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一個孩子會說"我"的時候,他的自我意識建立的過程就已經開始了,而這個時候也正是孩子進入集體生活的時候。除了鼓勵孩子快速的融入夥伴之中,家長還需要認真地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讓孩子能夠培育起獨立思考的能力。
好的自我意識教育,首先需要一個好的教育理念作為出發點。接下來要介紹的就是孩子借我一時發展的四個層面,這四個層面構築了一個完整的自我意識發展體系,關係著孩子的一生。
一、 父母必讀: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4個層面你知道少?
所謂的"自我意識",就是自我覺察(感覺和觀察)。觀察自身所處的環境,感知內的情緒和認知。簡單來說,就是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身心。
1、第一個層面:自我認知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有一定的認知,比如"我長得高/矮","我是寫作/運動","我喜歡動作片/喜劇片"……從身高胖瘦等外在特點,到興趣性格等內在要素,我們都能夠感受自己的存在和特點。
然而,懂得觀察自己,並不是全部的"自我意識",只是"自我認知"開展的第一步。
孩子自我認知的過程既緩慢又循序漸進,一開始是從自己擁有的情感和物品來認識自己。
在日常相處中,孩子常會有這樣基本的認識:
我難過的時候會哭;
我是個梳著長辮子的女孩子;
我的媽媽在學校工作,是個老師;
我的玩具別人不能分享;
……
從認識自己所擁有的物品,在到情緒,這表明了孩子的"自我認知"有一定的發展。如果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哭泣,甚至開始不聽話、頂嘴,或者問:"媽媽,為什麼男孩子不穿裙子"之類的問題時,家長就應該意識到孩子的"自我認知"開始發展。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在自我認識的層面中逐步走下去,對外界和自己的認識,明白自己內心的渴求和期待。
2、第二個層面: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這個層面其實開展得很早,當嬰兒把他的手指塞到嘴巴裡"品嘗"的時候,"自我體驗"就已經發生了。
除了吃手指,孩子還有很多表現"自我體驗"發展的動作,比如不停地抽紙巾、把狗狗全身上下摸個遍、看見媽媽新買了的東西就去聞聞……這些都是孩子在努力親身地體驗周遭的環境。
當"自我體驗"被滿足之後,內化就產生了。孩子體驗到的一切,無論是感官觸覺,還是情緒反應,都會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孩子在家裡摸了狗狗之後,上學看到"毛茸茸""小小隻"等字眼就會立馬想到家裡的狗狗,這就是"自我體驗"下感官和自我認知的關聯。
如果失去了"自我體驗",那麼孩子只是從書本上得到知識,真實的感受和自我意識內化也就不會發生。
3、第三個層面:自我調節
孩子在學校和小夥伴發生了矛盾,對方把他的鉛筆拿走,孩子就以牙還牙搶走他的書包,放在走廊上。矛盾發生的一刻,很顯然體現了孩子們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
在成長的路上,孩子每一天都會遇到新的挑戰,產生新的想法和不同的感受。如果孩子不懂得"自我調節",那麼他就不能適應周遭的變化,很可能會因為一件小事而亂發脾氣,或者感到非常悲傷。更多孩子會把自己的情緒壓抑住,不跟老師長輩談起,也不會告訴好朋友,這樣孩子就過得極度不自在。
"自我調節"的能力能夠幫助孩子處於一個情緒基本平衡的狀態,不至於太悲傷被動,也不會去到憤怒激動的狀態。
家長千萬不要小瞧這種能力,這是孩子以後學會情緒管控的基礎,也是適應人際交往的重要能力。
4、第四個層面:自我評價
去到最接近"自我意識"形成的層面,孩子應該要學會如何正確客觀地評價自我。而對於大部分的孩子而言,客觀的"自我評價"並不簡單。
從心理學出發,自卑和自戀是人格特質中共生共存的特性,每個人都會有自卑、自戀的感受,這會影響孩子對自己做出客觀的評價。
面對"自我評價",孩子常常都會支支吾吾地不懂得如何表達,他們會想:如果表現自己的缺點會使別人看不起自己,而只講優點的話不客觀實際。而且,孩子太小不知道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再加上中國的教育關注集體,太過特立獨行是不受歡迎的事。
正確的"自我評價"讓孩子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這也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一步。
二、 從四個層面出發,培養孩子"自我意識"能力
1、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
在六歲以前,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大多來自與父母日常間的交流,父母言語表達和動作行為都會讓孩子吸收,內化成初步的自我認知。在這一個層面,孩子特別喜歡,家長問問題,事無巨細,都要纏著家長問東問西,這時對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並不是給出一個正確答案,而是家長回答的態度。
認真真誠的態度,會促進孩子去思考周邊的人和事。家長總是無視孩子的問題或者很馬虎的回答,其實孩子都知道,他會知道爸爸媽媽感到非常尷尬,或者不願意回答。當你敷衍了事的回答了孩子問題之後,或者給出了一個錯誤答案,那麼孩子對你的信任也會越來越少,她的內心沒有一個答案作為支撐,就會對世界和社會越來越多疑。
2、體驗式教學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體驗"的發展給了廣大家長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啟示——體驗式教學,讓孩子們親身地體驗你要教授的東西,孩子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內涵,內化知識和概念,理解更加持久深刻。
體驗式教學並不僅僅是用在課堂上,在面對大量枯燥抽象的概念時,孩子常常都無法消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家庭上,他們都可能會遇到學習的障礙。體驗式學習,注重互動,"真聽真看真感受"對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推動作用非常大。
而且孩子成長需要親身體驗,親自驗證,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認識,如果僅僅是紙上談兵,對孩子也沒有太多的益處。
3、以身作則做榜樣,教育孩子情緒管理的方式
如果家長在家裡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也可能會學習這樣表達情緒的方法。正所謂:壞脾氣的媽媽養不出好脾氣的孩子,孩子自我認識的發展需要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而能夠給孩子做出好榜樣的第一人選絕對就是父母。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教育好孩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長自我情緒管理的能力,就約等於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這是家庭教育中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在面對孩子過錯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一個溫和又堅定的家長,首先要用一個寬容的姿態接受孩子的不足和缺點。遇到實在非常糟心的事,也不要在家裡大發脾氣,可以和孩子一起聽歌,看書做運動,一邊陪伴孩子,一邊能疏導自己的壓力。
4、更加準確地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評價
在六歲之後,孩子的自我評價更需要家長的引導。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會問媽媽:"你看看我畫的好不好看?"這時候家長不應該再說:"真好看,我兒子畫的真棒!"而是用更加準確的言辭來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評判,可以說比"我覺得構圖不錯,如果色彩再鮮豔一點就好了。"
這時候家長給孩子的回答不應該是模糊的,也不應該全然是批評或者是讚美,應該要夾雜一些對孩子有啟發的要點,這會為孩子之後進行更深層面的自我認知和評價,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是格林的醬,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