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一部隊遺址發現千餘遺物 有瓶子上寫"毒"字樣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7月24日,黑龍江省文化廳宣布,經過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兩年的努力,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考古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完成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鍋爐房、回水池、動物焚燒爐及部分細菌彈殼廠的調查勘探與發掘,並出土戰爭遺物1000多件。

  俗稱「四方樓」的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是本次勘探與發掘工作的重點區域。其中細菌實驗室是「七三一」部隊進行細菌研究、生產、儲藏及活體實驗的主要場所,是「七三一」部隊舊址中最核心的區域。

此次勘探與發掘工作的重點區域「四方樓」(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初步發掘結束後的航拍照片。外圍一圈區域為細菌實驗室,中央兩個長方形區域即為關押普通百姓、抗日誌士以及外國人的特設監獄。

  據了解,此次發現的千餘件戰爭遺物包括鐵器、玻璃器、銅器、陶瓷等,其中鐵器和玻璃器的數量最多。此次發掘過程中,研究人員還找到了日軍炸毀「四方樓」的爆破穴點和焚燒罪證的灰坑。據資料記載,為銷毀罪證,1945年8月日軍臨撤退前,曾匆忙就近銷毀實驗設備,並將細菌實驗室炸毀。專家認為,爆破穴點和焚燒灰坑的發現,是日本侵略者毀滅犯罪證據的直接證據,是不可多得和無可爭辯的第一手例證。

掩埋焚燒實驗設備的焚燒灰坑。

  全面揭露

  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四方樓」

  在本次發掘過程中,「四方樓」被列為發掘工作的首選地點。

  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俗稱「四方樓」,位於「七三一」部隊舊址核心區南部中央,呈長方形,東西長151.4米,南北寬101.3米,總佔地面積超過15000平方米,由細菌實驗室、特設監獄、中心走廊及四個庭院構成,是細菌實驗和罪行實施的最核心區域,更是「七三一」舊址中最為核心的要害部門。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李陳奇介紹,2014年5月至11月,由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領銜,會同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對「四方樓」進行了全面揭露。

  「如果說『七三一』遺址的本部是大腦,那麼『四方樓』就是心臟,『四方樓』的證據價值非常高,甚至超越了本部大樓,所以這裡也成為了本次發掘的首選地點。」李陳奇說,其中細菌實驗室為四周合圍封閉的長方形平頂磚混三層樓房,為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進行細菌研究、生產、儲藏及活體實驗的主要場所,特設監獄關押經「特別移送」,作為「實驗材料」的秘密場所。

  中心走廊是南北貫穿本部大樓、細菌實驗室和病毒實驗室的主要通道,長度約260餘米,寬度2.80米。庭院為對稱四個長方形院落,由南北走向的中心走廊和東西橫置的特設監獄自然分割而成,乃室外活動場所。

日軍炸毀「四方樓」的爆破穴點。

  直接證據

  日軍撤退前爆破穴點和焚燒灰坑

  爆破穴點和焚燒灰坑的發現,是本次「四方樓」考古發掘的又一亮點。1945年8月,日軍臨撤退前,曾匆忙就近銷毀實驗設備,並將細菌實驗室炸毀。在第3棟、第4棟和第6棟附近,發現4處實驗設備燃燒灰坑,內有木炭,間雜大量的玻璃試管、導管和燒瓶等。在第3棟、第5棟和第6棟等,發現若干處爆破穴點,坑內填滿殘磚碎瓦,其中出土炮彈、扭曲變形的大型金屬設備殘片和暖氣殘片。爆破穴點和焚燒灰坑的發現,是日軍侵略者毀滅犯罪證據的直接證據,是不可多得的無可爭辯的第一手例證。

  鍋爐房位於本部大樓東北,建於1936年,是「七三一」部隊供電、供暖和供熱水的設施。在鍋爐房遺址的東南50餘米處為地下回水池舊址,為地下磚混結構建築,是發電鍋爐冷卻回水設施。動物焚燒爐遺址位於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西北400餘米,以焚化動物屍體為主,偶爾用來焚化用作試驗的人的屍體,為「七三一」部隊三座焚屍爐中的一座。細菌彈殼廠遺址位於「七三一」部隊舊址西北15公裡,現存焙燒窯體2座、煙囪2座、煙囪基礎2座、五層樓房1座。今年7月至11月,將發掘2座煙囪基礎和南部焙燒窯體。

  出土發現

  近200個裝有液體瓶子保存完好

  本次發掘出土各種遺物1000餘件,其中包括鐵器、玻璃器、銅器、陶瓷、鋁和鉛製品等,以鐵器和玻璃器為大宗。

  此次新發現近200個保存完好並裝有液體的瓶子,它們將被儘快送到相關部門進行檢驗,瓶體上依稀能看到「毒」字樣。

  據了解,在發掘中,對各種遺蹟現象進行較為全面的文字、繪圖、測量、照相、錄像記錄,為今後室內資料整理、報告編寫乃至研究、保護、復原、展示等,提供詳盡的第一手資料。

  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李陳奇介紹,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5年至2021年,將陸續對核心區域內及附近的鍋爐房(含海魚池)、南門衛兵所、給水塔、動物焚屍爐、焚屍爐、地下回水池、動物繁育室、細菌彈組裝儲存室、特殊武器研製廠、瓦斯發生室、瓦斯地下儲存室、航空指揮所、結核菌實驗室舊址進行發掘。

  通過連續、大規模發掘,進一步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反人類罪行,為保護與展示及研究提供詳實的科學依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供更為真實的遺蹟與遺物證據。

此次新發現的另外一些戰爭遺物。

  連結

  「七三一」本部大樓舊址

  8月15日開放

  近日,記者從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獲悉,「七三一」部隊本部大樓舊址保護修繕工程預計7月31日完成,8月1日開始內部復原陳列工程,包括復原「七三一」部隊長石井四郎辦公室、攝影班、尉官室等場景,8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2014年,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組織編制了《七三一本部大樓舊址保護性展示工程技術方案》,經國家文物局立項審核同意後,今年5月21日,本部大樓舊址整體修繕和內部復原陳列展示工程開始全面啟動。

  據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遺址保護部主任高玉寶介紹,本次復原依據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對考古發現、原隊員證言、歷史照片及檔案文獻記載的相關內容予以全新整合,由中、日「七三一」問題研究學者聯合把關認定。

  復原展示採取三種形式結合,每種形式各佔三分之一。第一種是封閉式,門上掛牌,介紹功能;第二種是半開放式,採用窗門安裝門鏡或透視鏡,供觀眾從外部內視參觀;第三種是開放式,觀眾可進入房間內直觀互動。

  「七三一」部隊本部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原「七三一」部隊本部一棟、中心走廊和本部二棟共同組成,為「七三一」部隊的核心建築之一。「七三一」部隊總務部和診療部當年均設在「七三一」本部一棟,兵器庫和器材供應部在本部二棟。

此次新發現的另外一些戰爭遺物。圖片均為新華社發

  資料

  侵華日軍

  第七三一部隊遺址

  位置:哈爾濱市平房區

  面積:168.0公頃

  級別:二戰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三一」遺址一般指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始建於1933年,曾以石井部隊、東鄉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的名義從事人體實驗、動物實驗、生化武器研究生產等戰爭犯罪活動。1936年開始在哈爾濱平房建立細菌武器研究生產基地,將6.1平方公裡的土地作為特別軍事區域。1945年8月,「七三一」部隊敗逃之際炸毀了大部分建築,形成現在舊址的整體格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簡稱七三一舊址)屬近現代重要史跡,遺存年代為1936—1945年。侵華日軍第七三一舊址現有重點保護遺存27處,現有面積24.8萬平方米,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實驗及製造基地,是日本軍國主義違背國際公約,用活人進行凍傷、細菌感染、毒氣實驗的大本營,是發動細菌戰爭的策源地,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掠奪資源、踐踏主權的重要罪證。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1997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5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本報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七三一部隊又一罪證?拆房子拆出印有「關東軍」字樣的小瓶子,裡面還有不明液體!事發哈爾濱市雙城區,不明液體是什麼?有沒有害?
    哈爾濱市雙城區 居民 張濤盒裡有個瓶,瓶上寫著關東軍,還有幾個日文。紙盒應該是保護這個瓶子用的,裡面的瓶子不大,跟成年人的大拇指差不多,是一個茶色的玻璃器皿,外面貼著白色標籤,上印有繁體的關東軍三個字、昭和年月日等字樣,還有一行日文。
  • 哈爾濱一房子拆出印有「關東軍」小瓶子 裝不明液體
    盒裡有個瓶,瓶上寫著關東軍,還有幾個日文。紙盒應該是保護這個瓶子用的,裡面的瓶子不大,跟成年人的大拇指差不多,是一個茶色的玻璃器皿,外面貼著白色標籤,上印有繁體的關東軍三個字、昭和年月日等字樣,還有一行日文。瓶子裡面裝的液體,不明液體,因為不明白裡面的日文。
  • 哈爾濱侵華日軍731部隊潰退前炸毀的建築遺址
    2018-03-09 11:08:40 來源: 我家的星座 舉報   在731部隊
  • 男子在家中發現小藥瓶,專家鑑定後表示這是731部隊留下的
    ,小瓶子上面用繁體字寫著關東軍等字樣還有一些日文。發現這個小瓶子後張先生就馬上報了警,2018年的12月26日在哈爾濱市公安局雙城分局治安大隊民警的陪同下來到了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遺址保護部的高玉寶主任告訴張先生
  • |銘記歷史 捍衛和平 四集《揭秘·七三一》紀錄片來了
    七三一陳列館金成民館長擔任該片歷史顧問,該館工作人員配合攝製團隊歷經兩年時間,深入日本、美國等地進行研究和拍攝,並成功在日本尋找到一名同意接受採訪和拍攝的七三一部隊海拉爾五四三支隊原隊員。該片首度披露大量珍貴的七三一部隊原隊員口述影像,用一系列鐵證還原歷史事實的同時,也為當下「七三一問題」的研究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
  • 日731部隊實驗:人凍僵後澆開水 骨肉馬上分離
    近日,新華社記者實地探訪了位於哈爾濱市的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罪證遺址,看到了日軍曾在這座魔窟裡犯下的滔天罪惡。  視被實驗者為「木頭」 官員隊員則供奉在慰靈室  離哈爾濱主城區西南方向20多公裡處的平房區,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罪證遺址就坐落在這裡。
  • 揭秘日731部隊的殘忍實驗:人凍僵後澆開水,骨肉馬上分離
    近日,新華社記者實地探訪了位於哈爾濱市的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罪證遺址,看到了日軍曾在這座魔窟裡犯下的滔天罪惡。 視被實驗者為「木頭」 官員隊員則供奉在慰靈室 離哈爾濱主城區西南方向20多公裡處的平房區,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罪證遺址就坐落在這裡。
  • 西安灞河發現漢代埽體遺址
    這片黑土地南側的一斷面之上,顯露出由柴草構成的同心螺旋形線,螺旋線間所夾的儘是堅硬的黑泥,泥中摻雜有少量瓦礫與沙礫。黑泥非常堅實,與柴草結合緊密,明顯看出是系經過密實加工而成的。從這些結構可看出,系是由柴草層與泥土層平鋪後卷滾形成,與歷史文獻中記載的中國古代的水上工程建築物即「埽體」的結構完全一致。   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秦建明研究員對古代的埽體工程技術,有獨到的研究。
  • 首部研究「731」部隊的英文書籍在英國出版
    Read in English 記者從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七三一問題國際研究中心了解到,英文書籍《731部隊:魔鬼實驗室·東方奧斯維辛——日本侵華細菌戰1933-45》已由英國Fonthill Media正式出版發行,這是在英國出版的首部「731」部隊專題研究成果。
  • 揭731部隊:逃跑前炸細菌實驗室 實驗器皿出土
    據新華社4月9日電記者從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了解到,「七三一」遺址核心區域的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即「四方樓」)考古清理工作初步完成,清理總面積15337平方米,出土建築構件及金屬、玻璃器皿1500餘件。
  • 探秘肥西三官廟遺址:400多件遺物出土 其中18件青銅器
    2018年7月,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肥西縣文物管理所配合,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省考古所三官廟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秦讓平介紹,整個遺址呈臺墩型,現存總面積約4000餘平方米。經過一年多艱苦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遺址中發現各類遺物共400多件,包括陶器、銅器、石器、玉器等。其中石器最多,陶器數量次之。
  • 鄧州市八裡崗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獲批!總投資近1億元
    鄧州市八裡崗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獲批!總投資近1億元今天,我們從河南省有關政府部門網站看到這樣一個消息,據鄧州市八裡崗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已於2020年8月14日由鄧州發改委批覆,計劃開工年限:2020年12月1日,計劃完工年限2023年12月31日,估算投資額為9500萬元。
  • 重大考古發現!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城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
    濟南考古又有重大發現。7月24日新時報記者獲悉,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濟南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古城遺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古城,一下子將濟南城區古城的歷史提前了大約1700年。同時發現的唐代遺址、遺物亦證明唐代此地繁華,證實了「王舍人鎮」名字的來歷。
  • 「毒液」瓶、注射器:考古為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行再添實證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細菌實驗室和特設監獄遺址上,「四方樓」航拍全景。在這些含有溶液的玻璃瓶身上,還隱約可見「赤痢預防接種液」「XX毒」等字樣的紙質說明。「這些瓶子裡究竟含有何種毒液,尚待化驗核實,但隨著它們屬性被解讀出來,無疑將傳遞出重大信息。」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此次發掘的領隊李陳奇說。
  • 重大發現!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乃仁陶力蓋遺址發現於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經勘探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房址270餘座,鮮卑早期墓葬14座。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
  •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遺址
    為配合錫林郭勒盟風電基建項目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錫林郭勒盟文物保護管理站、鑲黃旗文體旅遊廣電局從6月中旬到9月中旬對鑲黃旗文貢烏拉蘇木乃仁陶力蓋嘎查一處遺址一處墓葬群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目前此項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
  •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陸航/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12-25 19:35
  • 宜春發現一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前不久高安市在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中發現一處曠野遺址這也是江西首個 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戳視頻揭開歷史面紗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小石頭雖然這些小石子通過為期一個多月的發掘考古人員在大盧村的火焰山 從北到南開挖了A、B、C三個挖掘區來了解地層堆積情況和遺物密集程度
  • 哈爾濱部分學者建議將731細菌戰遺址申遺
    本報記者 楊曉寧  核心提示:在哈爾濱市平房區,存留著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規模最大的細菌戰遺址群——「731遺址」。作為二戰三大戰爭遺蹟之一,「731遺址」歷經二十餘年的保護開發,已成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受到世界矚目。
  • 二里頭遺址與三官廟遺址,哪裡更具夏商周斷代的準確性?
    (作者:趙輝)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1959年夏,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並被徐旭生先生確定為早商文化遺存。從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