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引物探針設計之我見

2020-12-11 騰訊網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後,早期診斷成為控制疫情的關鍵,而螢光PCR技術成為首選的初篩檢測手段。目前核酸檢測率只有30-40%,使得檢測試劑盒的靈敏度備受關注。本期推薦林鏡中博士從引物探針設計的角度對試劑盒靈敏度的分析,以饗讀者。

1、前言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後,早期診斷成為控制疫情的關鍵,而螢光PCR技術成為首選的初篩檢測手段。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數家企業獲得了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檢測試劑的臨床註冊批文,還有近百家企業開發了類似的產品。近期有諸多聲音反映現有的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檢測試劑盒靈敏度較低,目前檢出率只有30-40%,多次出現漏檢的情況。業界對此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一個共識是造成檢出率低,假陰性率高有很多原因,包括試劑盒的靈敏度、試劑盒原材料的質量、核酸提取的效率、儀器設備的質量、操作誤差等,但是對試劑盒的靈敏度低的原因沒有系統的分析。筆者認為,引物探針設計是決定試劑靈敏度的關鍵,設計上存在的問題是內在缺陷,很難通過優化試劑盒組分和調整實驗條件來得到顯著改善。

早期診斷的靈敏度事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的成敗,同時今後將有一大批企業申報該產品的註冊批文,最終推向檢測市場,對人民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疫情爆發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多個國家設計的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引物探針序列。筆者常年從事分子檢測試劑的研究開發,特別是螢光PCR技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我們也進行了相關產品的研發,我們發現WHO發布的來自不同國家的引物探針設計,有些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陷。本文以美國CDC設計的N基因引物探針為例,論述Taqman螢光PCR引物和探針設計的基本原則,並提出一些建議,供同行們參考,避免走彎路,浪費資源,也算是為抗擊疫情盡一份力量。

任何技術都有優缺點,站在不同的角度,側重點不一樣,或者使用的參數或算法或軟體不一樣,結論也可能各有所異。理論分析畢竟與臨床樣本檢驗的結果不可同日而語。產品的靈敏度最終都得經過臨床試驗,達到註冊檢驗要求為標準。文中觀點難免偏頗,歡迎批評指正。

二、Taqman探針法螢光PCR的基本原理

實時螢光PCR是一種實時監控特定核酸目標序列PCR擴增的技術。Taqman探針法是實時螢光PCR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它的基本原理是在反應中加入一對特異的引物及一條經螢光標記的Taqman探針,探針的5』端用報告螢光基團標記,3』端用淬滅螢光基團標記。在探針完整時,由於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的作用,報告基團的螢光被淬滅基團吸收發出不同於儀器收集波長的螢光,不能檢測到擴增信號,因此探針必須依賴Taq酶的5』-3』的外切活性,在引物結合到模板後隨著合成雙鏈的進程,將已經與模板結合成雙鏈的探針切割,使報告螢光基團脫離淬滅基團的屏蔽而發出儀器應檢測的螢光信號。常用的報告基團包括HEX、FAM、ROX、JOE、VIC等,淬滅基團包括TAMRA、BHQ等。

三、Taqman探針法螢光PCR引物探針的設計

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可以參考美國ABI(賽默飛)的PrimerExpress 3.0指南(表1)。

表1:Taqman螢光PCR探針和引物設計指南(PrimerExpress 3.0, ABI)

根據我們的經驗,最重要的參數包括引物探針的位置、Tm值、髮夾結構、二聚體。以下以WHO發表的美國CDC的N基因引物探針(表2)為例加以詳細論述。

表2:美國CDC設計的引物探針序列

01

引物探針的位置

引物探針的設計原則中,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假陰性(漏檢),同時保證特異性(避免假陽性),所以要選擇組內(需要檢出的序列)保守(即儘量避開突變或採用簡併序列)、組間(對照序列)特異的區域。此外,為了獲得最佳的擴增效果,還應儘量滿足表1中的基本要求。

用SARS和蝙蝠CoV的N基因序列作為對照,對新型冠狀病毒的N基因序列排序,從圖1、2、3中可見,在美國CDC的設計中,除了第二套的上遊引物不特異外,其餘探針和引物的位置都是選擇了組內保守組間特異的區域。第二套的探針和下遊引物都是在特異的區域,所以也不會產生非特異的擴增。

圖1:美國CDC 2019-nCoV 第一套引物探針位置

圖2:美國CDC 2019-nCoV 第二套引物探針位置

圖3:美國CDC 2019-nCoV 第三套引物探針位置

第三套設計的探針N3P對2019-nCoV不特異(可同時結合到蝙蝠CoV),5』端第二個位置設置為Y即T/C簡併,恰恰不能區分新型冠狀病毒、蝙蝠冠狀病毒和SARS病毒。但是上下遊引物均為2019-nCoV特異,可能不會產生非特異性(假陽性)擴增。

02

Tm值

Taqman探針法螢光PCR通常採用二步法,即在94℃左右變性,60℃退火和延伸。所以,通常引物的Tm值設計在60±2℃,探針在70±2℃。

圖4: 美國第一套設計的Tm值

圖5:USCDC N基因第二套Tm值

圖6a: USCDC N基因第三套Tm值,探針5』端第二個序列為C

圖6b: USCDC N基因第三套Tm值,探針5』端第二個序列為T

從圖4、5、6中可見,這三套設計中的Tm值基本符合表1中的要求。第三套的探針N3P 5』端第二個序列設計為Y(T/C簡併),此處為C時(圖6a),探針N3P的Tm值略高,但通過優化應該不會成為主要問題。

03

引物和探針的髮夾結構

穩定的二級結構(二聚體或髮夾)降低引物探針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探針的髮夾,容易造成探針利用率降低,從而使螢光信號偏低,影響檢測靈敏度。通常應控制髮夾的dG≥-1.0 (註:dG是一個用于衡量裂解二聚體或髮夾所需要能量的參數,二級結構越穩定,裂解所需的能量越多,dG越小)。

採用DNA Star軟體對美國CDC設計的三套引物探針的髮夾結構進行分析,結果(圖7)發現,第一套的下遊引物N1R具有一個穩定的髮夾結構(dG=-2.3kc/m),第三套的探針N3P具有一個稍微穩定的髮夾結構(dG=-1.3kc/m),其餘引物和探針均沒有穩定的髮夾。

圖7:USCDC引物和探針的髮夾結構

04

二聚體

設計時通常將二聚體(自身二聚體或配對二聚體)控制在dG>-5.0kc/m, 最好dG>-3.6 kc/m。從圖8顯示的三套引物探針的自身二聚體可見,第二套的探針具有一個非常穩定的自身二聚體(dG=-13.1kc/m),第二套的上遊引物N2F有一個穩定的自身二聚體(dG=-9.3kc/m),第三套下遊引物具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自身二聚體(dG=-7.0kc/m)。

圖9顯示,美國CDC的第二套引物探針具有比較穩定的配對二聚體(dG=-9.0kc/m)。圖10顯示第三套有兩個比較穩定的配對二聚體(dG=-10.1kc/m)。

圖8:美國CDC基因引物和探針的自身二聚體

圖9:美國CDC第二套引物探針的配對二聚體

圖10:USCDC第三套引物探針配對二聚體

此外,當採用一管多檢(多重PCR)時,即一管同時檢測多個位點或多種病菌時,還要考慮不同位點之間的引物探針的配對二聚體。例如第一套和第二套組合時(圖11),第一套的正向引物和第二套的探針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配對二聚體(dG=-8.3kc/m)。第一套和第三套組合時(圖12),第一套的探針和第三套的正向引物有一個穩定的二聚體(dG=-12.2kc/m)。第二套和第三套組合時,第二套的上遊引物和第三套的上、下遊引物各有一個比較穩定的二聚體(dG=-7.0kc/m圖13)。

圖11:美國CDC N基因第一套和第二套配對二聚體

圖12:美國CDC N基因第一套和第三套配對二聚體

圖13:美國CDC N基因第二套和第三套配對二聚體

綜上所述,美國CDC設計的三套引物探針,位置的選擇及Tm值的設計均比較合理,但是二級結構比較穩定。第一套的反向引物N1R存在一個非常穩定的髮夾(dG=-2.3kc/m,圖7)。第二套探針的自身二聚體非常穩定(dG=-13.1kc/m,圖8),上遊引物自身二聚體也比較穩定(dG=-9.3kc/m,,圖8),比較穩定的配對二聚體比較多(dG=-6.8 ~ 9.0kc/m,圖9),引物和探針的利用效率會比較低。第三套探針N3P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髮夾(dG=-1.3kc/m,圖7),探針和引物值均有相對穩定的配對二聚體(圖10)。

四、結果的判斷

美國CDC提出對結果的判斷意見,認為只有當三個位點同時擴增曲線超過域值才能判斷為陽性(如圖11)。

筆者認為這種判別是沒有理論依據的。Taqman探針法螢光PCR除一對特異的引物以外還有一條特異的探針,基於設計的非特異性擴增的理論概率是非常小的。在新型冠狀病毒檢測中,以美國CDC的第一套引物探針為例,從圖1可見,上遊引物處SARS病毒有一個3-bp的插入,是不可能擴增的,蝙蝠病毒在上遊引物有4個突變,探針有1個突變,下遊引物有5個突變,理論上由於錯配檢測出最接近的蝙蝠序列(假陽性)的概率為(1/4)10=9.5367x10-7。如果出現假陽性,最大可能性是交叉汙染或氣溶膠汙染。正確的判斷應該是,上述三個位點至少一個位點的擴增曲線超過了域值,即可判斷病例為陽性。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螢光PCR檢測試劑大多數也只使用一個位點。

五、結論和建議

引物探針的設計原則中,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假陰性(漏檢),同時保證特異性(避免假陽性),所以要選擇組內(需要檢出的序列)保守(即儘量避開突變或採用簡併序列)、組間(對照序列)特異的區域,同時儘可能提高反應中引物和探針的利用效率。筆者認為參數的重要性依次是引物探針的位置、探針的髮夾結構、探針對上遊引物的相對位置、Tm值、引物髮夾、二聚體。

筆者對WHO發表的來自七個國家設計的引物探針進行了詳細分析,發現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缺陷比較明顯,主要體現在:

1) 不特異(德國的E基因、香港大學Orf1b基因);

2) 探針的髮夾結構穩定(中國CDC Orf1ab基因的探針、德國的SARS RdRP基因探針P1、香港大學N基因的探針);

3) 引物和探針的相對位置不合理(中國CDC的N基因、德國的E基因、香港大學的Orf1b基因及E基因(設計在反鏈上)、日本的N基因);

4) Tm值不合理(中國CDC的N基因及Orf1ab基因、德國的SARS RdRP基因及E基因、香港大學的Orf1b基因及N基因、日本的N基因、泰國的N基因);

5) 引物的髮夾結構穩定(美國CDC N基因第一套的反向引物、香港大學Orf1b基因的正向及反向引物、香港大學N基因的正向引物);

6) 引物探針的自身二聚體穩定(中國CDC Orf1ab基因反向引物、美國CDC的N基因第二套的探針N2P、德國的E基因探針P1、香港大學的N基因正向引物及探針);

7) 引物探針的配對二聚體穩定(中國CDC的N基因、美國N基因第二和第三套、德國的E基因)。

筆者認為存在穩定的髮夾結構的探針基本不可以用。探針離上遊引物太遠的擴增效率低,很難通過優化來提高效率,應該儘可能避免。其他二級結構可能通過添加PCR促進劑或加入過量的組分(引物探針、Taq酶等)得到改善,Tm值不理想可以通過調整退火和延伸的溫度,但是象以上一些設計的引物和探針Tm值幾乎一樣,是不合理的,應該避免。

實際上,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與最接近的蝙蝠冠狀病毒的差異達到4%,與SARS病毒的差異達到20%,而目前的數據顯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內部的差異非常小,約為十萬分之三(3.3x10-5),在基因組中或在N基因及Orf1ab基因中均有很多區域可以設計特異的、高效率的引物探針用於螢光PCR檢測試劑的開發應用。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科學技術面前沒有真正的捷徑可走。科學地設計引物探針是開發螢光PCR檢測試劑的基礎,是保證試劑盒靈敏度及特異性最基本的要素。為了避免走彎路,浪費資源,建議行業內的廠家,嚴格按照螢光PCR技術引物探針設計的原則開發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檢測試劑。

作者簡介:林鏡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後。深圳市海外高層次B類人才。現任深圳市賽格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總經理。曾任深圳市太太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美國Lynx醫藥公司高級研究員。

供稿、編輯:弋水 |校對:Bonnie| 責編:孫旭光

1

聲明

本公眾號原創發表的文章,任何個人、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文首位置註明轉自「中國體外診斷網 CAIVD」,並註明作者。

1

相關焦點

  • 如何設計 SybrGreen 法螢光定量 PCR 引物
    、Bio-Rad CFX96 等)通過實時追蹤 PCR 每一步循環的螢光信號值來達到對起始模板量的定量分析。一次成功的螢光定量PCR反應除了需要穩定的儀器、優質的Taq 酶、比較好的模板質量,更需要高質量的引物對。想要得要高質量的引物對的前提是引物的設計必須要精益求精。
  • ...納米螢光免疫分析儀及基於稀土納米探針的新型冠狀病毒IgM/IgG...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4月26日訊,有投資者向壘知集團提問, 你好,請問公司子公司廈門奧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即時檢測試劑盒是否已經開始出口於國外的義大利,歐盟等國,以及美日韓等國?
  • 一文讀懂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
    新型冠狀病毒出現後,我國科學家在極短的時間裡完成了對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解析,並通過與其它物種的基因組序列對比,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中的特異核酸序列。臨床實驗室檢測過程中,如果能在患者樣本中檢測到新型冠狀病毒的特異核酸序列,應提示該患者可能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特異序列的方法最常見的是螢光定量PCR(聚合酶鏈式反應)。
  • 實時螢光定量PCR技術
    實時螢光定量PCR技術(Real-time qPCR)是一種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螢光基團,利用螢光信號積累實時監測整個PCR進程,最後通過特定數學原理對未知模板進行定量分枂的方法。因其定量準確、特異性強、操作快速、簡單、安全丏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現已廣泛應用在臨床、食品、環境、分子生物學、遺傳學、SNP分枂等領域。
  • 實時螢光定量PCR服務
    實時螢光定量PCR是將標記有螢光素的Taqman探針與模板DNA混合後,完成高溫變性,低溫復性,適溫延伸的熱循環,並遵守聚合酶鏈反應規律,與模板DNA互補配對的Taqman探針被切斷,螢光素游離於反應體系中,在特定光激發下發出螢光,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被擴增的目的基因片段呈指數規律增長,通過實時檢測與之對應的隨擴增而變化螢光信號強度,求得Ct值,同時利用數個已知模板濃度的標準品作對照,即可得出待測標本目的基因的拷貝數
  • 實時螢光定量 PCR技術原理與應用
    圖 3 閾值線和 CT 值 螢光探針和螢光染料 實時螢光定量 PCR 的化學原理包括探針類和非探針類兩種,探針類是利用與靶序列特異雜交的探針來指示擴增產物的增加,非探針類則是利用螢光染料或者特殊設計的引物來指示擴增的增加。
  • 55家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原料廠家匯總——分子診斷篇
    SenseCare 新型冠狀病毒試劑盒 包括病人樣本採集、保存、快速提取和進行一步法螢光實時 RT-PCR 的引物探針及 RT-PCR Master Mix 的全套試劑和解決方案,是完成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一條龍解決方案。 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中,公司研發團隊放棄春節休假,連日奮戰,新型冠狀病毒一條龍檢測試劑盒順利誕生。
  • 美康生物完成兩款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研製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康書偉)美康生物(300439)2月3日早間公告,公司近日完成了兩款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的研製。公告顯示,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採用實時螢光定量PCR技術,以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度特異性序列為靶區域,設計特異性引物和TaqMan螢光探針,通過多重螢光PCR擴增,配套相關具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產品註冊證書的實時螢光定量PCR分析儀,實現對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RNA的檢測,最快2個小時可出檢測結果。
  • 走進20家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實驗室 探尋病毒確診檢測流程
    新型冠狀病毒檢測流程如何?1月2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同時作為附件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第三版)》(下稱《技術指南》)。根據《技術指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常規檢測方法是通過實時螢光RT-PCR 鑑定。
  • 華西醫院科技聯合攻關團隊成功研發多款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
    文 | 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 柯博文近日,由華西醫院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柯博文教授、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耿佳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與實驗醫學科應斌武教授帶領的臨床團隊緊密合作,聯合攻關,相繼成功自主研發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多重螢光RT-PCR法)」和「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IgG/IgM抗體聯合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兩款診斷產品
  • 知識點:德國MB螢光定量pcr檢測原理
    螢光定量PCR法(qPCR):是在常規PCR基礎上,將『針對支原體特異性保守序列的探針』做螢光標記,使PCR擴增後的產物帶有螢光,利用螢光信號的變化和配套軟體,進行DNA擴增反應的實時監測,簡稱qPCR。本文締一生物為您做以下分析。
  • PCR技術的原理與方法(3)
    二.不對稱PCR(asymmetric PCR)不對稱PCR主要是在PCR體系中設計不同的引物濃度,兩條引物濃度比為1:50或1:100,前12個循環兩條模板等量擴增,之後低濃度引物消耗殆盡,其擴增產物減少以至於無
  • 總局直屬單位研發成功新型冠狀病毒新型檢測方法...
    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前沿中心生命科學計量團隊成功研發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新型檢測方法和對應試劑盒——高靈敏數字PCR檢測法和檢測試劑盒。該方法較現行通用的RT-PCR法靈敏度顯著提升,已進行驗證測試,並將同步有序開展推廣應用。
  • 鐵離子點亮型生物螢光探針的設計及機理研究
    因此,開發新型高靈敏度和快速反應的鐵離子螢光探針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特別是開發出對目標分析物識別具有低信噪比等特點的點亮型(light-up)螢光探針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IE)性質的分子是一類天然的點亮型螢光材料,此類材料在稀溶液中不發光或發光很弱,而在聚集態或固態時螢光強度增強。
  • 生命學院李毓龍實驗室與合作者實現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
    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該探針克服了已有多巴胺檢測手段中時空解析度低、分子特異性差等諸多問題,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活體果蠅、小鼠、斑馬魚、斑馬雀等模式生物[1-4]。
  • 手把手教你另一種設計PCR引物的方法
    之前介紹過用NBBI在線設計引物的方法(在線設計引物一步到位),今天結合網絡一些資料及自身的經驗詳細介紹了用primer5.0設計PCR引物的一些基本原則以及分享了引物設計的方法步驟與資料
  • 科研乾貨丨手把手教你做PCR引物設計!
    PCR的特異性要求引物與靶DNA特異結合,不與其他非目的的DNA結合,PCR的靈敏性要求DNA聚合酶能與引物進行有效的延伸,可見引物設計好壞與PCR結果密切相關。插播:後臺回復【引物設計軟體】即可Oligo/DNAstar/Primer premier5/6/DNAstar軟體。
  • CCS Chemistry | 「特洛伊木馬」螢光探針—精準甄別「超級細菌...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胡海宇課題組合作,基於特洛伊木馬策略發展了新型螢光探針,首次實現「超級細菌」-銅綠假單胞菌在複雜生物環境中的快速、高特異性甄別,為銅綠假單胞菌體內外快速、精準診斷、指導臨床用藥提供可視化工具。
  • 助力新冠病毒檢測:螢光定量PCR儀器生產企業匯總
    2、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 (1)水解探針技術 探針5』端標記螢光報告基因R,如6-羧基螢光素(FAM);3』段標記螢光淬滅基因Q,如6-羧基-四甲基羅丹明(TAMRA)。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10月22日,李毓龍實驗室與美國紐約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在《自然·方法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報告了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應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