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店暴利內幕:鏡片零售價是出廠價20倍以上

2020-12-15 聯商網linkshop

「驗光、測度數、鏡架試戴等,每次配眼鏡沒有500元是下不來的,配個差不多品牌的眼鏡輕鬆上千元。」已有10年戴眼鏡經歷的楊蕾這樣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據介紹,她從高中時開始戴眼鏡,基本上每年都會去重新配一副新鏡,由於對眼鏡的質量和品牌不甚了解,也不知道怎麼去討價還價,因此,店員給她推薦什麼她就買什麼。

楊蕾的經歷並非個案。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目前近視人口總量達到6億以上,幾乎佔總人口的一半,而這個數據還在逐年攀升。此外,我國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前列。如此龐大的需求讓各種視力矯正產品、近視產品以及眼睛護理產品備受關注,也催生了巨大的驗光配鏡市場。

除了配帶眼鏡以外,市場上還有通過儀器治療、中醫經絡按摩、自然療法、食療、光療等來降低度數、恢復視力的產品。

據業內人士對法治周末記者透露,由於眼鏡行業半工半醫的特殊性,再加上信息嚴重不對稱,行業透明度不高,眼鏡市場魚龍混雜。因此,各種虛假宣傳、誇大宣傳充斥市場,國家雖然多次出臺政策明令禁止但屢禁不止。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在選擇產品的時候往往被牽著鼻子走。

鏡片零售價格是出廠價的10倍至20倍以上

實際上,早在15年前,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現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明確對眼鏡產品實施生產許可證制度,並起草了《眼鏡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其間進行了多次修訂。

據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有關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眼鏡生產許可證制度在中國實施了十幾年,它的實施不僅提升了眼鏡產品整體質量,同時對眼鏡行業規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12年9月和2017年6月,國務院先後發文取消了驗配眼鏡生產許可證和眼鏡產品生產許可證。

而隨著驗配眼鏡生產許可證核發的取消,再加上眼鏡驗光員和眼鏡定配工職業資格證也不再成為從業的要件,許多並不具備這個行業從業資格的人員也加入到了這個職業中來,使得眼鏡店遍地開花,國內配鏡市場魚目混珠的情況時有發生。

據悉,有的國家已將驗光配鏡定義為一種醫學行為,不具備條件的人員是不允許從事這個職業的。

一家知名眼鏡品牌的店長張娟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路邊的眼鏡驗配店經營規模不大,質量技術服務水平偏低,有些店甚至壓根兒不具備驗光配鏡的條件,也沒有足夠的品牌意識。由於它們同大型眼鏡驗配店相比沒有任何優勢,因此,通常就會在進貨渠道上做文章。

這些小的眼鏡驗配店往往會去眼鏡批發市場採購鏡片、鏡架,由於成本低,所以售價也比較低,但是這樣的產品質量可能較差。它們還通過各種不當的競爭手段從中牟利。這樣一來,反而給大型眼鏡驗配店帶來了壓力。

張娟還說,據她了解,還有一些小驗配店甚至連驗光師資格證、鏡片加工許可證都沒有,更有甚者是花錢買來的相關資質證書,根本就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再加上所用儀器不達標,實際上驗測出來的鏡片度數可能與實際度數存在著很大誤差,這對消費者的視力健康帶來了很大影響。

「雖然宣稱是免費驗光、免費配鏡,但其實已經將成本並不高的鏡片、鏡架的價格提上去了,所以消費者會看到眼鏡價格虛高的情況了。因此,眼鏡行業也一直被戴上了『暴利行業』的帽子。」張娟說。

「眼鏡片的出廠價一般都是很低的。」多年從事眼鏡生意的王利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一般的鏡片出廠價格在10元以內,國產樹脂鏡片價格一般在20元以內,即使是進口樹脂鏡片批發價也僅在為30元至80元之間,在零售中卻被賣到300元至800元。貨物一旦進入店門,身價就數倍猛增,零售價都是10倍甚至20倍的增加,專賣店售價會更高。

在王利軍看來,因為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缺乏一些基礎的技術常識,而整個眼鏡消費過程對於消費者而言是高度不透明的,信息嚴重不對稱,賣方處於強勢地位,這恰恰給了一些小驗配店不規範的操作提供了空間。因此,消費者的權益缺乏保障。

對此,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有關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解釋了其中的原因:「我國眼鏡行業的準入制度還不健全,國內眼鏡零售業入行的門檻奇低,帶有強制性的入行標準缺失。」

眼鏡售價處高位的另有原因

「一般眼鏡店在給我佩戴眼鏡之前都會為我免費驗光、測度數,大多時候是戴著之前的眼鏡測視力。不同的眼鏡店測的度數會有誤差,但基本相差不大,也沒有太較真兒。」楊蕾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不同於服裝、鞋帽等常規產品,眼鏡作為功能性產品,影響其價格的因素除了常規產品層面外還有專利、技術以及驗光服務等其他多種因素。」據業內人士介紹,一副合格的眼鏡要經過多種複雜工序:精確驗光—開具處方—送加工室—磨片加工—配裝—檢測—試戴等多道程序。一片鏡片的材料成本可能不高,但是製作鏡片的機器設備和技術卻價值不菲。

單單就是驗光、測試、磨製、檢測等儀器設備費用投資較大(屬精密儀器,價值極高)。例如,一套組合驗光臺的價格就超過10萬元,一臺全自動磨邊機也要十幾萬元,再加上測光儀、焦度計、瞳距儀等輔助設備,一個比較有規模的驗配店購置設備的費用最終要超過30萬元,而進口設備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都有。成規模的驗配店為了搶佔市場,都不惜花大價錢購買各種驗配設備。

「而且在眼鏡的材質上,成本也越來越高。」王利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這些年眼鏡產品也在不斷的豐富和完善,成本相應的也提高了。據他介紹,鏡架有板材、TR90、新型的塑鋼材料等材質,這些材料本身的原材料價格就不便宜。此外,還有金屬材質,雖然合金架的價格不高,但好的鏡架製作工藝要求很高,有的還需要電鍍上漆、鑽石切邊等特殊工藝,自然就拉高了顧客手中的眼鏡價格。

「除了製造成本,消費者還往往忽略了眼鏡店在眼鏡驗配服務中起到的作用。」張娟對法治周末記者稱,由於眼鏡行業具有一定的技術性,驗配店的工作人員都須持有驗光師資格證上崗,驗配店也應該擁有眼鏡加工許可證等相關資質,因此驗配店每年還要支出一部分經費進行人員培訓和資質驗證。

據了解,培養一位合格的驗光師並不容易,相當於一名臨床醫生,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至少5年的臨床實踐經驗。

「技術、設備、人員培訓等所有的費用自然就得由消費者買單了。所謂『暴利』也是針對一些偷工減料的無良商家說的。」張娟對法治周末記者補充說,眼鏡產品屬於個性化定製產品,產品規格繁多。同時,由於個體情況千差萬別,而不同功能性鏡片的製作工藝又有所區別,因此,要根據顧客的具體情況量身定製眼鏡產品,這無形增加了再加工成本。

除此之外,眼鏡從出廠到銷售再到消費者手中要經歷總代理——區域代理——眼鏡驗配店的層層加價格,從而使得眼鏡的售價始終處於高位。

全國性「眼鏡服務」行業標準缺失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眼鏡標準化工作起步於1985年,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眼鏡行業的標準化體系也在不斷完善,為中國眼鏡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就現有的產品標準而言,2017年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國家輕工行業QB/2506-2017《眼鏡钂片光學樹脂鏡片行業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並於7月1日實施,替代施行了16年之久的QB2506-2011標準。

在各個地方,也對眼鏡行業的管理出臺了具體標準。2017年11 月,廣東省質監局發布了《防藍光眼鏡片及桁關眼鏡產品藍光透射比要求和試驗方法》。

「儘管我國目前已經制定了諸如樹脂鏡片、太陽鏡以及配裝眼鏡等質量和技術標準,但對於近年來市場日漸火熱的各類功能性眼鏡,並沒有相應的檢測標準可循。」從事多年眼鏡行業質量管理和標準化工作的王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眼鏡的行業標準除了實物產品標準體系外還應該包括驗光配鏡服務標準體系等。」在王玫看來,消費者購買眼鏡並不是單純地購買實物商品,更多的是消費服務,例如,驗光服務等。因此,眼鏡的行業標準除了對眼鏡本身進行規範外,還應該對消費過程中的服務進行規範。

然而,除了一些地方性規定以外,我國還沒有能夠建立全國性的專門針對「眼鏡服務」的行業標準。

2017年12月4日,湖北省武漢市發布了全國首個定配眼鏡團體標準——《驗光配鏡技術服務規範》,該規範由湖北省行業協會倡議,武漢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武漢市標準化研究院、眼鏡行業6家領軍企業共同制定,對驗光、加工和檢驗這3個對定配眼鏡質量影響最大的環節作出了技術規範。

此外,有行業人士指出,驗光是眼鏡零售企業的核心技術環節,在國外特別是歐美等西方國家,對於驗光師的上崗、認證以及考核都制定了完善的標準,其嚴格程度絲毫也不亞於醫療管理體系,而反觀我國,專業驗光人員上崗標準近乎空白,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標準完全處於盲區。

目前,我國採取的是驗光師持證上崗的制度。驗光師資格證管理採取的是兩條線——醫院的眼科醫生由衛生部門頒發證書,而眼鏡店驗光師則由勞動部門頒發證書。而現實社會中,普遍存在驗光師無證上崗和花錢買證的現象,使得驗光師執證上崗制度並未起到應有的規範作用。

「在我國,專業的驗光配鏡人員在培訓上很匱乏。」王玫向法治周末記者解釋,我國目前的眼視光學教育仍處於起步階段,僅有少數大學開設了專門的驗光配鏡專業。現有的大部分驗光配鏡師都只是在接受了短期的崗前培訓之後就「匆忙上陣」,他們中的很多人普遍只有大專甚至高中的學歷,在這方面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在驗光配鏡服務上的差距很大。

(來源:法治周末 記者 萬文竹)

相關焦點

  • 揭眼鏡行業黑幕:零售價860元鏡片出廠價僅30元
    Levi s鏡架 出廠價:170元 批發價:550元 零售價:1180元-1380元連續推出了《平價眼鏡店遭行業集體封殺》、《洋品牌控價維持暴利》等多篇調查報導。武漢眼鏡市場暴利亂象一幕被揭開。平價眼鏡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被眼鏡經銷商、代理商、生產商包裝成「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暴利產品?9月初,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眼鏡展在北京召開。記者從武漢輾轉至北京,從生產、批發到銷售,持續調查半個多月。江城眼鏡市場部分高端品牌暴利產銷鏈條完整呈現,暴利!
  • 配個眼鏡上千塊 業內人眼中的眼鏡店「暴利」內幕
    鏡片零售價格是出廠價的10倍至20倍以上實際上,早在15年前,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現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明確對眼鏡產品實施生產許可證制度,並起草了《眼鏡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其間進行了多次修訂。
  • 揭秘眼鏡暴利:出廠價與售價最少差九倍
    暴利成為了眼鏡業留給公眾的印象,一塊鏡片從出廠到最終到消費者手中,其價格翻十倍為普遍現象。對此,正在店內選購眼鏡的消費者小林表示,他並不知道眼鏡片背後的這些控價秘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事實上形成的價格壟斷對消費者不公平。  眼鏡城:同款眼鏡商家不同價差巨大  而有意思的是,在以平價著稱的潘家園國際眼鏡大廈,記者隨機走訪了多家商鋪,發現這裡並未嚴格執行洋品牌的控價體系,絕大多數商鋪的折扣遠低於8.5折。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揭秘眼鏡行業背後暴利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 明月鏡片來自「眼鏡之都」江蘇丹陽,主打眼鏡鏡片生產,是國內鏡片頭部生產企業之一。
  • 眼鏡業「暴利」調查 國產樹脂鏡片出廠價3到10元
    眼鏡業「暴利」調查 國產樹脂鏡片出廠價3到10元     而與此同時,在外行人看來,眼鏡業又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暴利行業,有這樣一段順口溜:「20元的鏡架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你是講交情,400元賣你是講行情」。     巨大的蛋糕,豐厚的回報,眼鏡業給人的印象總是和暴利畫上等號。那麼,中國的眼鏡市場利潤到底有多大?誰又最能從中受益?
  • 眼鏡店真有那麼暴利?寫給行外人看的
    針對於眼鏡暴利一說由來已久,不知道是誰先提出這個觀點的,但是這個觀點確實對於行業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但是眼鏡暴利嗎?不見得,眼鏡有很多隱性成本在裡面,一幅眼鏡從出廠最終到顧客手裡,中間有很多環節。第四,從經銷商那裡到零售終端,就是眼鏡店,會被人說成是最暴利的,對於這個,我只能說是你們傻逼。開一個眼鏡店,你要找門面,門面租金會佔了大頭,現在很多實體企業的利潤都給了房東;第二房子找到了,還有裝修呢?裝修的話,成本也不會便宜,就拿櫃檯的一個展示櫃來說,一點亞克力板就要1000多一個平方,這是包含製作和安裝費用的,而且眼鏡店的裝修兩三年就要換一次,這些不是成本?
  • 眼鏡行「暴利」!售價上千元,出廠價僅幾十元
    眼鏡行業歷來被人們稱為「暴利」。那麼一副眼鏡生產成本究竟是多少?江蘇省丹陽市,一直有著眼鏡之都的美譽,每年生產的鏡片達4億多副,佔全國總產量的7成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也是國內的最大的眼鏡交易集散地。
  • 眼鏡業被曝10倍暴利 成本十幾元的鏡片能賣到200元
    其實,說到保護眼睛健康,眼鏡的質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眼鏡行業大量銷售山寨貨品,驗光資質參差不齊,尤其是其中的暴利等亂象,經常受爭議,一直被規範,卻依然在延續。小小的眼鏡,也打造了一個暴利行業,甚至曾被列入「中國十大暴利行業」之一。有眼鏡連鎖公司公然在網站宣稱,由於行業的專業性和特殊性,中國眼鏡業的暴利廣為人知,零售眼鏡的利潤率可以達到200%、500%、甚至1000%。
  • 一塊鏡片身價9倍暴漲 蔡司等洋品牌被指控制價格
    從工廠出廠到眼鏡店銷售 定價遵循「乘三乘三」法則———  暴利成為了眼鏡業留給公眾的印象,一塊鏡片從出廠到最終到消費者手中,其價格翻十倍為普遍現象。  在該大廈二樓一家名為京依視路的眼鏡店,記者在價目表上看到了更低的折扣,洋品牌蔡司是4.5折左右,而依視路的折扣低到了3.8折,一款原價每副580的依視路鏡片折後價為220元。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批發給零售商,每副的價格還會再低20元。  廠商揭秘:出廠價和售價 價差最少9倍  「眼鏡業的定價體系基本上遵循『乘三乘三』法則。」
  • 千元眼鏡成本僅20塊,這個行業為何如此「暴利」?
    據一家中高端眼鏡店的銷售人員所說,眼鏡「暴利』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所導致,從顧客角度看確實是暴利行業,因為售價是進價的三倍,但從商家角度看,可能只是」假性暴利「。 為什麼說眼鏡行業沒有想像中那麼賺錢呢?
  • 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
  • 央視曝光:售價上千元,出廠價其實只有幾十元…這種暴利產品你一定...
    央視曝光:售價上千元,出廠價其實只有幾十元…這種暴利產品你一定買過!眼鏡經銷商淨利潤率8%鏡片的價格最低只要10元,而眼鏡架的價格最低也僅為30元。以此來計算,在丹陽一副眼鏡的出廠價不過40元。
  • 一眼鏡店老闆自曝價格內幕 20元眼鏡層層加碼賣400
    亂鬨鬨的價格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一副眼鏡的真實價格到底是多少?有十多年從業經歷的眼鏡店吳老闆一語道破天機:「從出廠到上櫃檯,價格至少翻了20倍!」  多重環節抬高成本  吳老闆算了一筆成本帳:一副眼鏡從廠家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總代理商、幾層批發商、零售商等多個環節,層層剝利,每增加一個環節,價格就差不多翻個跟頭。
  • 央視曝光眼鏡暴利:售價上千元,出廠價只要幾十元!
    記者在眼鏡架生產廠裡了解到,一副眼鏡,眼鏡架成本通常佔60%,眼鏡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分為塑料板材和金屬。全部使用塑料板材的眼鏡架,一副的成本僅為20元。江蘇裕昌光學眼鏡公司銷售部主任郭汶炎:一副鏡架出廠的價格,基本在30元到80元。
  • 鏡片進貨價7元零售價超100元 眼鏡店促銷貓膩多
    頻繁更換眼鏡讓陳先生叫苦不迭,「以前就是給她配一般的眼鏡,現在她的度數越來越高了,也不敢隨便配了,只能聽從工作人員的建議,每次都配比較貴的。」跑遍了多家眼鏡店,每次陳先生為女兒配的眼鏡都在1000元以上,「這只是相對來說不錯的,要再好一點的,一副就得幾千元。」如此下來,每年兩副眼鏡得花費兩三千元。
  • 千元眼鏡成本僅為20塊,高達100倍的利潤被誰賺走了?
    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門店售價2000元的眼鏡,淘寶上400元就能拿到手。不僅如此,眼鏡行業還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出廠價20元的鏡架,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
  • 眼鏡加價30倍成常態 「網際網路+」打破實體店暴利
    不過,高性價比、手機下單、眼鏡配送上門……這些都已成為現實,網際網路創業者競相發起了對眼鏡這一傳統領域的「革命」。  眼鏡加價30倍成常態  「你這副眼鏡的鏡片成本大概20元,鏡框也就一兩塊錢吧。」剛剛見到必要商城CEO畢勝,他的這句話著實讓記者「大跌眼鏡」。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
  • 暗訪調查眼鏡行業暴利 價格飆升10倍
    而且,這裡每家店出售的鏡架或鏡片,牌子幾乎都不同,品牌多如牛毛,消費者也難以對比價格。  品牌商標可自行貼上  記者走進其中一家店,指著一款鏡架向店員問價。店員說,這款被她稱之為「鈦架」的鏡架,批發價是110元一副,20副以上就按批發價出售。記者問零售多少錢,店員說,「200多元,這個牌子質量好,不算貴了」。
  • 平價眼鏡店曝內幕 眼鏡行業暴利驚人
    「京城眼鏡業暴利驚人,眼鏡利潤少則百分之一兩百,售價甚至比進價翻10倍!」自稱為眼鏡業「沃爾瑪」的全視角平價連鎖眼鏡店,昨天自曝業內暴利內幕。  該店的董經理告訴記者,眼鏡業多年來一直屬於暴利行業,最終的銷售價格比當初進貨價高個二三倍都還算少的,最終售價翻個10倍也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