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童話把小孩子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智慧的教育體系和父母要想辦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成長「季節」和獨立完整的人,該嫩時不老,該老時不嫩,有一種健全的人格和精神。
昨日,輿論紛紛說要警惕「黑暗童話」毀了童心,初衷當然不錯,但,我們也應提醒,過於完美無缺的「光明童話」同樣也會傷童心。
對於「灰姑娘」、「醜小鴨」之類故事的負面影響,美國一些社會學家早就「發難」:多年追蹤調查發現,《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之類的童話並不利於女孩心理成長。這些童話中的女主人公都因為長得漂亮,所以與眾不同,儘管落難,但最終「和王子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在客觀上宣揚了女性只要擁有漂亮的外表,就能取得成功,會使那些自覺相貌平平的女孩備感挫折,延續至成年,導致心理失常。
心理學上有一個「彼得潘綜合症」,現在一些幼稚型成人被稱為「類人孩」,「類人孩」是學者發明的新詞,而彼得潘是英格蘭童話中的人物,他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裡,永遠也不想長大。兩者有相似之處,就是不想長大,甚至恐懼長大,寧願生活在童話世界裡,逃避成人該負的責任。患「彼得潘綜合症」的人渴望永遠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願成為父母。他們很愛玩,也很好相處,但免不了有孩子氣。他們雖然在生理年齡上已進入成年,但在心理上還不能與之相適應。他們的言談舉止都像孩子,總是在逃避責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愛情和家庭。他們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歲月而不肯成長,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沉溺於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現在,我們看到的「類人孩」和「彼得潘」似乎越來越多,不能不說與童年時聽了或看了太多美好光明的童話有關。
錢鍾書就認為,童話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智慧的教育體系和父母要想辦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成長「季節」和獨立完整的人,該嫩時不老,該老時不嫩,有一種健全的人格和精神。在現代社會文明中,一個成人必須具有個人意志,能夠自我評價,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做決定,而不是總是「長不大」。所以,我們也應有培植孩子獨立思想和自力自強的氛圍。如此看,有一些「黑暗童話」來中和或對衝「光明童話」,也可讓孩子自己學會判斷,所以,對「黑暗童話」也不必過於緊張,特別是不要急於打棒子、扣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