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家點評Cell | 虛擬實境範式揭示多巴胺信號的生理意義
來源:BioArt
圖註:VTA多巴胺神經元的鈣信號及伏隔核多巴胺濃度也可指示RPE
11月27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Naoshige Uchida團隊的研究人員聯合包括北京大學李毓龍團隊在內的多個合作團隊,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 Unified Framework for Dopamine Signals across Timescales的研究論文,使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下的複雜實驗範式,比較記錄胞體及軸突鈣信號及伏隔核多巴胺水平變化,從多角度證實了多巴胺的伏隔核釋放可編碼RPEs,且軸突末梢活動性與胞體活動性一致,揭示了多巴胺遞增信號的驅動因素,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多巴胺信號時相活動性的計算生物學機制。
2,山東師範大學唐波/李平等JACS:利用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
來源:奇物論
抑鬱症與大腦中的氧化應激密切相關。過氧化物酶體通過維持活性氧(ROS)穩態在細胞內氧化還原平衡的調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山東師範大學唐波、李平、Xin Wang等人開發了一種雙光子螢光探針TCP,用於實時可視化過氧化物酶體中首個產生的ROS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2–)。
通過雙光子螢光成像,發現在小鼠腦部氧化應激期間過氧化物酶體O2–上升,導致過氧化氫酶(CAT)失活。隨後,細胞內H2O2水平升高,進一步氧化色氨酸羥化酶-2(TPH2),TPH2含量的降低導致了小鼠大腦中5-羥色胺(5-HT)系統功能紊亂,最終導致抑鬱樣行為。
3,AFM: 熱觸覺材料和設備用於可穿戴虛擬和增強現實
來源:奇物論
圖註:在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VR / AR)之外的應用中使用的觸覺設備(THD)
在過去的十年中,由於各種工程和科學領域中融合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的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VR / AR)有了實質性的發展。在觸覺中,熱感在VR / AR領域中非常重要,因為熱量會不斷傳遞並進一步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迄今為止,在功能材料,熱觸覺設備和可穿戴電子產品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所有這些研究都匯聚在一起,構成了可穿戴熱VR / AR設備開發的基礎。
在此進展報告中,韓國首爾大學Seung Hwan Ko等人對各種物理機制和可能應用於下一代熱VR/AR技術的研究進行了綜述,並討論了需要解決的基本挑戰。
4,免疫缺陷與精神疾病、自殺行為密切相關
來源:大話精神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與那些沒有體液免疫缺陷症的人相比,患有原發性體液免疫缺陷症(PID)的人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要高91%,表現出自殺行為的可能性要高84%。結果顯示,這種相關性在女性中更強,不能完全用共病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家族混雜因素來解釋。
這些發現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管理PID患者的臨床醫生「應該意識到這種與精神障礙增加的聯繫,並可能需要進行篩查」。研究發表在11月的JAMA精神病學雜誌上。
5,eLife:抑制食慾、增加飽腹感,這種激素讓減肥不再是夢
來源:醫諾維
圖註:LCN2與人、狒狒和恆河猴腦段的下丘腦結合
11月24日,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在《eLife》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Lipocalin-2 is an anorexigenic signal in primat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成骨細胞源激素Lipocalin-2(LCN2),可以抑制食物攝入並增加小鼠飽腹感,並且在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也顯示出相似的結果。
LCN2主要由骨細胞產生,並在小鼠和人類中自然發現。研究表明,LCN2可以穿過大腦,進入下丘腦並抑制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食物攝入,該激素可以抑制食慾,而毒性可忽略不計,為進一步提高LCN2臨床應用水平奠定了基礎。
6,爬樓梯能夠提高幸福感?電梯按鈕突然不香了
來源: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一項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新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日常活動,例如爬樓梯,也能顯著提高幸福感,特別是對易患精神病的人而言。
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海德堡大學、曼海姆心理健康研究中心(CIMH)的科研團隊,研究了佔據人們日常鍛鍊中最大比例的日常活動。通過測量大腦灰質的體積,找出哪些大腦區域在這些日常過程中發揮作用。研究發現,亞屬扣帶皮層(大腦皮層的一部分)對日常活動和情感幸福之間的相互作用很重要。正是在這個大腦區域,使得情緒和對精神疾病的抵抗力得到調節。海克·託斯特描述了研究結果:「那些大腦灰質體積較小、患精神疾病風險較高的人,如果不運動,就會感到精力不足。然而,在日常活動之後,這些人比腦容量大的人感到更有活力。」
7,別肝了!超40萬人研究發現:晚上不睡,心臟「崩潰」!做到這5點心衰風險降低42%
來源:生物探索
最近,美國心臟協會(AHA)官方雜誌《Circulation》發布了一篇題為「Adherence to a Healthy Sleep Pattern and Incident Heart Failure」的文章,為心衰的非藥物治療提供了參考。
來自紐奧良杜蘭大學、哈佛大學T.H.Chan公共衛生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睡眠問題可能在心力衰竭的發展中起作用。與睡眠方式不健康的成年人相比,那些睡得「最好」的成年人患心力衰竭的風險降低了42%。這是首個關于堅持整體健康睡眠模式與心力衰竭風險關聯的前瞻性研究。
8,兩成美新冠患者確診三個月內罹患精神健康疾病
來源:科技日報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撰文稱,他們分析了7000萬美國人的電子健康檔案,其中包括今年1月20日至4月1日確診的6.2萬多名新冠肺炎病人。結果顯示,在新冠檢測結果呈陽性後的3個月內,有五分之一倖存者首次確診有焦慮和失眠等精神健康問題。
研究團隊將上述數據與同一時期其他六種情況(包括流感和骨折)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新冠肺炎病患首次被診斷出罹患精神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其他情況下的兩倍,焦慮、失眠是最常見的病情,而且,這一人群罹患痴呆症(一種腦部受損疾病)風險大大增加。此外,此前就有精神疾病,特別是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的人確診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比沒有精神疾病的人高65%。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新冠肺炎會影響腦部,增加罹患一系列精神疾病的風險。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2,腦科學日報:有關愛情抉擇的神經環路;感受著你的感受的電子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