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20日訊 作為生產口罩的原料之一,細細的耳繩本不起眼,但缺了它卻萬萬不行。這幾天,在日照三奇醫療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就發生過政府部門和企業聯手,驅車外省尋找耳繩的故事。系列報導「日照三奇蹲點日記」第二篇:千裡南下尋繩記。
2月9日晚上10點多,在日照三奇醫療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工信部門的駐廠工作人員得知,生產口罩的原料氨綸絲,也就是耳繩,庫存量只能維持一天的生產了。日照市工信局副局長張永學頓時感到情況的嚴重性,「如果10號這一天再不購進耳繩的話,口罩生產就面臨著停產。」
誰都知道,在抗擊疫情的時候,日產口罩100多萬隻的三奇公司一旦停產,會意味著什麼。凌晨四點,一輛轎車駛出公司大門,疾馳而去。車裡坐著由省工信廳、日照市工信局和三奇公司組成的三人緊急採購小組,目的地是江蘇南通。
特殊時期,這次南通尋「繩」之路註定不會平坦。大霧,使得原本4個小時的車程變成了8個小時,直到中午12點,採購小組才抵達南通的一家生產廠家。然而這家企業並沒有復工、產能也不夠,這讓緊急採購小組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地步。日照市工信局副局長張永學介紹說,「我們就和當地的政府和工信部門進行了協商溝通,當天下午就給他辦出來復工手續,但是他們只能生產200來公斤。」
無奈之下,三人採購小組找到了當地另外一家耳繩生產企業。當提出希望企業增加產能時,新的問題出現了。日照三奇醫療用品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於秀娟說,「因為本身他也賣機器,現在賣機器也很賺錢,現在的行情還不錯,但是他自己投上去,自己花上錢不知道用多久。所以我們就想所有產能100%給我們,機器我們來投資。」
關鍵時刻,容不得猶豫。日照三奇當即決定,斥資100多萬,買下這家企業的其中一條完整生產線,保證耳繩的穩定供應。省工信廳輕工紡織產業處主任科員亓峰形象地比喻,不僅買來了雞蛋,連下蛋的母雞也買了回來。「我們針對同輝公司這種情況,既是耳繩生產企業,又是耳繩機器生產企業,我們就促成兩家企業深度合作,這樣從原來的合作夥伴變成了一家人。」
順利完成尋「繩」任務,11號凌晨1點,飢腸轆轆的三人緊急採購小組終於返回了日照。他們歷時21個小時,近1000公裡的奔波,換來的是企業的穩定生產,源源不斷地防護口罩被生產出來,運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線。
記者手記:
一隻小小的口罩,看起來簡單,卻由無紡布、耳繩、鼻梁夾等部分組成,產地涉及到山東、江蘇、上海、廣東等多個省份。幫助企業復工復產,不應只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幫企業解決原材料供應等現實困難。千裡南下尋繩記,無疑起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
閃電新聞記者 宋福來 張聰 日照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