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2020-12-11 央廣網

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它與帕金森氏症、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

10月22日,李毓龍實驗室與美國紐約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在《自然·方法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報告了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應用成果。

綠色螢光探針讓細胞自己發光

多巴胺是大腦中含量最豐富的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這種腦內分泌物與運動控制、動機、學習、記憶、情緒等生理過程有關,負責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具有調控中樞神經系統的多種生理功能。

20世紀50年代,瑞典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森確定了多巴胺是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讓人們認識到一旦人類多巴胺調節系統出現障礙,往往會出現帕金森氏症、精神分裂症、抽動穢語症候群、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候群以及垂體腫瘤的發生等。卡爾森據此研製出治療這類疾病的藥物,並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科學家如果擁有一種能以高時空解析度、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感知多巴胺濃度變化的工具,將有助於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多種功能,去追蹤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李毓龍說。

傳統的監測方法,主要是通過微透析對腦脊液進行採樣並生化監測、通過碳纖電極進行記錄等。這些監測手段各自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難以精確反映神經遞質的真實動態信息;監測特定神經遞質的特異性不夠高;監測方法對生物的損傷性大等。因此,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優化已有方法,或者開發新方法,力圖彌補短板,取得突破。

自2018年起,李毓龍實驗室就開發出可基因編碼的螢光探針系列,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包括多巴胺探針。李毓龍表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新方法「能讓細胞自己發光」。

此前,許多生物學家已經解決了如何把螢光蛋白「放」到細胞裡的難題。只要在細胞中轉入編碼基因的特定信息序列,細胞自己就會通過「中心法則」,把這個信息序列「翻譯」成特定的蛋白質。這個能被可見光激發產生紅色或綠色螢光的蛋白質會自動「走」到細胞膜上,還會對多巴胺敏感,也就是結合神經遞質後發出螢光信號,從而報告信號位置。

「然後你就可以拍照,或拍個視頻,哪個地方亮,哪個地方就有多巴胺釋放。」李毓龍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這樣就可以通過螢光成像的方法,將原本不可見的神經遞質的動態變化,轉變成直觀、易測的螢光信號,進行實時監測,創造性地克服了已有多巴胺監測手段中時空解析度低、分子特異性差等諸多問題,而且對細胞幾乎不會造成損傷。

他們通過轉染、病毒注射等手段,將探針表達在細胞、小鼠腦片或活體的果蠅、斑馬魚、小鼠上,監測到了電刺激小鼠腦片引發的多巴胺釋放,並在活體果蠅、斑馬魚和小鼠的大腦中監測到了與嗅覺刺激、視覺刺激、學習記憶、交配行為相關的多巴胺信號變化。

升級版探針可以多色「合作」

近兩年來,李毓龍團隊對研發的第一代探針進行了改造和優化。「就像電腦的晶片,從第一代到第二代,它的運算速度越來越快,多巴胺探針,更新換代後變得更靈敏,而且所帶來的非損傷性或者說副作用要更少。」李毓龍說。

第一代多巴胺探針的局限在於,只有在多巴胺釋放較多的時候才能夠監測到,監測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如果有了更靈敏的探針,就可以實時地在一些精細的動物行為學上——比如說受獎賞或受懲罰時,抑或是在成癮或疾病發作時,更精準地監測多巴胺的動態變化。針對新一代多巴胺探針,李毓龍等人在細胞、腦片、果蠅、小鼠中對其表現進行了系統地研究,並通過一系列對照實驗,對探針信號的特異性進行了驗證。

新一代探針還提供了多樣化監測的可能。「探針是由螢光蛋白和神經遞質受體二者組合而成的。我們在第一代探針的基礎上,對這兩部分蛋白交互界面的重要胺基酸依次嘗試了不同的種類變化,並逐個監測探針的特性;隨後對表現優秀的胺基酸變化形式進行排列組合,以實現『強強聯合』,達到最優化的探針監測效果。」李毓龍說。此外,他們嘗試更換不同種類的螢光蛋白,開發出不同螢光顏色的探針。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很多很複雜的化學信號,多巴胺只是其中一種。」李毓龍解釋說,除了令人愉悅的多巴胺,還有被認為管理著壓力感的腎上腺素,或者是調節抑鬱情緒的5-羥色胺。

因此,當有一個對「幸福感」敏感的多巴胺紅色探針,以及對抑鬱情緒或壓力感敏感的綠色神經遞質探針在一起工作時,人們就可以同時看到不同神經遞質之間的關係,從而更好地理解大腦的化學物質如何進行協同變化。

他們開發的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可與其他鈣離子探針、神經遞質探針等綠色螢光探針共同使用,實現多種信號的同時記錄。另外他們還優化出具有更高靈敏度及成像信噪比的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

 體外實時探測多巴胺不是夢

人們監測大腦內化學物質之前多使用的是化學方法,比如通過試劑監測受體的化學反應;或者通過質譜法,來監測特定大小的分子。「化學試劑本身是有毒的;質譜法要首先讓這些分子離子化,活細胞根本無法承受。」李毓龍表示,所以這些監測方法不適合在活體動物中使用。

李毓龍團隊運用新一代多巴胺探針,在活體動物自由活動時也能記錄其深部腦區中多巴胺的動態變化。相比於第一代探針,經過優化得到的第二代綠色螢光探針,螢光更亮,結合神經遞質後信號變化更顯著。此外,新型紅色螢光探針在對多巴胺監測時,從先前的單一綠色螢光拓展到多色螢光。因此,兩款新型探針可以更容易與神經科學領域其他重要技術,如鈣成像、光遺傳學等結合使用。新型探針也為多巴胺受體的相關藥物篩選優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李毓龍向記者介紹,目前他們已著手研發更新一代的螢光探針,讓紅光更紅。「因為在活體中,探針就像信號燈或者是導航燈,更紅的光穿透力更強,信噪比更高,也更容易監測到。」現在監測這些螢光信號,人們還得給動物體內加一根光纖,才能夠監測到多巴胺信息。

想要觀測動物大腦裡是「怎麼想」的,更真實、準確地理解其神經系統怎麼工作,需要螢光探針有足夠的亮度,甚至在自由活動的動物體外也可直接看到紅色的、穿透力足夠強的光。「這些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李毓龍說,而這正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記者 趙漢斌)

相關焦點

  • 生命學院李毓龍實驗室與合作者實現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檢測多巴胺的工具,以研究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
  •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用於診斷肺纖維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螢光分子成像具有無放射性的優點,可實現活體無創或微創成像。基於一氧化氮分子在肺纖維化病理組織細胞中上調的典型微環境特徵,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可用於無創、無放射性診斷肺纖維化的NO螢光探針PNO1。通過從小鼠尾靜脈注射PNO1探針並進行活體成像,博來黴素誘導的肺纖維化小鼠中的肺部螢光強度高於正常小鼠6倍之多,甚至在臨床病人樣本中也看到了非常顯著的螢光強度差異,實現了對肺纖維化高靈敏度的特異性診斷。同時利用PNO1的螢光成像可反映出上市藥物尼達尼布的治療藥效,基於此可發展探針PNO1用於快速高效地實現抗肺纖維化藥物的篩選。
  • 腦科學日報: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
    1,專家點評Cell | 虛擬實境範式揭示多巴胺信號的生理意義來源:BioArt圖註:VTA多巴胺神經元的鈣信號及伏隔核多巴胺濃度也可指示RPE11月27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RPEs,且軸突末梢活動性與胞體活動性一致,揭示了多巴胺遞增信號的驅動因素,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多巴胺信號時相活動性的計算生物學機制。
  • 鐵離子點亮型生物螢光探針的設計及機理研究
    因此,開發新型高靈敏度和快速反應的鐵離子螢光探針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特別是開發出對目標分析物識別具有低信噪比等特點的點亮型(light-up)螢光探針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IE)性質的分子是一類天然的點亮型螢光材料,此類材料在稀溶液中不發光或發光很弱,而在聚集態或固態時螢光強度增強。
  • CCS Chemistry | 「特洛伊木馬」螢光探針—精準甄別「超級細菌...
    Sci., 2019, 10, 6635–6641),近期,結合胡海宇課題組在細菌感染特異性分子探針和成像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合作開發了系列新型pseudopaline-螢光探針,該探針的合成和作用原理類似特洛伊木馬策略,用銅綠假單胞菌特有金屬載體—pseudopaline與螢光基團偶聯而成,可對銅綠假單胞菌進行特異性識別,結構見圖1:P-FL(1), P-Cy7(2),P-Cy5(3)。
  • Cell:新型探針能夠檢測細胞中缺陷線粒體的破壞過程 有望揭示多種...
    2020年8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通用的探針,其或能幫助準確檢測細胞中缺陷線粒體的程序性破壞,研究者表示,線粒體是細胞中的能量工廠,在患有類似帕金森疾病的小鼠模型中,產多巴胺的神經元細胞中受損的線粒體或許無法被摧毀。
  • 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引物探針設計之我見
    筆者常年從事分子檢測試劑的研究開發,特別是螢光PCR技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我們也進行了相關產品的研發,我們發現WHO發布的來自不同國家的引物探針設計,有些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陷。本文以美國CDC設計的N基因引物探針為例,論述Taqman螢光PCR引物和探針設計的基本原則,並提出一些建議,供同行們參考,避免走彎路,浪費資源,也算是為抗擊疫情盡一份力量。
  • 具有雙反應性的螢光探針用於檢測細胞內的HSNO
    因此,為更好地理解HSNO在生理環境中的作用,具有高靈敏性和時空分辨能力的螢光成像技術表現出極強的應用潛力。近日,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化學系鮮明教授設計合成了一種用於檢測HSNO的螢光探針TAP-1(Scheme 1)。TAP-1的螢光被羥基保護基和分子內螺旋環化效應完全淬滅,背景螢光較低。
  • 專家點評: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實現體內乙醯膽鹼信號的精確解析
    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李毓龍等課題組首次應用G蛋白偶聯受體(GPCR)作為蛋白骨架,構建了一系列可以精確檢測神經遞質動態變化的螢光探針,即GPCR-ActivationBased(GRAB)探針【4-7】(詳見BioArt報導:NBT | 北大李毓龍組開發新型乙醯膽鹼螢光探針
  • Nat Chem Biol:首次利用螢光探針解析細胞膜的奧秘
    然而科學家們並不很清楚神經節苷脂的工作機制,截至目前為止研究者們缺少可以精確追蹤神經節苷脂運動的探針。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並不能夠在人工模型系統中模擬天然神經節苷脂的行為,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們就在神經節苷脂上吸附了一種螢光標記物,隨後他們就利用吸附在特殊位點的螢光標誌物合成了四種整體性的神經節苷脂;利用這種新型的螢光類似物並且結合獨特的高解析度螢光分子成像技術,研究者們就實現了首次在活細胞中記錄特殊的神經節苷脂的活動。
  • ...納米螢光免疫分析儀及基於稀土納米探針的新型冠狀病毒IgM/IgG...
    公司回答表示,1、公司的參股公司廈門奧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稀土納米螢光免疫分析儀及基於稀土納米探針的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即時檢測試劑盒已獲得歐盟CE認證,目前正陸續與國外客戶籤約、供貨;2、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即時檢測試劑盒檢測時間具體可查閱相關官方說明。謝謝關注!
  • 實時螢光定量PCR服務
    實時螢光定量PCR的主要優點是能夠準確地確定初始模板拷貝數,具有較寬的動態範圍以及較高的靈敏度,滿足定性和定量實驗的需求。科學研究中較為常用的是SYBR Green qPCR和T aqMan探針qPCR。實時螢光定量PCR在PCR擴增過程中,通過螢光信號,對PCR進程進行實時檢測。
  • 這個納米探針不簡單 可用近紅外光監測大腦深層活動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並用它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活體監測時,這種新「武器」表現不俗。設計電壓敏感探針一直是個技術難關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監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目前,神經元鈣離子螢光成像是主要手段之一。
  • 實時螢光定量 PCR技術原理與應用
    圖 3 閾值線和 CT 值 螢光探針和螢光染料 實時螢光定量 PCR 的化學原理包括探針類和非探針類兩種,探針類是利用與靶序列特異雜交的探針來指示擴增產物的增加,非探針類則是利用螢光染料或者特殊設計的引物來指示擴增的增加。
  • 多巴胺能讓人快樂,教你5個方法提高多巴胺,拯救不開心
    多巴胺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多巴胺影響我們的感覺,情緒甚至學習能力,如果沒有足夠的多巴胺,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和大腦。
  • 一種高特異性的次氯酸鹽螢光素衍生物用於活細胞成像
    通過甲醯化螢光素的醛基引入螢光素螢光團中,提供了各種檢測分析物的螢光傳感器。在本工作中,以甲醯化螢光素衍生物為基礎的探針1合成路線如圖所示。螢光素單醛是根據先前報導的方法在乙醇中,甲烯單醛與1-(吡啶-2-基)肼反應生成磚紅色粉末狀探針1。探針1的結構經氫譜,碳譜和質譜確證。
  • 螢光光譜儀的原理和應用
    在我國,50年代初期僅有極少數的分析化學工作者從事螢光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但到了70年代後期,螢光分析法已引起國內分析界的廣泛重視,在全國眾多的分析化學工作者中,已逐步形成一支從事這一領域工作的隊伍。一、螢光分析特點(1)螢光分析的主要特點是靈敏度高、選擇性好,螢光分析的靈敏度要比吸收光譜測量高2-3個數量級。
  • Nature Methods|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實現體內乙醯膽鹼信號的精確解析
    應用光學成像的方法檢測乙醯膽鹼等神經遞質在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突破,這主要得利於新型螢光探針的開發及其廣泛應用。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李毓龍等課題組首次應用G蛋白偶聯受體(GPCR)作為蛋白骨架,構建了一系列可以精確檢測神經遞質動態變化的螢光探針,即GPCR-ActivationBased (GRAB)探針4-7。結合光學成像手段,GRAB探針系列目前已在多項工作中成功實現了神經遞質信號及其功能在活體動物中的進一步解析8-10。
  • 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實現體內乙醯膽鹼信號的精確解析
    2020年9月28日,北京大學李毓龍實驗室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井淼實驗室合作,在Nature Methods雜誌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An optimized acetylcholine sensor for monitoring in vivo cholinergic activity」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新一代高靈敏乙醯膽鹼螢光探針的開發及其在多種模式生物中的成功應用
  • 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南京大學郭子建院士/何衛江教授課題組,利用線粒體和溶酶體內活性硫環境和性能的差異,開發了一種細胞滲透性、生物相容性、黏度響應性的小分子螢光探針Coupa,用於同時成像線粒體-溶酶體以研究活細胞中線粒體和溶酶體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