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那些皇帝們,將長壽看得比江山還要重要,甚至可以將朝政扔於一邊,自己整天守著丹藥爐。只是,這長壽的皇帝還真不多,其中,清朝只佔了兩個名額,就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倆。超過半個世紀的執政,讓天下百姓都以為他們真的能活到百歲。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乾隆竟然提前宣布禪位了。
公元1795年的1月22日,那天是乾隆六十年的正月初二。已經85歲高齡的乾隆皇帝,笑眯眯的看著他的子子孫孫們前來拜年,這自然少不了一個環節,那就是發紅包。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大元寶,太監們抬來了好幾箱,讓大家開開心心的領元寶。
但誰知,領完「紅包」一圈下來後,惟有一人沒得,那就是皇十五子永琰。這是不可能漏掉的,乾隆還沒那麼糊塗。雖然,在場的人心中都有疑惑,但卻沒人敢問乾隆。而此時,乾隆緩緩地開了口:「你要元寶作甚?」這真是一語道出了個「大秘密」啊。
要知道,天下只有一人出門不用帶銀子,那就是皇帝,因為天下都是他的。
康熙年間「九嫡奪位」事件後,滿清皇家就將立儲之事弄得非常神秘了,乾隆也是一樣,沒人知道皇子中誰能被乾隆相中。如今,乾隆這麼一說,雖然沒有一語道破,但等於已經承認永琰是他的接班人了。而在其他皇子聽來,剩下的只有五味雜陳。
這一年的10月15日,農曆九月初三,乾隆在圓明園勤政殿當眾宣布永琰為皇太子,改名為:顒琰。緊接著,在大家還沒有消化這個事實時,乾隆又加料了,他要禪位,準備明年讓顒琰做皇帝,他做太上皇,不過,要保留「朕」的稱呼。
至於朝中事務,那些尋常的就讓皇帝處理,自己只管一些軍務要事及官員的任免就好。當然,乾隆每天還有一個工作,就是要對皇帝進行「訓諭」。
老皇帝駕崩,新皇帝即位,這一般是換代的常態。像乾隆這般,身體還算硬朗,思維還算活絡,動不動還能吟詩作對,突然就禪位了,自然讓周遭的人有了些想法。
先來看看顒琰。
他能被乾隆最終欽定為繼承人,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在乾隆主動禪位的時候,顒琰立馬謙虛表態,說自己沒有治國經驗,還需要再學習學習,再錘鍊錘鍊。另外,他還說,乾隆要傳位,怎麼也要等到百年之後。
這話說得多好聽,一方面將自己「貶」得一無是處,一方面盡挑乾隆愛聽的話說。
可見,乾隆心中對顒琰自然滿意。
再來看看大臣們。
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馭國自然有他的心得,馭臣自然也有一套。對於那些寵臣們來說,巴不得乾隆再活個六十年,但是,對於一些資歷相對年輕的官員而言,自然希望通過「換屆」可以博得一個升遷的機會。
於是,每個人的表現就不同了。
有的人這時就開始拍馬屁了,說得那套和顒琰差不多;也有人直接以天下民意來說話,認為乾隆此時退位不合適,就是沒人敢順著乾隆的話說。
不過,有一人倒是明白了乾隆的心思,提前一天給永琰遞了消息。這是誰,能提前知道這天大的事?除了和珅還有誰。人家是賣好去了,順帶將禮物都給捎上了,一柄玉如意。
自從那次家宴之後,永琰心中就有了數,這皇位遲早是他的,急不得,且還有那麼多慘痛的案例作為前車之鑑。當和珅向他暗示時,永琰並沒有太多驚喜,不過倒是多了一個想法。在他當上皇帝三年後,乾隆去世沒多久他就將和珅給處理了。
最後看看乾隆本人。
當時,大家都勸乾隆繼續當皇帝,那麼,乾隆有何想法?
乾隆折騰出了那麼大的動靜,就是要做給天下人看:「我要禪位了,去做太上皇了。」因此,乾隆是不會收回這個決定的,他已經為自己安排好了退路,連「朕」的稱呼都保留著。雖然乾隆看著是太上皇,但後來的嘉慶還不是事事都順著他的意,直到乾隆去世才開始真正執政。
這裡,我們再來看一下乾隆禪位的原因。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剛剛即位的時候,即焚香默禱上天:
「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彎蒼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這是乾隆帝剛登基時,自己定下的退位時間。
中國有四個字:「敬天法祖。」康熙做了61年的皇帝,於是,乾隆就在其在位六十年的時候選擇了禪位,比康熙少了一年,這是不是有點「孝子賢孫」的意思?乾隆大概也知道,這皇位遲早要留給後人,與其等到百年之後,還不如現在就「禪位」了,還能給自己博個好聲名。
其實,只要坐上皇位,是沒有人願意主動放權的。看看康熙皇帝執政的六十一年,他的兒子們都等得不耐煩了,以至於,有了「九子奪嫡」,整出了一大堆事。而乾隆也一樣捨不得權力,以太上皇的身份繼續管理著國家。可見,乾隆的「禪位」,不過就是個面子工程罷了。
參考資料:
【《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清實錄之嘉慶朝》】
【免責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