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我很喜歡看臺灣的偶像劇,然後就對臺灣的學生也有一定的了解,可能就覺得他們的學習好像很輕鬆,沒有什麼壓力。但是在中教大學習一個星期之後,我對臺灣的教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以我所在的臺中教育大學7月11日的一天為例:
在這一天,各大家族上午趕到教室聽講座,講座前助理老師給我們發口試材料,細心照顧我們印了簡繁兩版。講座開始之前,講座開始後,老師先介紹了臺灣原住民,以及各民族的特點。介紹了原住民學生的情況,原住民學生在不斷減少,這主要是由於「少子化」的影響。原住民家庭收入中度偏低,這對接受教育的地點的影響也很大。
然後,陳老師又介紹了臺灣目前面臨的原住民教育問題有部落問題、家庭問題、文化問題、老師問題以及面臨文化傳承、民族認同等問題。
下午在臺中教育大學英才校區,我們旁聽並參與了教育情境模擬演練口試。擔任第三場次評審的老師是臺中市政府教育督學室張美雲主任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塗文忠校長。
在第三場次的口試現場,我們學習到許多關於教師班級管理、教師與教師溝通、教師與家長溝通領域的問題,包括新近教師如何與資深教師交流意見、教師如何與疑似被家暴孩子的家長溝通等等棘手卻又常見於一線教師工作中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探討中,我們帶著自己已有的一些理解和猜測,看到了來自臺中教育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的學長學姐帶來的不同角度的回應,並且得到了老師們的更多指點。比如,其中老師們出過這樣一道題目:小明在學校由於偷偷拿走了同學的椅子而讓同學跌倒受傷,需要教師與小明的家長溝通,卻面臨家長堅信小明不是故意的態度。老師在點評環節中提醒我們,面對這種敏感的情況,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不要表達自己對學生的主觀評價與態度,而是儘量客觀的向家長敘述實際發生的情況,再進行後續溝通。諸多類似這樣的提點,使我們獲得了非實踐不能獲得的許多寶貴經驗。
總之,經過一個下午的口試體驗,在具有豐富一線教學實踐經驗的校長與主任對身為學生的我們進行口試與點評的過程中,相比起面對評審老師與模擬口試現場的緊張,更多地是從學長學姐的回應以及老師的指點中獲得了教師工作的寶貴建議。
晚上六點半開始說課議課,中教大、北師大、華師大的研究生師姐們講課,本科生同學的參與主要是集中在議課部分。我們在觀課和議課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如何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領略到了師兄師姐們的風採。
最後,我想說,來到臺灣,才能真正體會什麼是詩人筆下的鄉愁,那就是: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謝謝我在臺灣遇到的所有人!我愛臺灣!我愛臺中教育大學!
周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