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育新學校是一所由北京市教委、首都師範大學和海澱區教委直接領導的12年制公辦學校。學校整體教研氛圍濃厚,教育教學理念超前,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該校的英語教學一度陷入「平原區」:教師、學生、家長在英語方面的投入加大,收效卻不明顯。經過反思,學校領導和老師發現,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在於學校的英語教學理念出現了誤區,英語教學長期停留在語言的工具性層面,強調教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卻忽略了語言的本質及其人文性特徵。
在這一教學理念的影響下,該校教師不斷擴充教材內容,補充課後練習。但無論教學設計如何精彩,這種以交際為主的教學內容都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走進他們的內心,無法滿足他們的心理與精神需求。最後學生和家長普遍抱怨作業多,甚至侵佔了其它學科的學習時間。由於教學效率低,學校的英語成績一路下滑,中考英語成績甚至滑到了海澱區第15名。
對此,該校領導高度重視,一致認為轉變教學觀念,調整教學內容是學校英語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此時,張金成校長和呂金剛副校長接觸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兩位校長敏銳地感覺到這正是該校英語教學的出路所在,於是馬上組織全體英語教師開會,向大家傳遞了課題組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語言教育是精神層面的教育,而非僅僅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語言教師是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者和思想智慧的啟迪者。
出於對這一先進教育理念的認同,全校上下迅速投入到以課題實驗為指導的英語課程改革當中。實驗初期,該校只有初一、初二兩個年級參加。到2010年,初中部所有班級全部參加實驗,課時量也由最初的每周一課時,到現在的初一4課時,初二2-3課時,初三第一學期仍堅持閱讀實驗教材。由於實驗教材受到廣大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學校高中部分學生也參加到實驗當中,小學部也逐步進入實驗。另外學校還專門聘請了一名外教,配合實驗教材《典範英語》進行英語教學,並且把早讀等一些零散的時間也利用起來大聲朗讀英語。
筆者了解到,該校對實驗教材的授課除了帶著學生大聲朗讀外,還有故事表演、人物分析、摘抄展示、講故事大比拼、聲音模仿大比拼等等。另外,教師還引導學生走上講臺、合作學習,即由學生自願組合,進行教學設計,然後上臺當「小老師」,給大家講授書中內容。這樣一來,上課的同學為了讓自己得到認可,必須熟讀並深入感悟書中內容,聽課的同學為了參與其中,也會積極主動地提前閱讀,課堂上夥伴間自然的交流使學習變得輕鬆且愉悅,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課外,教師會根據閱讀情況舉行年級大型英語Talent Show或講、演故事比賽。學生們對此非常感興趣。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驗,教師發現學生上英語課的積極性普遍提高了。實驗前,該校的問卷調查表明只有約46%的學生很喜歡或喜歡英語,而不喜歡英語的學生佔到19%。在開展實驗一年後,再次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該校很喜歡或喜歡英語的學生達到了82%,不喜歡英語的學生則降到了2%。有學生在問卷中這樣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典範英語》的學習,我更擅長學英語,也更敢說英語了。它使我愛上了學英語,真正理解了學英語的含義。」在給家長的調查問卷中,也能明顯看到該校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進步,近八成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學習實驗教材之後語音語調發生了改變,其中13%的家長認為改變很大,這種改變讓孩子的發音更有「英國味」了。
根據美國南加州大學克拉申(Krashen)教授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輸入假說模式」,如果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輸入具備以下四個特點: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關、非語法程序安排、足夠的輸入量,那麼學習者就能自然獲得必要的語法知識,自然習得語言。由於實驗教材集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並且語言純正地道,因此非常適合作為語言輸入材料。正是在這樣的大量閱讀之後,學生獲得了足夠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才能最終實現有效的輸出。這種輸出不僅表現在口語表達上,同時也表現在寫作能力上。實驗教材中生動有趣的故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詞彙和句式,也為他們提供了寫作的源泉,使得他們從最初的提筆就頭疼,到後來能夠自己創作英語劇本和英語故事。
學校教師表示,參加實驗前該校學生很少參加各種能力大賽,即便派出選手參賽,成績也很一般。但2007年參加課題實驗之後,無論是海澱區「海星杯」口語比賽,還是北京市電影配音比賽,抑或是中央電視臺「希望之星」英語風採大賽,甚至是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大賽,想參賽的學生數量都大幅上升,最後不得不預先進行班內、校內的「PK」。而最終學校選送的選手在各類比賽中都表現出色,成績斐然。該校6名學生參加海澱區「海星杯」口語比賽,有3名學生獲得一等獎。在決賽時,該校初中學生展示的The Secret Garden、Harry Potter等英文小說的讀後感更是讓評委們驚嘆不已。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大賽、中央電視臺「希望之星」英語風採大賽、北京市電影配音比賽等大型比賽中,該校學生也都有出色表現。
2012年中考,該校的英語成績排名從之前的第15名上升到前10名。同時,該校學生參加美國高中入學測試,半數以上的學生合格。在滿分67分的情況下,該校平均分為45分,有的學生考了65分,測試的組織方感到非常驚訝。在申請美國高中的學生中,該校有多名學生憑藉出色的英語表現,順利通過了筆試和面試。成功拿到美國藍山中學(The blue ridge school)錄取通知書的羅儒哲同學的父親說:「申請美國高中要求考SLEP,羅儒哲第一次考就得了55分。這主要得益於育新學校的一個重要教學舉措,那就是一入學就讓孩子閱讀《典範英語》。這種原版教材的閱讀究竟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通過SLEP考試就看出來了。由於這套教材是原汁原味的英語母語學習材料,與美國的SLEP考試十分切合,因此當別的孩子需要『餓補』英語的時候,羅儒哲卻能利用平時的積累輕鬆過關。」
張磊是育新學校09級初中生,該生理科很棒,但對英語卻毫無興趣,剛入學時聽不懂外教授課,英語成績很不理想。孩子的家長對此十分著急:「我們一直很擔心孩子的偏科現象,也給孩子報過英語課外輔導班,但效果一直不明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自從讀了《典範英語》之後,張磊的英語學習興趣大增,課堂表現越來越活躍,聽、說、讀寫能力也顯著提高。在全國英語能力大賽中,張磊一舉獲得了全國二等獎;2012年中考,他更是取得了116分的全年級英語最高分。張磊的家長表示:「孩子就像開關被打開了一樣,突然就悟出了英語學習的竅門。我們看了他的學習材料,發現在設計上十分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閱讀興趣,加上教師的積極引導,讓他們進入到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不知不覺提高了英語能力。應該說,是《典範英語》讓孩子喜歡上了英語,使他對英語樂於聽、喜歡看、經常說。」
如今,隨著該校課題實驗的不斷深入,從中受益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張金成校長說:「幾年來的課題實驗證明,英語語感閱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還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提升了他們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開拓了他們的國際視野,學校最終突破了英語教學的瓶頸,步入了良性發展、迅速提高的階段。」張金成校長表示,今後學校將進一步加大課題實驗的力度,進一步提高英語語感教學的水平和質量,真正形成英語學科的教學特色,使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真正成為具有民族精神和世界眼光的現代化人才。
(吳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