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完出分過後,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昨天后臺有同學說:決定復讀了。
有的人復讀一年逆襲上清北,也有人復讀依舊渾渾噩噩,推脫逃避,不願面對。
你適合復讀嗎?
先來回答這些問題:
1. 你高考出現重大失誤了嗎?(高考成績低於模擬成績50分及以上)
2. 你的高考成績是三本臨近二本線或二本臨近一本線嗎?
3. 你的心理素質強大嗎?
4. 你看著周圍學霸的成績突然眼紅,突然發覺自己的成績根本配不上自己180的智商,深知自己還有很大的潛力沒有發揮出來嗎?
如果這4個問題中有一道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復讀的確是一種選擇。
1.你家裡的經濟條件要求你立刻工作嗎?
2.你發覺自己智商不夠,的確不是學習的料嗎?
3.你是那種學習比較佛系,不願意下苦功夫的學生嗎?
4.你現在一提起高考,心裡就會縈繞一股清晰的毛骨悚然感嗎?
5.你打心底秉持「讀書無用論」,不懂家人為什麼一定要逼你讀書?
6.你所在的省份明年是否實行新高考政策?
如果這6個問題有任何一道你的答案是肯定,那麼也許你真的不適合復讀。
第5道題,對很多高三生來說,你現在所堅持的這一理論的確還是自己想法青澀的表現,如果你沒有打心底改變這種想法,那勸你也不要浪費時間再讀一年了。
看到網上有人說:復讀,不是失敗者的選擇。復讀,是讓你重新書寫答案的機會。
這句話很簡單,但你必須明白它的意思,這是一個選擇。不想被現在的分數釘死,可以走復讀的路,復讀之後也並不等於成功,看多了雞湯或者聽多了訴苦,都不能成為你做出選擇的最終原因。
過二本線的佔到一半
只有程度較差的學生會去復讀?不,什麼人都可能去復讀。一位老師表示自己復讀班裡的高四生中,有一半的學生過了二本線。選擇復讀少部分是因為發揮失常,大部分還是不甘心,成績好的沒考上清北不甘心;成績中等的覺得差一點就進好學校不甘心,成績差的覺得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一定能逆襲。
說到底,最讓人後悔的,還是「我本可以」。
大學不是終點,去了哪所大學,對應未來會做什麼工作、過什麼生活才是這些復讀生的終極決策標準。
再轉一次轉盤,一定能贏嗎
像山西、河南、河北、甘肅這樣的高考大省,復讀能贏的概率並不大。很多復讀生鼓勵師弟師妹說真的不後悔,因為他們的結果是好的,結果不盡如人意的又豈在少數。就像轉盤,轉了一次沒轉到自己想要的,更大力地再轉一次就一定能贏嗎?
這麼說並不是要給想復讀的人潑冷水,如果你堅定地想選一個專業、一所學校,不考上誓不罷休,當然可以復讀。
師姐建議你選擇復讀的原因,更多是因為對某一樣東西的堅定,或是重大的發揮失誤,而非那個模稜兩可的「不甘心」。
「有期徒刑」一年
這個「有期徒刑」的概念,來自毛坦廠。在眾所周知的「高考工廠」之一毛坦廠中,高三復讀班的數量基本和應屆生的班數持平,那裡沒有娛樂,每一個學生的時間都被作息表拆解的嚴絲合縫,宿舍裡無法手機充電,除了學習,也找不到什麼可做的了。
復讀班的費用多在萬元以上,毛坦廠附近的普通民辦學校,收費高達4.8萬。
這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講已經是筆不小的費用,而選擇以高考作為孩子命運出口而復讀的家庭,大多數也是普通家庭。經濟上的壓力只是一方面,在高四巨大壓力下朝夕相處的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緊繃。
最大的壓力和傷害來自自己,網友說,復讀與其說是身體上的折磨,心理上的折磨更多吧。每次月考過後,名次表就會貼在大門上,進步多少,倒退多少,明明白白圈出來。可是復讀生的心臟好像比應屆生更脆弱,一次倒退,也是一次暴擊,你會一次次地反問自己:復讀真的是好選擇嗎?我是不是浪費掉了這1年的時光。
如果你選擇復讀,你就要準備好承受旁人的眼光,準備好慢慢脫離原有的同學圈子,因為當他們都在討論大學話題的時候,你必然覺得難過和疏離;
如果你選擇復讀,你要準備好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比如第二年高考的題,它可能更有難度,或者競爭者更多;
如果你選擇復讀,你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你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和絕望,告訴自己決定高考成敗的不是有沒有復讀,而終究是有沒有努力。
有同學說,復讀時候每天下了晚修,都要一個人在操場流淚,平復一下情緒再回家,小小年紀就承受這些,可能就認證了那句:在那段黑暗無光的歲月裡,恰是你野蠻生長的時期。
高四,讓自己重新定義自己的可能性,同時也接受自己的不可能性,這可能就是復讀最大的體驗。
最重要的是,這個問題是高考出成績後才應該想的問題。現在的你千萬不要把希望寄託於復讀上,別覺得這次考不好我再來一年,有這個念頭,其實就是一種洩氣了。
不管是高三還是高四,都得有背水一戰的勇氣,一鼓作氣,血拼到底。
你要習慣只有你自己
不要妄想有太多的人關注你的高三。
在你因為成績不好情緒低落的時候,不要因為朋友沒有給你一句鼓勵而埋怨;老師會越來越嚴格,當你被老師批評後,不要奢求身邊的同學來努力安慰你;學習壓力會越來越大,當你痛苦於做題、背書、考試時,不要等著老師或者同學幫你解決問題。
能解決的,只有你自己。
因為所有人都開始拼,都開始埋頭苦幹,都開始刷夜學習,能幫你從其中脫穎而出的,只有你自己。
牢牢記住你的夢想,如果現在還沒有,那就給自己定一個。哪怕現在實現它的可能微乎其微,你也要將它緊緊握在手中,當做你前行動力的來源。
不要拿「學不進去」當藉口
很多同學苦惱自己想學,但就是學不進去。
我想說,如果你沒有試過要求自己每天早上比別人早一點起床,早一點到教室,背誦語文英語;如果你沒有試過放棄周末玩玩玩的時間,來做一套理科試卷;如果你沒有試過狠下心告別手機、告別遊戲、告別抖音、告別網絡;如果你沒有試過在算了5遍某道幾何題卻仍然算不出的情況下,忍著不看答案,逼著自己拿出一張新的草稿紙上繼續寫第6遍的演算步驟...
如果這些你都沒有試過,那你就沒有資格說「學不進去」!因為你連想要學進去的欲望都沒有。
高考,還沒到你拼天賦的時候
不要老拿「沒有天賦」當藉口。
幾乎所有參加過高考,進入大學學習的同學,都會感嘆,高中好簡單啊,簡單到你只需要把課本認認真真學好,作業仔仔細細做完,就可以得到一個不錯的分數。
所以,天賦不是問題,你的努力和毅力才是關鍵。
如果你語文作文總是及格都不到,卻沒有主動去搜集作文素材,去背滿分範文,去學習寫作技法,去多寫幾篇練習練習;
如果你數學次次考得不理想,卻沒有試過把教輔書上的基礎部分認認真真記背幾遍,把哪怕一丁點問題也要搞懂,然後不停地刷題、刷題、刷題;
如果你英語單選題總是錯上兩三道,卻沒有試過看著錯題老老實實翻書找到答案,並把錯因寫在筆記本上用紅筆標註出最容易出錯的地方,然後經常翻看...
如果這些你都沒有試過,那請你不要用「沒有天賦」當作逃避的理由。
因為,區區高考,還沒到你拼天賦的時候。
浮躁,只是弱者逃避現實的藉口
嘴上說浮躁,或許心裡只是想逃離作業、逃離教室、逃離那令人窒息的高三生活吧。這說的是你嗎?
某個時刻,你只是翻開試題研究,看到因為沒有按時完成作業而留下的那片刺眼的空白,卻沒有勇氣熬上一個通宵把空著的部分補上。所以你厭煩地合上它,跟自己說「我很浮躁」。
看著桌子上堆積的真題分類卷,一疊一疊的卷子像在無聲地嘲諷,本來計劃給自己業餘時間刷題,卻總是連翻開第一頁的鬥志都沒有。所以你放下它,跟自己說「我很浮躁」。
或者,你只是翻開課本,看到因為上課打瞌睡而留下的乾乾淨淨的書頁,卻沒有膽量找到老師讓他留你在辦公室補上你缺漏的筆記。所以你痛苦地合上教材,跟自己說「我很浮躁」。
浮躁不背這個鍋,你的懶惰、懈怠才是罪魁禍首。
迷茫,是你對自己還不夠狠
總是覺得迷茫不知所措,其實只是因為沒有狠下心去做而已。
一模考試後,你拿著考試的排名,按照老師教的算法計算著自己的名次,再對照目標大學歷年的分數線,你驚訝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然後呢?你想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卻總看不到效果。你開始迷茫不知所措,不知未來幾何。你卻從來沒想過,現在立刻馬上,就去動手把一模試卷全部分析整理一遍,把錯的題全部搞懂弄清,並找來相同題型練一遍,再練一遍。
奔跑起來,縮小那個差距,你才配得上你的夢想。
你所做的努力,從來都不夠
不要拿「以後有的是時間」來安慰自己,因為你「放鬆休息」的這個周末,很有可能就會累積成你和對手之間永遠也追不回來的差距。
不要拿「我今天已經很努力地做完了作業」來滿足自己,因為你踩著晚自習的下課鈴聲回家的時候,還有人正好在十點半前刷完一張你見都沒見過的數學卷子,正拿著紅筆在一道一道地訂正…
「看了一遍參考書的人,絕對贏不了看了五遍的人」。
記住,總有你所達不到的極致,總有你爭取不來的完美,你所做的努力,從來不夠。
高考還早,別人已經奔跑
很多同學看到這裡,可能還會想:「沒事,高考還早」。
剛升高三的時候,有人問:「高一高二沒學好,高三還能逆襲嗎?」
寒假結束的時候,有人問:「高三上學期沒學好,下學期還來得及嗎?」
高考前一個月的時候,有人問:「最後一個月,怎麼學才能逆襲?」
在你一次次這樣問的時候,別人已經開始奔跑了;而當你想奔跑的時候,別人已經起飛了。
努力,從來都不嫌早。
因為高考成績真的太重要,重要到只是一分,你就可以去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多做對一道題,你的大學就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最後,想告訴你,是否你願意,為高考,再全力以赴的拼搏一年,沒有休息,沒有娛樂,眼中只有兩個字,分數!復讀與否,重要的不是這個結論本身,而是你是否真正明白四個字,全!力!以!赴!這四個字能真正讓你在以後的人生路上越走越遠,從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