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藍澈夫人
圖 | 網絡
《菜根譚》原文:「閒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①白話含義
在閒暇的時候,不要輕易放過寶貴的時光,最好要利用這段時間為以後的事情做一些準備,等到忙碌起來就會有受用不盡之感。
當平靜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以便為日後擔任艱巨工作做些準備,你到兼具工作一旦到來,就會應付自如。
之感;當你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沒有任何人看見的地方時,也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懷,既不產生任何邪念,也不做任何壞事,如此才能使你在眾人面前受到尊敬。
②進一步闡釋
人生是一個過程,成功也是一個過程,沒有憂患意識,就不會有學習的動力,就不能認識到自身的缺陷和弱點,就不能抓住有巨大潛力的機遇。
如果有了憂患意識,未雨綢繆,就會發揮自己的強項,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去拓寬成功之路,就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即使在毫無希望時,也能看到一線成功的亮光。
簡單說,未雨綢繆的智慧就在於一個「備」字。有了提前的準備,才可滿懷信心迎接挑戰;有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才可安穩地在風雨飄搖的世間守住自己一片江山。
有了這份未雨綢繆的智慧,才會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遇到多少突發情況,都可以坦然面對,處之泰然。
戰國時,齊王拜孟嘗君為相國。孟嘗君比以前更有錢了,養的門客多達三千人。他為了養活這些門客,就向他的封地薛城的百姓放高利貸。一年以後,由於薛城的收成不好,貸款的人都還不起利息。孟嘗君就出了個通告,要找一個熟悉會計工作的人,替他到薛城去收債。
有個叫馮諼的門客在通告上籤上名字,說自己能去。孟嘗君高興地接見了他,叫總管把合同契據給馮諼裝載在車子上,讓他到薛城去收帳。馮諼在臨行前問孟嘗君:「債收齊後,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孟嘗君答道:「看我家裡缺少的買吧!」馮諼便驅車到了薛城,那裡的勞苦百姓聽說來收利息了,一個個叫苦連天。
馮諼就假託孟嘗君的命令,把契據當眾燒掉,說是把那些錢賞賜給百姓了,老百姓感動得都高呼萬歲。馮諼回來後,孟嘗君問他:「買了些什麼回來?」馮諼答道:「你家裡所缺少的只有『義』,所以我就替你買了『義』回來。」孟嘗君問:「你這是什麼意思?」
馮諼說:「借你錢的,大多是窮人,眼下利上滾利,他們越來越窮,即使等著跟他討債十年,也討不到,再逼他們的話,他們就會逃走。燒掉無用的借據,主動放棄不可得的空帳,就會讓您的封地的人民親近您,擁護您,我認為收回民心比收回利息更有用。」孟嘗君拱拱手說:「先生的目光真是遠大呀。」
後來,齊王聽信讒言,解除了孟嘗君的職位。除馮諼外,那三千食客全部散離了。孟嘗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離薛城百裡遠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紛紛來迎接他。孟嘗君對馮諼說:「先生替我買的『義』,今天終於看到了。」
可見只有多一分準備、多一條後路,才能確保我們在未來的日子中,多一分優雅,多一分從容,多一分成功的機會。
有些人做事從不提前準備,只憑一腔熱血和成事的衝動,盲目草率而不假思索行事。當困難來襲,倉皇應對,手足無措,毫無章法,只能走向失敗。
當年劉義隆求勝心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只落得個「贏得倉皇不顧」的慘局。從此,國將不國,一蹶不振。
倘若他當初像諸葛孔明那樣行事謹慎細心不打無把握之仗,怎會落得如此下場?
我們都知道,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只有始終把目光放在遠處,車子才能行得直。這也啟示我們,目光短淺,只顧眼前,沒有遠大理想和目標,對未來缺乏規劃,只在乎眼前的得失,肯定成不了大事,沒準兒還會栽跟頭。
法國哲學家帕格森說過:「不對自己人生做準備與規劃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確實如此,我們都要對自己的未來規劃與準備,尊重規律,還要善於藉助外物,再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有價值和意義。切記,人生需望遠,未雨而綢繆,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