,在這種情況下會怎樣。譬如老師講一個憂傷的故事,然後小女孩對鳥說,你飛吧,離開這憂傷的夜晚。然後唱這首歌:
「Ah, poor bird, take thy flight, far above the sorrows of this night.」
孩子們知道這首歌和剛才那個故事有關,可能和小女孩對鳥說的那段話也有關。但是Poor什麼意思,above什麼意思, sorrow是什麼,night又是什麼意思,統統不清楚。中文中都是單音節的字,一個音對應一個字,幾個音就對應幾個字。而英文很多是多音節單詞,在如此吟唱的情況下,孩子無法知道這個句子是由哪幾個單詞組成的,可能是farabove /the/ sor /rows這樣呢還是far /abovethe/ sorrow呢?無法判斷above是這句中單獨的一個詞素。聽到 "The sun shinesbright above" 會意識到這句中也有個above,和那個above是一個詞嗎?不會。
而且因為集體唱歌,很多音的發音根本聽不準確,譬如bird聽成bir,flight聽成fly。本來通過在不同的語境中聽到同一個詞,對這個詞的用法會越來越熟悉,現在連音都聽不準確,別說在不同的語境中去辨識這個詞了。這樣,孩子雖然會唱不少歌曲,可是單詞的積累幾乎沒有。而常用的詞彙積累不起來,複雜句更聽不懂,更談不上表達。
因此,你是否可以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隨著年級的增高,可是英語卻不見進步,孩子們越來越想逃避英語了。
三年級的華德福外語大綱,要求學生達到如下水平:
l 熟悉食品、衣物、家具、交通、地點和方向的說法
l 熟悉日期和鐘點的說法
l 意識到不同性別的說法
l 當一個老師重述故事一部分的時候,能夠說出接著的部分
l 識別最常用的問句
l 能夠使用主要的表示空間的介詞
l 識別主要的人稱和物主代詞
如果只是「整體」地吟誦詩歌和念誦故事,而不去識別詩歌和故事中代表物品、方向、介詞、代詞的那些詞彙,怎麼可能到達三年級的時候能完成大綱上的目標呢?
我必須說,華德福英語學習出於一個非常好的立足點,即擺脫「翻譯」法的學習方式。我們上學時的語言學習以「翻譯法」為主,即每個詞我們都記住對應的中文,以及語法的學習,譬如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的句子結構如何,然後背下來。這樣就有很多要死記硬背的內容。結果是,大部分人的閱讀速度很慢,只能聽很慢的內容,對方的語速一快完全蒙掉,說的句子是Chinglish,寫可能好一點,但極為費勁。語言學習的研究已證明「翻譯-語法」學習效率極低,目前比較先進的實踐者都在進行接近母語學習過程的語言教學。那華德福英語,擺脫了「翻譯-語法」學習,為什麼效果還不理想呢?因為擺脫「翻譯法」,而要使用自然的語言悉得方法進行教學,需要遵守一些原則和方法,而那些在很多華德福的英語課堂中是缺失的。
這些原則和方法在下一篇中再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