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嬰兒遊泳」開始在育兒圈裡備受追捧。
但對於商家宣傳「嬰兒遊泳」可以促進發育,鍛鍊心肺功能,最重要的是還能刺激大腦發育,提高智商等等。
聽了這些宣傳,恐怕沒有哪位寶媽能抵擋遊泳可以給孩子帶來這麼多好處的誘惑吧。
不管經濟允許不允許,就算是價格不菲的嬰兒遊泳課程很多媽媽咬咬牙也買了。
畢竟,都是為了孩子。
很多時候看朋友圈裡一些媽媽發寶寶遊泳小視頻,小小的身體僅依靠一個遊泳脖圈卡著,就任由寶寶自己在水中撲騰,小編真的很難看出孩子到底是遊得開心還是驚恐。
先不說「嬰兒遊泳」是否真如宣傳所說的那麼神奇,但寶寶遊泳時脖子上小小的脖圈卻引發了不少悲劇。
01
近日,一則 #嬰兒在家人監護下遊泳窒息身亡#突然衝上了微博熱搜榜。
近日,湖南長沙剛滿月的甜甜在外婆和母親的監護下在家中戴脖圈遊泳發生意外。
拆掉脖圈時孩子頸部有勒痕,但因孩子並沒哭鬧等反應,家長並未在意,以為孩子在睡覺。
等到孩子父親回家時發現孩子臉色蒼白、不哭不動,這才覺察異常將孩子緊急送醫。
然而甜甜最終因缺氧時間過長,不幸離世。
02
好好的遊泳脖圈怎麼就成「奪命圈」了?
如果只是將遊泳頸圈套在寶寶脖子上,讓寶寶自己在水中遊泳,那麼孩子小小的脖子需要承擔整個身體的重量。
寶寶脊椎發育尚未完全,脖頸處受力過大,很可能會損傷頸椎。
另外,如果遊泳圈過緊容易壓迫寶寶頸部重要器官,有窒息風險。若遊泳圈過松又容易導致寶寶脫落溺水。
再者寶寶皮膚稚嫩,很多遊泳圈都是由塑膠材質製成,遊泳圈的材質、安全性等都難以保證,劣質材料也很容易造成寶寶皮膚過敏等問題。
「嬰兒遊泳」不同於「成人遊泳」,因此在寶寶遊泳時,一定要在專業人員的陪同下進行,爸媽自己也要隨時密切注意寶寶的狀況。
03
育兒路上不僅要升級打怪,還要學會避很多「坑」。
除了嬰兒遊泳,之前說過的這些育兒路上的「坑」,今天我們也再重溫一下。
學步車
把孩子放學步車裡,不僅不能達到「學步」目的,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各種傷害。
過早地讓寶寶坐學步車還有可能影響到寶寶的骨骼發育,甚至造成O型腿。
學步車對走路姿勢也有影響如內八字、踮腳走路等。
此外,如果讓沒有經過爬行練習的寶寶直接用學步車學走路,不僅不利於寶寶力量的鍛鍊。被禁錮在學步車裡的寶寶還容易患上感統失調。
在2011年我國衛生部下發《兒童跌倒幹預技術指南》裡明確指出,嬰兒使用學步車是重要的跌倒危險因素,曾是發達國家造成嬰兒跌倒死亡的重要原因。
開襠褲
紙尿褲不會導致紅屁屁,紅屁屁的直接原因是:尿便刺激。
3歲左右寶寶已經開始有性別意識了,給孩子穿開襠褲把孩子私處暴露在外,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而且穿開襠褲還容易對私處造成意外的磕傷碰傷,壞處多多。
把屎把尿
美國兒科學會(AAP)的建議了,大多數孩子在 18~24 個月的時候,才會有自主排便的意識。因此,2歲以下的寶寶還是建議不要貿然就給娃斷了紙尿褲吧!
一般寶寶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絕大多數孩子在3歲左右才能在生理上意識到排尿,拉屎,過早的訓練只不過是把尿的條件反射而已,還會影響寶寶對便意的掌握,更晚學會自主便尿。
不良餵食習慣
不管是把食物吹涼,還是用嘴巴試食物的溫度,都容易把成人體內的細菌傳染給孩子。比如唾液中的皰疹病毒感染、幽門螺桿菌(引起胃、十二指腸潰瘍)、變形鏈球菌(引起齲齒)等。
給寶寶餵食的正確做法是:等放涼了再喂,不要用嘴吹氣,也不要用嘴試食物溫度,更不可替寶寶嚼碎食物來喂。
平時如果寶寶是和大人們一起吃的話,可以先把寶寶那份先分裝出來,給寶寶使用專門的餐具。當然了,家裡養成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最好了。
育兒路上的「坑」又豈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的清說得明,最關鍵的是家長自己要有辨別的能力,不人云亦云,盲目跟從。
每一個孩子在出生之時,身上都承載著周圍許多人的愛與殷殷期盼,但願所有寶寶都健康平安長大。
記得分享讓更多人知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