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

2020-12-20 腦科學君

1,專家點評Cell | 虛擬實境範式揭示多巴胺信號的生理意義

來源:BioArt

圖註:VTA多巴胺神經元的鈣信號及伏隔核多巴胺濃度也可指示RPE

11月27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Naoshige Uchida團隊的研究人員聯合包括北京大學李毓龍團隊在內的多個合作團隊,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 Unified Framework for Dopamine Signals across Timescales的研究論文,使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下的複雜實驗範式,比較記錄胞體及軸突鈣信號及伏隔核多巴胺水平變化,從多角度證實了多巴胺的伏隔核釋放可編碼RPEs,且軸突末梢活動性與胞體活動性一致,揭示了多巴胺遞增信號的驅動因素,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多巴胺信號時相活動性的計算生物學機制。

2,山東師範大學唐波/李平等JACS:利用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

來源:奇物論

抑鬱症與大腦中的氧化應激密切相關。過氧化物酶體通過維持活性氧(ROS)穩態在細胞內氧化還原平衡的調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山東師範大學唐波、李平、Xin Wang等人開發了一種雙光子螢光探針TCP,用於實時可視化過氧化物酶體中首個產生的ROS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2–)。

通過雙光子螢光成像,發現在小鼠腦部氧化應激期間過氧化物酶體O2–上升,導致過氧化氫酶(CAT)失活。隨後,細胞內H2O2水平升高,進一步氧化色氨酸羥化酶-2(TPH2),TPH2含量的降低導致了小鼠大腦中5-羥色胺(5-HT)系統功能紊亂,最終導致抑鬱樣行為。

3,AFM: 熱觸覺材料和設備用於可穿戴虛擬和增強現實

來源:奇物論

圖註:在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VR / AR)之外的應用中使用的觸覺設備(THD)

在過去的十年中,由於各種工程和科學領域中融合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的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VR / AR)有了實質性的發展。在觸覺中,熱感在VR / AR領域中非常重要,因為熱量會不斷傳遞並進一步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迄今為止,在功能材料,熱觸覺設備和可穿戴電子產品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所有這些研究都匯聚在一起,構成了可穿戴熱VR / AR設備開發的基礎。

在此進展報告中,韓國首爾大學Seung Hwan Ko等人對各種物理機制和可能應用於下一代熱VR/AR技術的研究進行了綜述,並討論了需要解決的基本挑戰。

4,免疫缺陷與精神疾病、自殺行為密切相關

來源:大話精神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與那些沒有體液免疫缺陷症的人相比,患有原發性體液免疫缺陷症(PID)的人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要高91%,表現出自殺行為的可能性要高84%。結果顯示,這種相關性在女性中更強,不能完全用共病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家族混雜因素來解釋。

這些發現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管理PID患者的臨床醫生「應該意識到這種與精神障礙增加的聯繫,並可能需要進行篩查」。研究發表在11月的JAMA精神病學雜誌上。

5,eLife:抑制食慾、增加飽腹感,這種激素讓減肥不再是夢

來源:醫諾維

圖註:LCN2與人、狒狒和恆河猴腦段的下丘腦結合

11月24日,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在《eLife》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Lipocalin-2 is an anorexigenic signal in primat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成骨細胞源激素Lipocalin-2(LCN2),可以抑制食物攝入並增加小鼠飽腹感,並且在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也顯示出相似的結果。

LCN2主要由骨細胞產生,並在小鼠和人類中自然發現。研究表明,LCN2可以穿過大腦,進入下丘腦並抑制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食物攝入,該激素可以抑制食慾,而毒性可忽略不計,為進一步提高LCN2臨床應用水平奠定了基礎。

6,爬樓梯能夠提高幸福感?電梯按鈕突然不香了

來源: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一項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新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日常活動,例如爬樓梯,也能顯著提高幸福感,特別是對易患精神病的人而言。

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海德堡大學、曼海姆心理健康研究中心(CIMH)的科研團隊,研究了佔據人們日常鍛鍊中最大比例的日常活動。通過測量大腦灰質的體積,找出哪些大腦區域在這些日常過程中發揮作用。研究發現,亞屬扣帶皮層(大腦皮層的一部分)對日常活動和情感幸福之間的相互作用很重要。正是在這個大腦區域,使得情緒和對精神疾病的抵抗力得到調節。海克·託斯特描述了研究結果:「那些大腦灰質體積較小、患精神疾病風險較高的人,如果不運動,就會感到精力不足。然而,在日常活動之後,這些人比腦容量大的人感到更有活力。」

7,別肝了!超40萬人研究發現:晚上不睡,心臟「崩潰」!做到這5點心衰風險降低42%

來源:生物探索

最近,美國心臟協會(AHA)官方雜誌《Circulation》發布了一篇題為「Adherence to a Healthy Sleep Pattern and Incident Heart Failure」的文章,為心衰的非藥物治療提供了參考。

來自紐奧良杜蘭大學、哈佛大學T.H.Chan公共衛生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睡眠問題可能在心力衰竭的發展中起作用。與睡眠方式不健康的成年人相比,那些睡得「最好」的成年人患心力衰竭的風險降低了42%。這是首個關于堅持整體健康睡眠模式與心力衰竭風險關聯的前瞻性研究。

8,兩成美新冠患者確診三個月內罹患精神健康疾病

來源:科技日報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撰文稱,他們分析了7000萬美國人的電子健康檔案,其中包括今年1月20日至4月1日確診的6.2萬多名新冠肺炎病人。結果顯示,在新冠檢測結果呈陽性後的3個月內,有五分之一倖存者首次確診有焦慮和失眠等精神健康問題。

研究團隊將上述數據與同一時期其他六種情況(包括流感和骨折)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新冠肺炎病患首次被診斷出罹患精神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其他情況下的兩倍,焦慮、失眠是最常見的病情,而且,這一人群罹患痴呆症(一種腦部受損疾病)風險大大增加。此外,此前就有精神疾病,特別是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的人確診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比沒有精神疾病的人高65%。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新冠肺炎會影響腦部,增加罹患一系列精神疾病的風險。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2,腦科學日報:有關愛情抉擇的神經環路;感受著你的感受的電子皮膚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年輕人沒有耐心?多吃巧克力可提高認知能力
    這些細胞大多位於腦內齒狀回區域,並與神經前體細胞相臨近。部分衰老的神經前體細胞高表達包括白介素27(IL-27)在內的多種衰老相關表型。這些免疫因子可以激活並擴增腦內聚集的免疫細胞。此外,RNA測序和免疫篩選等證據表明,衰老導致神經前體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分子(MHC-I)下調,造成免疫耐受缺失,從而在正常腦衰老過程中激活免疫監視,損傷神經前體細胞。
  • 腦科學日報: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實現體內乙醯膽鹼信號的精確解析
    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在果蠅及小鼠中的成功應用 9月28日,北京大學李毓龍實驗室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井淼實驗室合作在Nature Methods雜誌以Article
  • 【回顧】PNAS | 雙光子成像癲癇腦內MPO介導的氧化應激及其化學調控
    趙勁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金屬蛋白和金屬酶的結構、生物相容的金屬催化反應和螢光分子探針。朱海亮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無機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合成化學。錢勇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氧化應激相關的關鍵生物分子及疾病標誌物的螢光診斷成像與化學調控。        MPO是一種含有兩個鐵素基團的過氧化物酶,以氯離子和過氧化氫為底物,可催化產生HClO和其他氯化物種,導致潛在的氧化應激。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5月31日,北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重量僅2.2克,可佩戴在動物的頭部顱窗上,實時記錄數十個神經元、上千個神經突觸動態信號。其橫向解析度可達到0.65微米,成像質量與商品化大型臺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可相媲美,遠優於目前領域內主導的、美國腦科學計劃核心團隊所研發的微型化寬場顯微鏡。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10月22日,李毓龍實驗室與美國紐約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在《自然·方法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報告了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應用成果。
  • 鐵離子點亮型生物螢光探針的設計及機理研究
    因此,開發新型高靈敏度和快速反應的鐵離子螢光探針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特別是開發出對目標分析物識別具有低信噪比等特點的點亮型(light-up)螢光探針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IE)性質的分子是一類天然的點亮型螢光材料,此類材料在稀溶液中不發光或發光很弱,而在聚集態或固態時螢光強度增強。
  • 北大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可實時記錄神經元進行腦分析
    北京青年報記者今日從北京大學獲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動態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歷經三年,終於成功研製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
  • 生命學院李毓龍實驗室與合作者實現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
    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該探針克服了已有多巴胺檢測手段中時空解析度低、分子特異性差等諸多問題,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活體果蠅、小鼠、斑馬魚、斑馬雀等模式生物[1-4]。
  • 【分析】螢光成像研究超氧陰離子和pH對線粒體形態的調控作用
    作者設計併合成了一種靶向線粒體檢測O2-和pH動態變化的雙光子螢光探針。該探針結構分為以下三部分:(1)線粒體靶向基團——三苯基鏻陽離子;(2)O2-的動態螢光響應基團——咖啡酸酯;(3)pH的動態螢光響應基團——螢光素。
  • 小鼠腦中色氨酸羥化酶氧化損傷可能與抑鬱症有關
    小鼠腦中色氨酸羥化酶氧化損傷可能與抑鬱症有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3:20:19 山東師範大學唐波課題組發現,小鼠腦中過氧化物酶體超氧陰離子自由基介導的色氨酸羥化酶氧化損傷可能與抑鬱症有關
  • Nature Methods | 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問世
    舉報   責編 | Qi  目前,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如火如荼
  • 專家點評: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實現體內乙醯膽鹼信號的精確解析
    在本工作中,為了進一步提高乙醯膽鹼探針的表現,研究者基於已發表的第一代GRAB乙醯膽鹼探針進行了突變篩選和理性設計,成功獲得了對乙醯膽鹼具有約300%螢光信號響應的新版本探針(ACh3.0),其在信號幅度上相比第一代探針有3倍以上的提升,且仍保持著對乙醯膽鹼的分子特異性和亞秒級的動力學特性。
  • 腦科學日報:碳酸軟飲料和快餐嚴重影響青少年睡眠質量
    研究發現,在出現類似抑鬱症狀的小鼠中,CA3錐體神經元TGR5的表達水平顯著下降,其下降程度與抑鬱嚴重程度相關;如果提高CA3錐體神經元TGR5的表達水平,則能夠顯著改善小鼠的抑鬱樣行為。研究人員進一步採用了病毒追蹤、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及光纖鈣信號記錄技術,結果顯示,TGR5通過激活一神經環路產生抗抑鬱作用。
  • 腦科學日報:大腦為什麼會學習和記憶?學習動機是如何喪失的?
    該研究系統闡明了CNS-myeloids通過營造免疫抑制微環境,在促進腦轉移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該研究為腦轉移的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靶點,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潛在的臨床意義。
  • 這個納米探針不簡單 可用近紅外光監測大腦深層活動
    「因此,如何研發高靈敏、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敏感探針已成為目前國際神經科學領域迫切希望攻克的技術難關之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杜久林對科技日報記者說。稀土元素摻雜的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UCNPs)是一類近紅外光激發,紫外、可見光多重發射的反斯託克斯發光納米材料。
  • 腦科學日報:數學天才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3D人臉重建
    該研究首次揭示二醯基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1是人體惡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GBM)關鍵的脂質平衡調節因子,並揭示DGAT1是一個非常有希望治療GBM的新的藥物靶點。科學研究告訴你你的孩子是否超常來源:科學網日前,東南大學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海賢課題組利用腦電技術,揭示了數學超常青少年在邏輯思維期間特有的源空間網絡同步態轉換動力學模式。研究成果發表於《人腦繪圖》。
  • 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引物探針設計之我見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反應中加入一對特異的引物及一條經螢光標記的Taqman探針,探針的5』端用報告螢光基團標記,3』端用淬滅螢光基團標記。在探針完整時,由於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的作用,報告基團的螢光被淬滅基團吸收發出不同於儀器收集波長的螢光,不能檢測到擴增信號,因此探針必須依賴Taq酶的5』-3』的外切活性,在引物結合到模板後隨著合成雙鏈的進程,將已經與模板結合成雙鏈的探針切割,使報告螢光基團脫離淬滅基團的屏蔽而發出儀器應檢測的螢光信號。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3,Nat Methods | 閔瑋團隊開發新型分子探針助力高通量紅外代謝成像來源:BioArt基於結果,研究者認為,人際大腦同步可能因果性地提高了雙人(或多人)之間實時的信息傳輸來增強互動學習。6,激素治療抑鬱症的最新進展來源:精神時間對於抑鬱症進行更有效的治療,使用激素也是一種治療手段,在治療抑鬱症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激素治療被評價為治療抑鬱症的單一療法或輔助療法,其治療作用不僅僅歸納於內分泌系統的調節,還歸因於激素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 腦科學日報|青少年女性抑鬱症的內在神經迴路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近日,發表在《PNAS》上的一篇研究中,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團隊發現的一種蛋白質有助於逆轉實驗動物中風樣神經損傷,該研究有朝一日可能會將人類從痛苦的神經疾病中解救出來。4,青少年女性抑鬱症的內在神經迴路來源:思影科技青春期是一個以情感和認知的變化為特徵的時期,並且該時期也是一個抑鬱症急劇增加的時期,尤其是發生在女性中。但是,關於青春期抑鬱症的神經迴路卻知之甚少。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李毓龍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敏研究組合作完成。「Next-generation GRAB sensors for monitoring dopaminergic activity in vivo」的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