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揭秘眼鏡行業背後暴利

2020-12-18 中國網河南頻道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

明月鏡片來自「眼鏡之都」江蘇丹陽,主打眼鏡鏡片生產,是國內鏡片頭部生產企業之一。本次IPO,公司計劃募集5.68億元資金,其中4.4億元用於樹脂鏡片的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其餘部分則用於市場營銷及研發支出。

與市面上動輒售價上百元的鏡片相比,明月鏡片出產的鏡片的生產成本只有幾塊錢,行業堪稱「暴利」。2019年,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然而在京東平臺上,明月鏡片每副最低銷售價格為228元。與之相伴的是公司線上自營零售的成鏡毛利率為74.58%。

不過從綜合毛利率上看,2019年明月鏡片的綜合毛利率為51.24%,似乎遠未超出大眾預期。出廠價上,明月鏡片去年鏡片出廠價為13.5元/個,遠低於市面上的鏡片零售價。這意味著,眼鏡市場絕大部分利潤被零售環節攫取了。明月鏡片近年在發力電商直營渠道,其未來毛利率或將進一步提升。

2018年開始,明月鏡片推出「價值回歸工程」——提價。隨著提價,公司淨利潤每年近乎翻番。

另一方面,公司砸錢營銷,提升品牌影響力。自2017年末開始,明月鏡片在市場上大規模投放廣告,除請來了明星陳道明做代言人外,又陸續與《非誠勿擾》、《最強大腦》等諸多綜藝節目進行廣告合作。對應招股書的則是銷售費用的水漲船高。2017年-2019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4928萬元、7682萬元、1.04億,短短三年增加了1倍。

而與此同時,報告期內,其研發費用率連續下滑,2019年已經跌破3%。

然而記者注意到,儘管在宣傳力度上,明月鏡片處於一線,但技術實力上,公司相比於國外如依視路、蔡司等一線品牌仍處於劣勢。隨著公司產品提價過程持續,明月鏡片已出現產能利用率明顯下滑、經銷商數量負增長等問題。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作為一個家族制企業,明月鏡片曾發生財務內控問題。

謝公晚、謝公興和曾少華是明月鏡片實際控制人,三人互為親屬關係,其中謝公晚擔任董事長。2017年1月,謝公晚的妻子金曉華曾利用自己帳戶收取公司銷售貨款,且這筆款項中有近41萬元直到2018年11月才收回。

暴利的鏡片市場:

出廠價不到15元/副,京東最低價228元,線上零售成鏡毛利率70%

招股書顯示,我國目前近視患者高達6億人次,權威統計顯示,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為53.6%,高中生近視比例甚至達到了81%。另據全球調研機構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數據,2018年,我國眼鏡產品市場規模為833.28億元。

除了市場前景以外,眼鏡行業的利潤率也是極高。早在數年之前,其行業的「暴利性」就已經在資本市場曝光過。

2017年,博士眼鏡作為「國內眼鏡第一股」登陸創業板上市。相關公告顯示,2016年,博士眼鏡毛利率曾高達75.74%,即便這些年有所下滑,到2019年,其綜合毛利率依然維持在70%以上。

博士眼鏡是一家從事眼鏡銷售的連鎖企業(即眼鏡連鎖店),主打零售端。明月鏡片則是上遊供貨企業,主打生產端,毛利率相比零售端稍顯遜色。

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0.45%、44.78%和51.24%。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為鏡片收入,2019年的毛利率為53.76%。

招股書顯示,明月鏡片的成本可謂相當廉價。2019年,明月鏡片的鏡片單位成本價僅6.23元,鏡架為20.91元/副,成鏡也僅有56.09元/副。招股書中另外顯示,明月鏡片單個鏡片出廠價約為13.5元。

然而在市面上,這些鏡片被提價數倍甚至十數倍售賣給消費者。8月28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詢問北京地區的潘家園某眼鏡市場部分門店工作人員了解到,門店折射率1.60的眼鏡片配上中檔鏡框最低價格要在300元(單位:副)以上。而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上,明月鏡片標出的最低價格為228元/副,較高端的則在千元以上。

由此可見,明月鏡片作為眼鏡生產頭部企業之一,只獲得了整個鏈條中的一小部分利潤。公司未來要想進一步提升利潤率,發力零售端將會是不錯的選擇。

事實上,明月鏡片已經在開始著手拓展線上零售業務。招股書顯示,公司2017年以來已經在天貓、京東、小米有品等平臺開設了線上自營旗艦店銷售成鏡及鏡片,相關收入已連續兩年大幅增長。其2019年電商自營零售業務收入1768.27萬元(銷售商品為成鏡),同比2018年增長442%,佔當年營收比例為3.2%。

通過線上銷售,明月鏡片減少了中間商賺差價的環節,相關業務毛利率也提升巨大。2019年,公司線上自營零售銷售的成鏡毛利率為74.58%,而線下直銷毛利率僅為12.38%。而在京東平臺上,明月鏡片折射率在1.60的眼鏡售價多在300元左右,價格高的可以達到1000元以上,遠遠超過其2019年平均出廠價格。

招股書中,明月鏡片表示,當前眼鏡消費的市場已逐步滲透到線上銷售,不少眼鏡生產、經銷、零售企業通過線上運營壓縮中間銷售環節以節約成本,公司還將繼續增加線上零售業務投入。因此,明月鏡片未來的利潤率可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提價扮靚了業績?2017年-2019年淨利潤累計增2.7倍

除發力線上零售端外,明月鏡片提高利潤率的另一大法寶是提價。

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實現營業收入4.26億元、5.09億元、5.53億元,營收累計增幅約30%;淨利潤則分別為2169萬元、4185萬元和8057萬元,累計增幅271.5%。

在線上零售業務剛剛發力還未形成規模情況下,公司營收增速緩慢同時利潤大幅增長主要得益於近年來的提價戰略。

據新華社此前報導,2018年前後,明月鏡片開始啟動「價值回歸工程」。並於當年先於全行業率先提價;2019年1月,公司在其年度戰略發布會上宣布將永久退出價格戰,並透露2019年主要產品將再次提價。

招股書則詳細顯示了詳細價格變動情況。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平均售價為10.22元/片、11.16元/片、13.48元/片。兩年間提價幅度為31.11%。其原料(明月鏡片也生產一部分鏡片原料)、鏡架同樣連續兩年提價,提價幅度接近36%。

經銷商數量減少、產能利用率下滑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在提價同時,明月鏡片銷量也出現減速甚至下滑局面,其鏡片銷量由2017年的3544萬片下滑至2019年3321萬片。這背後折射出的或是公司的品牌護城河仍未達預期,如茅臺般「量價齊升」效果短期內恐難以實現。

除此之外,公司產能利用率也開始出現下滑。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5.72%、99.43%、83.02%。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2018年公司鏡片提價幅度不高,因此產能利用率有所上升,但當2019公司售價提高20%以後,其產能利用率下滑了12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伴隨著明月鏡片相關產品提價,明月鏡片渠道端的經銷商數量也開始減少。

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經銷商數量分別為105家、95家、91家,三年新增數量分別為1家、2家、0家,2019年無新增經銷商,但有4家退出。

公司在招股書中稱,經銷商數量穩中有降主要系公司進一步優化經銷商結構所致,但為何公司2019年甚至沒有新增經銷商,提價與經銷商數量減少之間是否有關?對此,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致電並發函公司董秘辦,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

專利數較國外巨頭有明顯差距,研發費用率下滑

圖片來源:官網截圖。

為實現上面提到的「價值提升」,明月鏡片近幾年展開了一系列「營銷造勢」行動,以期讓"國產鏡片第一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自2017年末開始,明月鏡片在市場上大規模投放廣告,除請來了明星陳道明做代言人外,又陸續與《非誠勿擾》、《最強大腦》等諸多綜藝節目進行廣告合作。對應招股書的則是銷售費用的水漲船高。2017年-2019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4928萬元、7682萬元、1.04億,短短三年增加了1倍。

一定程度上,營銷手段對品牌建設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招股書中稱,經過若干年建設,在鏡片製造企業品牌知名度、產銷規模和營銷渠道上,明月鏡片已與依視路、蔡司等企業並肩佇立在國內眼鏡生產品牌第一梯隊。

然而產品知名度、產銷規模等站在一線,並不代表公司的技術實力也已步入一流。招股書顯示,在中低端領域,明月鏡片技術實力較為成熟,原料工藝均能自給自足,但在行業尖端技術上仍受制於人,與依視路、蔡司等國外品牌之間仍有一定差距。

按折射率不同,鏡片大致可分為1.50-1.74區間共六種,一般而言,折射率越高的鏡片技術要求越複雜,消費者的用戶體驗也更好,因此其產品附加值也相對較高。以明月鏡片折射率1.71的鏡片為例,其毛利率71.23%,遠超其他鏡片大約50%的毛利率。

截至目前,明月鏡片無法直接生產折射率1.67及以上的樹脂單體,原因是受限於上遊精細化工原料供應狀況、生產技術水平以及生產工藝中部分環節的環保要求。因此,公司只得向韓國KOC及其關聯方三井中國、丹陽KOC採購。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向韓國KOC及其關聯方三井中國、丹陽KOC採購金額分別約為3800萬元、5200萬元、4200萬元,主要採購內容為高折射率鏡片樹脂單體。

從眼下來看,明月鏡片似乎對高端產品被「卡脖子」並不在意。相比於提升技術實力,明月鏡片將重心更多放在了營銷上。

招股書顯示,自2014年研製出折射率1.71的鏡片後,明月鏡片再沒有其他核心產品問世,而報告期內,研發費用率連續下滑,2019年已經跌破3%,且在個別年份甚至低於競爭對手依視路,2019年大幅領先依視路則是因為依視路會計政策變更所致。

依視路集團官網顯示,目前依視路在全球範圍內有5個研發中心,超過500名科研人員,迄今為止擁有超過9500項專利(含申請中專利)。相比之下,明月鏡片公司擁有技術人員104人,包含外觀專利在內的專利數僅有78項。無論是從研發人數還是專利成果上均遠遜於依視路。

董事長夫人用個人銀行帳號截留公司貨款?

明月鏡片2002年9月註冊成立於鎮江丹陽,由溫州商人謝公晚所創。謝公晚、胞兄弟謝公興、謝公晚妹夫曾少華三人直接間接控制公司高達83.93%的表決權,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此外,謝公晚和謝公興目前還分別擔任董事長、總經理職務,手握公司管理大權。

家族制企業常常容易出現內控問題。

2017年1月,謝公晚的妻子金曉華將公司的廢品鏡片賣出,且用自己的個人銀行卡收取了合計123.63萬元貨款。這筆123.63萬元貨款在到達金曉華銀行卡中後,短時間內並沒有被劃轉到公司帳戶,招股書顯示,其中的82.58萬元銷售款,金曉華在較短時間內還給了公司,但剩餘的41萬元直到2018年1月才還清。為何這筆錢拖了一年?公司方面對此並未做解釋。

金曉華究竟當時在公司所任何職,又是否得到公司授權代銷公司這部分廢品鏡片?對於金曉華截留公司貨款行為,公司又是否給予相關處分?就上述相關問題,貝殼財經記者致電並發函給上市公司,截至發稿,尚無進一步回應。

員工減少,靠裁員壓縮成本?部分員工未繳納社保、公積金

本次IPO,明月鏡片擬募資5.68億元,其中3億元用於高端樹脂鏡片擴產項目,1.41億元用於常規樹脂鏡片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剩餘部分則分別用於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營銷網絡及產品展示中心建設項目。

招股顯示,高端樹脂鏡片擴產項目主要產品為1.71折射率鏡片、超韌非球面鏡片、定製片等高端樹脂鏡片產品。通過該項目,公司將新增高端樹脂鏡片產能1650萬片/年;常規樹脂鏡片項目主要產品為 1.60、1.67等折射率的常規樹脂鏡片產品,項目完成後將形成850萬片/年的新增產能。二者合計新增2500萬片/年的新增產能,相當於當前產能的65%。

根據上文提到,由於提價等原因,明月鏡片產銷量均有所下滑,其產能利用率去年僅有83.02%。在產能利用率明顯下滑情況下,公司還在積極擴產,表現出對行業前景的看好。

然而正在公司預備大舉擴張同時,明月鏡片員工卻在減少。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末,該公司員工總數1497人,而在一年後的2019年末,明月鏡片員工人數已為1298人,以此計算,減少199人,減員比例高達13%。

擴產在即,公司員工卻在減少是否會影響新項目順利投產?此外,公司是否在靠裁員壓縮成本,是否意味著明月鏡片管理層對未來收入增長空間並不看好?對於這兩個問題,貝殼財經記者試圖聯繫上市公司,截至發稿,同樣未得到回應。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明月鏡片還存在不為員工繳納社保住房公積金的行為。其2018年繳納社保人數僅835人,而員工總數為1497人,繳納住房公積金人數僅為208人,而2017年繳納住房公積金人數僅有155人,當年員工總數為1452人。

直到2019年,公司才大幅提高了繳納社保及公積金的員工人數,但仍有部分員工未繳納社保及公積金。對此,公司方面表示,除外籍、返聘、新入職的員工外,仍有部分員工因個人原因自願放棄繳納公積金及社保。

對此,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所在地相關部門已針對存在在冊員工的公司已出具證明,確認公司不會因此受因違反國家社會保險、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行政法規而受到行政處罰的情形。

相關焦點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
  • 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 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這句話在眼鏡行業一直廣為流傳,不過看完明月鏡片的招股書,貓妹還是被震驚到了。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成鏡毛利率超70%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明月鏡片來自「眼鏡之都」江蘇丹陽,主打眼鏡鏡片生產,是國內鏡片頭部生產企業之一。本次IPO,公司計劃募集5.68億元資金,其中4.4億元用於樹脂鏡片的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其餘部分則用於市場營銷及研發支出。與市面上動輒售價上百元的鏡片相比,明月鏡片出產的鏡片的生產成本只有幾塊錢,行業堪稱「暴利」。2019年,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具體什麼情況?終於真相了,原來是這樣!
    原標題: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繼博士眼鏡(300622,股吧)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明月鏡片來自「眼鏡之都」江蘇丹陽,主打眼鏡鏡片生產,是國內鏡片頭部生產企業之一。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眼鏡價格虛高還有人消費
    眼鏡一直是暴利行業,由於眼鏡是剛需,即便價格高還是有不少人消費。鏡片成本通常都不會很高。像明月鏡片這種大品牌,請了陳道明做宣傳,成本也是低得嚇人。鏡片僅僅6塊錢成本,但一副眼鏡價格要賣到200塊以上。即便加上鏡架,成本也不會大到哪去,眼鏡如此暴利也是有原因的。01、眼鏡大多數是近視的人需要,利潤高銷量不高眼鏡本身就是近視人群才需要,裝飾眼鏡除外。光這個固定消費圈就限制眼鏡店發展,算上同行競爭,如果走低價格路線,眼鏡店得倒閉不少。
  • 明月鏡片衝刺IPO:成本6元電商直營毛利可達95% 鏡片行業有多暴利?
    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人情,300元賣給你是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行情。這句話說的就是半醫半商的眼鏡行業。2017年博士眼鏡(300622)以眼... 「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人情,300元賣給你是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行情。」
  • 「暴利行業」浮出水面,成本6元的眼鏡片,卻賣出2000元的高價
    近日,明月鏡片上市文件獲受理,在招股書中,揭示了眼鏡行業的暴利。據公開資料顯示:明月鏡片於2002年成立,產品遠銷日、美、義大利等國家和地區。 在明月鏡片的自營電商渠道中,毛利率最高,高達95%,連茅臺都自愧不如。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明月鏡片每片鏡片的成本價只有6.23元。而在官網上,眼鏡的價格最低則要228元,最高則有2000元。
  • 眼鏡行業多暴利,明月鏡片告訴你
    來源:斑馬消費眼鏡行業到底有多暴利?隨著明月鏡片披露招股書,外界終於有了一個權威的答案。鏡片和鏡架出廠價都是十幾元、二十幾元,一副眼鏡賣給消費者往往幾百元甚至上千元。2019年明月鏡片銷量全線下滑,但在「漲價」策略加持之下,公司營業收入實現增長,盈利能力仍然穩步提升。
  • 眼鏡暴利!6元成本,毛利近95%!
    8月21號,有媒體報導了眼鏡行業暴利的相關新聞,在知名鏡片公司的招股書內,披露的鏡片成本才6元,而能賣到2000元,預計2023年,眼鏡這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在明月鏡片的招股書中披露,2019年每片鏡片的價格成本僅為6.23元,而每副眼鏡的成本也只有56元,但是在對外銷售的時候,客戶拿到的眼鏡通常都要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明月鏡片的網店毛利率高達95%。
  • 千元眼鏡成本僅20塊,這個行業為何如此「暴利」?
    眼鏡是個暴利行業,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識」。 2018年6月,國家衛健委透露的數據顯示,我國的近視總人數已經超過4.5億人。根據科學家們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的近視眼人數將超過47億,佔比超過一半。 這麼看來,眼鏡行業確實藏著無限商機。但,表面看起來的暴利實際上真的賺錢嗎?
  • 明月眼鏡鏡片成本僅6元,為何我去買眼鏡卻要花幾百塊錢?
    因為眼鏡的需求是剛需,只要你有需要就得去買,去換,對那些眼鏡店來說,賣出去一副眼鏡可以有好多利潤,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01、明月眼鏡成本價僅要6元?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們日常生活中戴的眼鏡,成本僅有幾塊錢,其中陳道明代言的明月眼睛,成本價更是只有6元錢,但是到了眼鏡店中,這一副眼鏡的價格至少就是二百多元錢,除去中間商的差價,那些眼鏡商至少還有150+的利潤握在手裡。當然,其他一些牌子的眼鏡鏡片還是挺貴的,但是確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貴,因為買的比較多,所以說價錢就逐漸提高,變成了現在的暴利行業。
  • 揭眼鏡行業黑幕:零售價860元鏡片出廠價僅30元
    楚天金報此前曾推出多篇調查報導3000元鏡片成本僅百元、洋品牌眼鏡毛利率高達240%……眾多不明就裡的江城消費者「被高消費」。圍繞「被高消費」,今年8月初,金報介入調查。連續推出了《平價眼鏡店遭行業集體封殺》、《洋品牌控價維持暴利》等多篇調查報導。武漢眼鏡市場暴利亂象一幕被揭開。平價眼鏡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被眼鏡經銷商、代理商、生產商包裝成「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暴利產品?9月初,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眼鏡展在北京召開。記者從武漢輾轉至北京,從生產、批發到銷售,持續調查半個多月。江城眼鏡市場部分高端品牌暴利產銷鏈條完整呈現,暴利!
  • 明月鏡片:2019年每片鏡片的成本為6.23元 每副眼鏡成本僅56.09元
    來源: 新京報 | 2020-09-09 16:48:08 | 眼鏡行業的暴利生意日前引發了網友熱議。根據明月鏡片的上市招股書顯示,2019年每片鏡片的成本為6.23元,每副眼鏡的成本僅有56.09元。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04萬家眼鏡相關企業,行業近十年來呈現大幅增長,2019年相關企業註冊量達到29.3萬家,同比增長70%,比十年前數據增長了1072%。從地區分布來看,廣東省以21.6萬家企業排名第一,浙江、福建分列二三名。
  • 眼鏡出廠價幾十賣上千!明月鏡片居然幹虧了?
    我國目前近視患者高達6億人次權威統計顯示,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為53.6%高中生近視比例甚至達到了81%市場前景廣闊,在18年,市場規模達到800多億眼鏡行業相較於其他行業,屬於暴利行業一副鏡片出廠價也就幾塊錢,但在某電商平臺,一副鏡片售價竟高達數百元,利潤率簡直爆表
  • 一副眼鏡背後的暴利,售價上千元,成本只有幾十元,錢究竟去了哪
    成本均價在幾十元左右的鏡片,市場售價卻能達到百元甚至千元的價格,眼鏡行業究竟有多暴利?近日,明月鏡片準備上市,在其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中我們發現,鏡片的平均成本價居然只有6.23元,這讓許多眼鏡使用者感到大受打擊,如此低廉的成本價格,為何買到手卻需要成百上千元呢?
  • 千百元眼鏡片成本僅6元?「聞鏡色變」的行業內幕
    你曾是否有過疑問,街角的眼鏡店,向來門可羅雀,為什麼卻可以一直屹立不倒?你曾是否有過懷疑,報價1000元的眼鏡,砍價砍掉一半,商家為何依然面帶微笑。原來,你佩戴的眼鏡,成本低得嚇人。據相關消息報導:明月鏡片2019年營收5.53億元,廣告費3年增5倍。招股書顯示,明月鏡片所售的鏡片、原料、成鏡平均價格分別上漲了20.84%、11.46%和17.39%。明月鏡片的鏡片、鏡架的平均售價也分別為13.48元/片和29.16元/副,直接銷售的成鏡為126.05元/副,而公司鏡片、鏡架單位成本大約在6元、21元左右,而成鏡成本也不過約56元。
  • 明月鏡片或登陸創業板 招股書揭露暴利眼鏡行業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9月8日訊(元一)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向深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招股書顯示,明月鏡片擬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3358.54萬股,公開發行數量不低於發行後總股本的25%,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樹脂鏡片的擴產及技術升級。資料顯示,明月鏡片來自「眼鏡之都」江蘇丹陽,主打眼鏡鏡片生產,是國內鏡片頭部生產企業之一。本次IPO,公司計劃募集5.68億元資金,其中4.4億元用於樹脂鏡片的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其餘部分則用於市場營銷及研發支出。
  • 起底暴利眼鏡行業:售價千元的眼鏡成本不足30元,錢都被誰賺了?
    原標題:一副眼鏡出廠價幾十元,售價上千元,錢被誰賺了?近日,明月鏡片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準備上市。眼鏡行業歷來被人們稱為「暴利」,而在明月鏡片的招股說明書裡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鏡片的平均成本僅為6.23元。那麼一副眼鏡生產成本究竟是多少?
  • 眼鏡店暴利內幕:鏡片零售價是出廠價20倍以上
    據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有關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眼鏡生產許可證制度在中國實施了十幾年,它的實施不僅提升了眼鏡產品整體質量,同時對眼鏡行業規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12年9月和2017年6月,國務院先後發文取消了驗配眼鏡生產許可證和眼鏡產品生產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