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藥店無處方銷售處方藥成最大安全隱患
幾年前因不良反應報導被迫將10mg規格修改為3mg的西安楊森拳頭產品、抗過敏藥息斯敏,近日再傳不良反應報告。
西安楊森方面對這個被外間評為「比PPA事件更嚴重」事態的應對做法是:4月起修改產品說明書,縮小適用人群和使用範圍。
而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這個在2002年中國藥品零售市場抗變態反應藥物(化學藥)排名第一的老藥,自1997年後在美國、日本及歐洲多個國家相繼停用,中國部分醫院已停止進貨,但該藥以「處方藥」身份目前在廣州市相當多的藥店處於無監控狀態。
西安楊森副總裁沈如林昨天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也表示,由於中國藥店在政策執行上存在「灰色」地帶,他們作為生產企業對此現狀也「無能為力」。
息斯敏先後在美國比利時退市
最近坊間爆出在中國賣了十幾年的息斯敏因為「會引起心血管系統方面的副作用,甚至出現吃死人的個案,美國強生公司已經停止生產」的消息。
一位行業人士稱,雖然息斯敏上市已有16年,但自1991年開始國內外就開始傳出有相對嚴重的不良反應報導。1998年,英國西部地區藥物不良反應報告中心在發布的第26號公報中指出:「Janssen(楊森)非處方藥阿司咪唑的不良反應有頭痛、抑鬱、定向力障礙、復視、鼻出血、噁心與嘔吐、腹瀉、擴散性蕁麻疹、月經周期變動、膀胱機能障礙、尿排出量減少以及慢性治療時出現體重增加;由於阿司咪唑在體內的半衰期很長,攝入後在體內滯留7個月,孕婦攝入後是否可能危及胎兒尚不清楚。」
1992年,英國媒體大量報導了息斯敏和特非那定引起心臟病的事件,並由此使許多國家強調了對說明書和產品包裝上新警告的要求。英國的科學家隨後的實驗也發現,50歲以上的息斯敏用藥者發生室性心律不齊的概率是年輕人的6倍。
而記者從目前正在銷售的息斯敏產品說明書上看到,「不良反應」一欄並沒有以上詳細指引,只有「可能會引起肥胖」等警告。
西安楊森副總裁沈如林昨天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承認,息斯敏在美國、比利時等國因「銷量下降問題」先後退市,儘管該藥的化學成分結構全世界都一樣,但西安楊森目前並沒有在中國退市的打算。
廣州市第一醫院已停用息斯敏
據了解,即將於下個月改動的息斯敏新版說明書將有三處最明顯的改動:
「治療常年性和季節性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慢性蕁麻疹和其它過敏性反應的症狀及體徵」,將被改為「治療季節性過敏性鼻炎」;
「每日最大劑量10毫克」將被改為「每日1片」(每片3毫克);12歲以下兒童將不再出現在適用人群中。
沈如林稱,早在去年10月,楊森公司就將有關變動通知全國的醫院,也向一些重點藥店發出「修改說明書」,要求藥店「憑處方銷售,按說明書指導消費者服藥」。
中山二院藥劑科主任楊鴻昨天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幾年前該產品也是因為不良反應問題,楊森將規格由每片10mg改為現在的3mg,現該院售的就是3mg藥,但目前為止還沒有收到該公司將修改說明書的通知。
而有專家則指出,開發生產3毫克的小劑量包裝,從根本上是為了降低藥物不良反應,「這樣做到底會對療效產生什麼影響,沒有人做過研究,楊森公司也提不出任何的證據。」
而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房部有關人士昨天則告訴記者,該院幾年前已停用息斯敏,改用另一合資公司生產的克敏能等同類藥。
「雙軌制」銷售加大用藥風險
記者昨天聯繫廣州一些大型連鎖藥店的負責人了解到,目前藥店並沒有收到有關通知,銷售還是照舊。
儘管沈如林在接受採訪時不肯透露息斯敏在中國的銷售額情況,但一位行業人士指出,該藥2002年在全國藥品零售市場抗變態反應藥物(化學藥)排名中名列第一,而包括上海、廣州等地的一些大醫院對該產品銷售減少的情況來看,作為在中國有很高知名度的「老藥」,該藥在藥店銷售的量應該很大。
可以肯定的是,不少患者都從藥店直接購買使用而未經醫生指導用藥,這等於把息斯敏當作了非處方藥,在缺乏專業指導下,這顯然會給用藥不慎重的人帶來嚴重後果。
沈如林對此也表無奈。
他說,他們希望藥店能嚴格按規定售藥,作為企業,如果要面對全國數十萬家藥店去做「說服」工作很難。
廣州金康連鎖藥店總經理鄭浩濤稱,按照有關規定,目前所有藥店都在實行「雙軌制」:即處方藥在藥店僅是按照2001年國家有關政策「分類擺放」,並沒嚴格像國外一樣執行「處方藥須憑處方銷售」的規定,藥店對處方藥可以憑處方也可以不憑處方銷售(粉針劑和大輸液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