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在醫學上是惡性腫瘤的總稱,癌症有兩個顯著的特徵:細胞分裂失控和細胞轉移擴散。
國外調查數據顯示,10歲以上的寵物狗45%以上死於癌症。而且有些動物的癌病毒傳染性極強,塔斯馬尼亞島袋獾數量在 20 多年中減少了約 80%,就是愛病毒傳染所致。
國內在1986年就已經開展過相關工作,當時北京軍區防止檢驗所開展了一項調查,調查的名稱為《北京等地商品豬腫瘤調查》,這項調查涉及到45萬頭豬,一共檢查出腫瘤12例,檢出率為2.76/10萬,這12中腫瘤中包含6種惡性腫瘤。
所以,根據國內外調查報告都可以得出動物肯定會得癌症,只不過動物得了癌症後一般不會有什麼治療,然後就自然死去,很多人對於是否動物會得癌症有各種疑問。
不同動物得癌症的機率不同
2015年,科學家對於不同種類的動物的癌症進行了詳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人類的好朋友狗狗患癌率高於人類的10倍;患癌率比較低的是裸鼴鼠和大象,它們基本上不得癌症;患癌率最高是袋獾,差一點導致整個物種滅絕。
袋獾袋獾又名「大嘴怪」,是袋鼠的親戚,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現今只分布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袋獾體型不大,與普通小狗差不多大小,但是身體極其強壯,肌肉也非常發達,是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是當地最重要的捕食動物之一。按理說,這樣一個神獸級的動物抗病毒能力應該很強,其實不然,基本上快讓癌細胞把整個家族整沒了,目前袋獾現存數量在2萬頭至7萬頭之間。
1996年,澳大利亞動物保護委員會員工發現,袋獾的數量在急劇下降。一個物種的急劇減少無外乎兩種情況,情況一是遇到了強大的天敵,情況二就是動物之間有瘟疫。
動物學家發現死亡後袋獾無一例外的是面對長滿了腫瘤,經過更進一步的實驗研究表明:袋獾數量減少正是腫瘤作怪,癌細胞首先在袋獾口腔出現,接近會擴散至面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短短幾個月內患癌袋獾就會死亡。
早期,人們的認知來看,癌症是不會傳染的,因為癌細胞進入新的宿主體內,由於癌細胞表明有特殊的蛋白片段,這些特殊的蛋白片段有點囂張,明擺著就是告訴新宿主我是病毒,新宿主的免疫細胞就會主動攻擊,將其扼殺在搖籃裡,所以一般來說癌細胞是不會傳染的。
然而,袋獾大面積死亡的現象就是正面癌細胞是可以傳染的,隨著研究的發現,動物學家認為袋獾自身免疫系統有缺陷,它對癌細胞的特殊蛋白片段無感,導致了癌細胞可以肆無忌憚的進入袋獾體內。
當袋獾在打鬥、性交等情況下,會把癌細胞病毒傳給同伴身上,導致種群大面積感染。
大象大象相比較袋獾幸福很多,因為它們一生基本不會有得癌症的煩惱。
大象和人類一樣都有很長的壽命,調查數據顯示,大象患癌率僅為5%,而這一數字在人類中高達17%。大象身體細胞數量是人類100倍,理論上多這麼多細胞,再加上癌細胞能夠快速複製和擴散,大象患癌概率應該比人類高很多才對,結果卻相反。
隨著人們對於癌細胞認識增加,科學家發現,動物體內有種抑制癌細胞基因p53,它能夠幫助動物識別癌細胞,並清除癌細胞。一般動物體內僅有一份p53基因,一旦這個基因受到損害,癌細胞可以在動物體內興風作浪。
大象體內p53基因數量是20份,癌細胞要想進入大象體內,就要過20關考驗,明顯難度大很多。
所以,現在還沒有發現真正不患癌動物,只是有的患癌率高低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人類進食了患癌動物的肉,會怎麼樣?
吃了癌症的豬肉會得癌症嗎?
正常情況下不會,如果你購買的豬肉是正規途徑,從豬宰殺到超市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包括宰前檢測、寄生蟲檢測、頭部檢測等,一旦發現有任何一項有問題,都會進一步檢測和處理,以確保買到豬肉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這種情況下買到癌症豬肉概率基本為零。
即便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買了患癌豬肉,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吃了患癌豬肉就會得癌症,不過有問題的豬肉,終究還是對身體由一定的損害。
植物會的癌症嗎?
這個問題在100年前人們就已經在思索了:
早在1907年,Townsend and Brown 在木苘蒿中第一次觀察和記錄了組織異常增生這種現象。真正系統的研究這種現象是Smith在1916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上(Smith EF.,1916),系統的描述了crown gall(冠癭)的形態和結構。「 冠癭」 一詞源於它經常出現在花園中被園丁稱為王冠植物的根莖結合部位的一種病,,是由弄農桿菌(Bacterium tumefaciens)侵染形成的瘤狀物。
此後的100多年,很多人將植物與癌細胞聯繫在一起,最終得到的答案是植物,不會發生癌變,主要是由一下兩個方面:
植物細胞不同於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植物細胞即使產生癌變,受制於細胞壁也不會轉移,所以即使它複製也就是局部複製,而不會擴散至植物的每個角落;植物也沒有唯一的專用器官,即使其在某條根發生癌變,也不能轉移,其他根依然可以完成吸收水分和養料的使命。
綜上所述,動物和人類都會得癌症風險,物種的不同會導致換癌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