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和食物過敏的聯繫

2021-01-20 騰訊網

在過去的十年裡,食物過敏和不耐受的發病率呈指數級上升。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在這些問題的發生中發揮重要作用。那麼,腸道菌群的破壞是如何增加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發生的呢?恢復腸道菌群是否對這些問題的治療有益呢?

什麼是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

食物過敏是暴露於某種特定食物後引起的異常免疫反應,從而產生不良健康影響。食物過敏可能是IgE介導的,也可能是非IgE介導的。當免疫系統對食物產生IgE抗體時,就會發生IgE介導的食物過敏反應;這些抗體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結合,刺激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從而誘發急性的有時甚至危及生命的過敏反應。非IgE介導的食物過敏涉及免疫系統中IgE以外的其它成分,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食物不耐受是對食物的非免疫反應。這些反應通常與酶缺乏、吸收不良或對某些食物成分敏感有關。它們可引起各種各樣的胃腸道和炎症症狀。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會顯著降低生活質量,它們會損害身體健康,降低吃東西的樂趣,並引發對潛伏在食物中的過敏原的高度警惕性。

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發生率正在上升

如今,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已經司空見慣了,很多食品包裝上都會註明潛在過敏原。然而,在2000年以前食物過敏的發生率似乎並不高,而只是在過去的10-20年裡,這些疾病的流行率急劇上升。研究發現,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中國在內的工業化國家,有20%以上的人口患有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受

儘管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人數急劇上升,但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卻很少。傳統醫學建議患者嚴格避免食用引發過敏的食物,並備好腎上腺素以防止意外接觸。然而,這些策略都不能解決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潛在原因,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法。

一系列新興的研究表明,人類正常腸道菌群的改變在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發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調節腸道菌群可能可以減輕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並可能恢復對觸發食物的耐受性

衛生假說

人體內攜帶有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其數量遠遠超過人類自身細胞的數量。人類與這些細菌一起進化,它們在我們體內的存在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這一概念在「衛生假說」中得到了闡明。衛生假說認為,兒童時期缺乏接觸微生物的機會,會改變腸道菌群,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從而增加對過敏性疾病的敏感性。生命早期一些導致微生物接觸減少的生活方式因素會剝奪免疫系統預防過敏性疾病所需的刺激。減少微生物接觸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抗生素使用

在工業化國家,嬰兒和兒童往往在生命早期接受多個療程的抗生素治療,這對免疫系統有顯著影響,並可能增加他們患上食物過敏的風險。孕婦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使用抗生素也會導致腸道菌群的紊亂,增加兒童食物過敏的風險。此外,抗生素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使用也導致了肉類、奶製品和蛋類中的抗生素殘留,長期攝入這類含有抗生素殘留的食物也可能導致腸道菌群的紊亂。

接觸化學物質

接觸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會破壞人體的腸道菌群。例如,三氯生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抗菌物質,在牙膏、抗菌香皂和洗手液等很多日化品中都有添加;對羥基苯甲酸酯是一種常用的防腐劑。它們已被證實與食物過敏原致敏有關。

西式飲食

西式飲食以高飽和脂肪、高精製碳水化合物和缺乏重要的營養物質為特徵,與增加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風險有關。飲食與過敏性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似乎在生命早期就開始了,研究發現,在嬰兒出生後第一年多吃蔬菜、水果和家庭自製食品的嬰兒比少吃這些食物的嬰兒患過敏性疾病的機率要低得多。

剖腹產出生

通過剖腹產出生的嬰兒不能獲得來自母親產道中的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共生微生物,因此可能增加兒童時期患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配方奶餵養

母乳餵養對嬰兒腸道菌群的建立和免疫發育具有重要作用,配方奶粉餵養會改變這一過程,與過敏性疾病風險的增加有關。

戶外活動減少

在工業化社會中,大多數人一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戶外活動時間大大減少。研究表明,我們與自然環境的脫節顯著降低人類腸道菌群的細菌多樣性,並且與過敏性疾病的增加有關

腸道菌群的改變與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

食物過敏者和不過敏者的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因此,人體正常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在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發病機制中發揮著作用。人體正常腸道菌群由多種細菌組成,包括擬桿菌、腸桿菌、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等,這些共生細菌與腸道黏膜免疫系統相互作用,促進對食物的免疫耐受某些導致腸道有益細菌數量減少的不良生活方式因素,會損害免疫耐受性,導致對食物過敏或不耐受

某些特定類型的腸道細菌的改變與食物過敏的發生有關。大多數關於這一現象的研究都是在嬰兒和兒童身上進行的。在兒童中,乳酸桿菌減少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增加與雞蛋和牛奶過敏有關。在出生後的頭兩個月裡,鼠李糖乳桿菌、乾酪乳桿菌、副乾酪乳桿菌和青春雙歧桿菌水平較低的兒童對牛奶、蛋清和吸入性過敏原發生過敏的風險較高。擬桿菌屬、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細菌的減少也與嬰兒食物過敏有關。

除了增加食物過敏的風險,腸道細菌多樣性的缺乏也可能會導致非免疫性的食物不耐受,比如麩質不耐受、FODMAP(可發酵的低聚糖、二糖、單糖和多元醇)不耐受和組胺不耐受。某些種類的細菌有助於麩質蛋白的分解,而缺乏這些細菌可能會導致麩質不耐受。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FODMAP不耐受的一個常見原因。當產生組胺的細菌或產生幹擾組胺代謝的酶的細菌過度生長時,就可能發生組胺不耐受。

益生菌在治療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方面的應用

益生菌的治療應用可能是預防和治療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方面的一個新突破。產前補充兩歧雙歧桿菌、乳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和鼠李糖乳桿菌已被發現可以預防有家族性食物過敏傾向的嬰兒的食物過敏反應給孕婦及其嬰兒補充唾液乳桿菌、副乾酪乳桿菌、動物雙歧桿菌和兩歧雙歧桿菌可以顯著降低嬰兒對常見食物過敏原的特應性致敏的發生率

產後補充益生菌也可能減少特應性致敏,並可能逆轉食物致敏作用。給牛奶過敏的嬰兒補充鼠李糖乳桿菌可以促進對牛奶蛋白耐受性的獲得,從而逆轉致敏。對於年齡較大的牛奶過敏兒童,鼠李糖乳桿菌可以增強IL-10的產生,這是一種抗炎細胞因子,從而減輕過敏症狀。一項薈萃分析發現,早期補充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可以降低兒童特應性過敏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評估益生菌治療食物過敏療效的研究都是在產前、嬰兒和兒童中進行的。生命早期的腸道菌群組成與成年時是不同的,因此這裡討論的益生菌幹預措施可能對預防和逆轉兒童食物過敏更有益,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益生菌是否可以緩解成人的食物過敏。

除了預防和逆轉兒童食物過敏,益生菌也可能對治療食物不耐受有益。補充包括乳酸桿菌、凝結芽孢桿菌和布拉酵母菌在內的複合益生菌可以顯著減輕非乳糜瀉麩質敏感患者的症狀。益生菌,比如凝結芽孢桿菌和嗜酸乳桿菌可以減輕小腸細菌過度生長,這是一種與FODMAP不耐受相關的問題。最後,腸道中產組胺的細菌過度生長可能導致組胺不耐受,因此,對於組胺不耐受的人,避免產組胺的益生菌菌株和補充可降解組胺的菌株可能有助於緩解或減輕組胺不耐受。產組胺的益生菌菌株包括羅伊氏乳桿菌、乾酪乳桿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可降解組胺的菌株包括鼠李糖乳桿菌、植物乳桿菌和雙歧桿菌。雖然益生菌治療食物過敏似乎主要對嬰兒和兒童有益,但益生菌治療食物不耐受的益處也可以擴展到成人。

益生菌的作用機理

益生菌改善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機制有多種:

益生菌可以增加腸道有益細菌的水平,這些細菌通常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促進對食物的耐受性。

益生菌還會降低腸道通透性,從而減少從腸腔攝取抗原,而從腸腔攝取抗原是食物過敏原致敏的第一步。

過敏性疾病與免疫系統中Th2細胞的活性增加有關,益生菌可以調節免疫系統,使其有利於Th1反應,這是一種解決過敏症狀的免疫反應。

此外,益生菌還能增加腸道IgA的分泌,這是一種與免疫耐受相關的免疫球蛋白,降低IgE介導的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最後,益生菌可以通過排擠致病菌和降低腸道炎症來改善食物不耐受的症狀

益生元的作用

益生元可以通過促進益生菌在腸道內的增殖而增強益生菌的作用。一些研究發現了補充益生元低聚糖和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之間的聯繫。

另外,純天然的食物營養豐富,可以提供額外的保護作用,防止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Omega-3脂肪酸、維生素C、E和A、β-胡蘿蔔素和鋅的攝入可以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率。

相反,如果飲食中含有大量的精製碳水化合物、人工甜味劑、omega-6脂肪酸和食品添加劑,則有可能增加食物過敏和不耐受的風險。

也有人認為食用轉基因食品也可能增加食物過敏和不耐受的風險,這是由於這些食物中經過技術改造的蛋白質的潛在致敏性,但是目前還缺乏確鑿的證據。

建議:

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在現代社會變得非常常見,目前,避開特定的食物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他們在吃東西時要更加小心,也喪失了很多享受美食的樂趣,顯著降低生活質量。鑑於腸道菌群與食物過敏之間的聯繫,對於食物過敏患者或食物過敏高風險的人,我們建議:

建議孕婦可以適當吃一些發酵食品和補充益生菌,特別是那些有家族性食物過敏傾向的,因為這有助於降低嬰兒出現食物過敏的風險。可以考慮補充含有兩歧雙歧桿菌、乳雙歧桿菌、動物雙歧桿菌、唾液乳桿菌、副乾酪乳桿菌和鼠李糖乳桿菌等菌株的產生,也可以適量攝入益生元。

對於食物不耐受的人,建議使用含有乳酸桿菌、凝結芽孢桿菌和布拉酵母菌的產品。對於組胺不耐受的患者,可降解組胺的菌株可能提供最大的緩解

在使用抗生素類處方藥物時需要謹慎,因為它們是腸道菌群紊亂的主要原因。

建議食物過敏和不耐受的患者選擇營養豐富的、加工程度低的食物

多去戶外走一走,接觸大自然,可以幫助獲得豐富的有益微生物。

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過敏,溼疹,生長緩慢,竟和腸道菌群有關?
    同時,健康的腸道菌群,能夠形成細菌和黏液組成的屏障,阻擋食物抗原直接進入血液,避免寶寶發生過敏反應。如果腸道菌群失衡,益生菌數量下降,致病菌數量增加,寶寶就會出現健康問題了。 2.腸道菌群檢測,為什麼要做?
  • 調節腸道菌群,改善過敏體質,讓寶寶擺脫過敏困擾
    ,不同的食物成份會影響腸道菌群,腸道菌群的不良變化,易導致過敏等疾病。  腸道菌群失衡導致免疫應答異常  研究發現嬰兒初期,寶寶的免疫系統平衡時間是由腸道菌群的數量以及組成結構決定的,其在易過敏寶寶的過敏發生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雙岐桿菌和乳酸桿菌可以糾正Th1/Th2失衡,控制Th2數量增多,從而抑制lge數量上升,阻止組胺大量分泌,從而避免過敏發應發生。
  • 寶寶經常食物過敏,到底是怎麼回事?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調所致
    根據衛生控制和預防中心的相關報導了解到,美國孩子對食物過敏的趨勢明顯上升,而其他工業化國家的兒童過敏也在逐漸增高。寶寶食物過敏不一定和食品有關有很多科研人士認為,嬰幼兒食物過敏發作率的逐漸增長,並不一定是由於食品因素所致。
  • 嬰幼兒過敏,大部分是腸道菌群在作亂嗎?
    很多人認為過敏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但近年來糞便菌群分析及流行病學調查等研究提示,兒童期過敏性疾病與早期腸道菌群的定植有關。嬰兒體內梭狀芽孢桿菌的出現增加了患溼疹、周期性喘息和出現過敏反應的風險。隨著對新生兒腸道菌群定植研究的深入
  • 過敏竟和腸道菌群有關?抗過敏益生菌,幫你從根源緩解過敏
    lgE介導增多會引起過敏lgE介導是誘發過敏的主要原因,針對過敏患者血清當中lgE指數,是診斷過敏性疾病最直接的方式。變應原篩查,則是通過對已知過敏物lgE的診斷來確定過敏狀態,以及變應原的一種方法。lgE是造成過敏反應的一種介質,當變應原進入人體後會產生大量特異性lgE,在lg街道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結合之後,就會導致機體進入致敏狀態。
  • 過敏常常反覆?居然和腸道菌群有關,說說抗過敏益生菌的作用
    其中過敏的產生,就和腸道微生態緩解的改變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微生物平衡可維持人體健康人體腸道當中寄居著多種多樣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以共同構成一個健康的微生態系統,其主要成員為益生菌,一旦益生菌比例下降,使腸道菌群失衡,就容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
  • Nat Med:揭示糞便菌群療法阻止食物過敏機制
    2019年6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腸道微生態失調(intestinal dysbiosis)在食物過敏中的作用仍然是不清楚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來自食物過敏嬰兒的微生態失調糞便菌群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合成進化,並且不能阻止小鼠免受食物過敏。
  • 經常過敏和什麼有關?改善過敏,要從調節腸道細菌開始
    腸道菌群對於人體的消化吸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腸道菌群紊亂也是引起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但近幾年的研究當中發現腸道菌群紊亂還和人體免疫系統的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食物過敏就和腸道菌群失調有很大的關係。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當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恰當地攻擊身體的健康組織時,就會產生自身免疫;而當免疫系統錯誤地對不構成威脅的東西(比如食物)做出反應時,那就是過敏。 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受我們腸道和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為人體70%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我們免疫系統的幾乎所有方面的呢?
  • 腸道菌群失衡危害大,身體出現什麼表現,說明腸道菌群失衡了?
    腸道對於人體的作用非常重要,可能很多人提到腸道,想到的就是排便,其實腸道的作用有很多,除了排便,它還有吸收營養、為人體提供營養、維持自愈力和免疫力等諸多的作用。而在我們的腸道中,有一個菌群,這個菌群是為腸道健康保駕護航的,因為菌群的存在,腸道才能夠保持健康的狀態,這樣身體才會健康。但是由於現在人飲食習慣和食物等諸多原因,很多人出現了菌群失衡的情況,而一旦菌群失衡,會引發肥胖、免疫下降等諸多問題,後果是比較重的。所以一旦發現了菌群失衡的情況,要及時的調理。那麼,腸道菌群失衡了,身體會出現什麼表現呢?
  • 崔玉濤揭秘嬰幼兒食物過敏 康萃樂益生菌給寶寶腸道專業呵護
    寶寶過敏問題多發,除家庭遺傳因素和生活環境影響外,大多數還與寶寶腸道免疫系統和腸道屏障功能不成熟有關。  針對這一問題,11月26日,美國益生菌領導品牌--Culturelle康萃樂特邀到著名育兒專家崔玉濤來到深圳開設育學園講座專場,舉辦《如何進行科學餵養•揭秘過敏的秘密》主題講座,向寶爸寶媽們分享預防寶寶過敏的正確育兒法。
  • 近期腸道菌群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1】Nat Med:腸道微生物能夠預防食物過敏doi:10.1038/s41591-018-0324-z新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有助於防止牛奶過敏的發展。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健康的人類嬰兒供體的腸道微生物被移植到小鼠身上,能夠保護小鼠攝入牛奶後產生過敏反應,而從牛奶過敏的嬰兒移植的腸道微生物則沒有上述效應。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Medicine》雜誌上。該研究結果可能為研究開發基於微生物組的療法以預防或治療食物過敏提供信息。科學家此前發現,對牛奶過敏的嬰兒與非過敏性嬰兒相比,腸道微生物的成分不同。
  • 腸道菌群失衡的五大信號,您有麼?
    作者:寶寶知道 呼呼媽媽現代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廣譜抗生素的濫用、剖腹產、深加工的食物、與自然環境中多種多樣的微生物接觸不充分等等都影響著我們的腸道菌群,然而這些僅僅是改變我們固有菌群結構中很小的一部分原因。可以說,在當代工業化的社會很少有人擁有一個完全健康的腸道菌群。
  • 食物過敏高發?來說說抗過敏益生菌,對食物過敏的防治機制
    食物過敏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但是由於其表現形式多樣且難以預測,因此不少患者會長期被困擾著。甚至有一部分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還有可能會誘發身體其他方面的疾病,因此針對食物過敏的防治一定要提起高度重視。 什麼是食物過敏?
  • 寶寶為什麼食物過敏?食物過敏怎麼辦?家長應怎樣預防寶寶過敏?
    2、寶寶胃腸道免疫水平較低,所以免疫球蛋白含量較低,可能會使過敏物質能夠轉運和吸收,增加了過敏的可能性。 3、人體腸道內存在著很多有益菌,這些菌群對我們的腸道屏障起保護功能,普通的牛奶蛋白配方或者抗生素濫用等都可能對寶寶體內的有益菌群造成破壞,這也會讓寶寶容易發生過敏。
  • 肚子脹氣原因多,腸道菌群平衡很關鍵!
    平時吃得太油膩,體內脂肪酶和蛋白酶久而久之就會耗竭,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常常高蛋白質或高脂肪的飲食,會改變腸道菌群,影響有益菌的存活。吃得太快,咀嚼不夠充分,消化液和食物沒有充分混合在一起,不能很好地消化分解,對腸道造成傷害。
  • 經常出現這七種情況,說明是你的腸道菌群失調了!
    腸道菌群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數量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保護著腸道,使其免受細菌病毒的侵害,維繫著腸道生態的平衡,對人體健康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如今大家都有很多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例如飲食不潔、暴飲暴食、抽菸酗酒、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等,這些都會都對腸胃造成損傷,使得腸道有益菌被抑制,有害菌大肆繁殖釋放毒素,從而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 抗過敏益生菌!提高菌群多樣性,改善過敏性體質
    在最近的研究當中得到證實,人體微生物的改變或許就是導致過敏的關鍵因素之一。細菌與過敏腸道是人體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免疫器官,健康人體腸道當中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細菌。這些細菌當中就含有抗過敏益生菌,抗過敏益生菌能夠增強人體腸道屏障,如果這種保護性的細菌缺失,那麼就會導致腸道屏障功能減弱,使刺激性物質進入血液當中並激發過敏。因果關係在多項人體微生物研究當中得到證實,腸道菌群的數量是決策人體免疫功能的關鍵。
  • 寶貝腸道菌群健康——不生病的秘訣
    ,孩子也絕不是幾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益生菌拼拼湊湊組合成的營養素積木,一切撇開寶寶腸道健康談營養素補充都是耍流氓,切記!寶貝體弱多病、溼疹等過敏問題其實都和飲食結構不合理以及過度餵養所導致的胃腸功能紊亂有關,那麼如何幫助寶貝建立健康的腸道呢?
  • 母乳餵養和配方奶粉餵養,哪種對嬰兒腸道菌群定植更有利?
    在生後1個月時檢測配方奶餵養兒,其腸道中存在脆弱擬桿菌的定植,並高於母乳餵養兒。母乳餵養和配方奶粉餵養,到底哪種對嬰兒腸道菌群的定植更有利?有研究證實,母乳餵養兒腸道雙歧桿菌定植早於未行母乳餵養兒,提示開始母乳餵養時間越早,雙歧桿菌定植也越早,說明母乳可促進腸道雙歧桿菌的定植和繁殖。其中可能的機制是∶①母乳中含有雙歧因子;②雙歧桿菌代謝產生大量乙酸,能夠降低腸道pH,抑制需氧和兼性厭氧菌的生長,有利於厭氧菌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