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薦的中國傳統文學核心書目,國學第一基礎讀物《聲律啟蒙》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這類讀物,在啟蒙讀物中獨具一格,經久不衰。明清以來,如《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都是採用這種方式編寫,並得以廣泛流傳。
詩詞和對聯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兩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這種文學修養的訓練,對聲調、音律、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因此,一些聲律方面的著作也應運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則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本期推薦圖書
《聲律啟蒙》
作者
(清)車萬育
播者
範範
《聲律啟蒙》是教育部推薦的中國傳統文學核心書目,國學第一基礎讀物。是我國傳統的啟蒙讀物,用來訓練兒童作詩對句、掌握聲韻格律,被教育部列為中國傳統 文學核心書目。熟讀之後,即能領會平仄對仗,學做對聯和詩詞,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理想效果。因其「音韻鏗鏘,辭藻華麗,妙不可 言」,一直以來,經久不衰。它按照韻腳編寫,音韻鏗鏘,朗朗上口,節奏響亮,對仗工整,聲調和諧,用語簡一易懂,能鍛鍊出強烈的語感,讀起來如唱歌般朗朗上口。《聲律啟蒙》不僅能讀,能誦,還能唱,音樂人、民謠歌手趙照將之譜為歌曲,傳唱大江南北。
你有沒有過這些經歷?
去商場買衣服,明明沒打算買鞋,但是當聽到售貨員拼命暗示,這雙鞋簡直是為你量身打造的,而且你太幸運了,我們今天打折,只剩下最後一雙了,於是你又鬼使神差地掏出了自己的信用卡;
來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時,為了融入新團隊,主動幫助別人做一些小事。久而久之,大家卻習以為常,如果你拒絕了,別人就會不快,覺得這個新人不聽話了;
做了充足的思想準備去跟老闆提升職加薪,離開老闆辦公室的時候卻是「好的老闆,這個項目我一定加班做完!」
……
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社會套路,為什麼總是受人擺布、上當受騙?讓我們先從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看起。
195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編輯了一段故事,描述一個叫詹姆斯的學生的日常生活。
他客觀地表述了詹姆斯去做一件事情,諸如逛街、買東西之類的。在這部分,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之後,洛欽斯又寫了兩段描寫詹姆斯性格的內容。不過一段偏向突出詹姆斯是一個外向的人,另一段則在說詹姆斯性格稍顯內向。
然後,洛欽斯對這幾段文字進行了編排。一共排出了四個版本。
第一篇將描寫詹姆斯性格外向的文字放在文章開篇,然後是寫他生活片段的文字,結尾是描寫詹姆斯內向的文字;
第二篇恰好相反,描寫詹姆斯內向的文字放在開頭,然後是寫他生活片段的文字,結尾是描寫他外向的文字;
第三篇只有描述詹姆斯外向的文字和他的生活片段;
第四篇則只有描述詹姆斯內向的文字和他的生活片段。
準備好材料之後,詹姆斯隨機挑選了一群學生,隨機分成四組。
之後洛欽斯分別給他們看第一到第四篇文章。學生看過之後,洛欽斯要求他們對詹姆斯的性格做出評價。
結果,第一組被試學生中,有78%的人認為詹姆斯是個外向的人,第二組被試者中認為詹姆斯外向的僅僅為18%,第三組認為詹姆斯外向的人高達95%,第四組認為詹姆斯性格外向的僅有3%。
這個實驗證實了我們確實有先入為主、以貌取人的傾向。雖然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準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
當人類意識到自己有這個特性之後,就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它去操控別人了。
最典型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的各種銷售人員。一個成功的直銷企業,很少讓自己的員工初次見面就跟客戶介紹產品,他們會先跟你聊天,談人生、談理想,尋找共同話題,讓你逐漸放下戒備。
當你們慢慢成為朋友,他才會正式以朋友的身份向你推薦他們的產品。
因為他們十分確信,人們對主動來賣東西的人都有戒備,會出於首因效應而疏遠這種人。所以他們會先獲取到你的認同,當認同建立之後,再去展開自己的營銷。
另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約翰·華生和他的助手羅莎莉·雷納從一所醫院挑選了9個月大的阿爾伯特。
在實驗開始之前,小阿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礎情感測試:讓他首次短暫地接觸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頭髮和無頭髮的面具、棉絮、焚燒的報紙等。此時,小阿爾伯特對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懼。
大約兩個月後,當小阿爾伯特剛超過11個月大,華生和他的同事開始進行實驗。他們把阿爾伯特放在房間中間桌上的床墊上,實驗室白鼠放在靠近阿爾伯特處,允許阿爾伯特玩弄它。
而當阿爾伯特觸摸白鼠時,華生和雷納就在他身後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製造出響亮的聲音。小阿爾伯特聽到巨大聲響後大哭起來,並表現出恐懼。
經過幾次這樣將兩個刺激配對,白鼠再次出現在小阿爾伯特面前,他就感到非常痛苦,他哭著轉身背向白鼠,試圖離開。
在實驗的17天後,當華生將一隻兔子帶到房間,阿爾伯特也變得不安。甚至華生戴上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出現在他面前,他都顯示出相同的恐懼反應。
雖然這個反人倫的實驗備受爭議,但它確實充分證明了:越讓人恐懼的事情,越容易形成條件反射。
不幸的是,精明的操縱者,常會利用這份恐懼。他們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們利用絕大多數人對失去和錯過的恐懼,製造了一種極為有效的銷售方式——飢餓營銷。
所謂飢餓營銷,通俗地說就是故意減少供應以造成供不應求的假象,從而提高產品的售價,賺取更多的利潤。
生活中,很多廠商都會用類似的手段。
比如一些手機廠商,發布新品之後,會固定在每周的某一天限量銷售,並且不是誰都可以買到,要註冊他們的會員,甚至需要有邀請碼才有資格購買。
總之,會給自己的用戶設置各種各樣的障礙,讓你沒辦法輕易就能買到。
當一種東西稀缺的時候,它的價值也就更高了,而這種營銷方式也確實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求而不得的失落和遺憾。
這時候,人們會迫切地想要擺脫這種心情,在這種迫切驅使下極力去搶購。就這樣,火爆的購買局面就形成了。
這就是飢餓營銷的秘密。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肯定已經明白了,如果某種產品,通過宣傳造勢引起了你的關注,但你去買的時候卻發現很難買到,同時,還有一群人對它表示出瘋狂和迷戀,這時候,就要提高警惕,可能是商家在做飢餓營銷。
事實上,我們的每種不同尋常的行為都有源頭,這就是人的心理奇妙的地方。現在,是時候向有形和無形的操控說不了,洞悉人性,讓你成為人際交往中名副其實的贏家。
本期推薦圖書
《洞悉人性:掌握人際交往中的主導權》
作者
臧否
播音
水仙的優雅
分類
健康心理
每個人都可能被他人的言語以及隱藏在言語之中的某種行為擺布著,每個人也可能就是隱藏著的交際操縱者。操縱者們戴著各式面具,潛伏在你身邊,以種種手段,將你玩弄於鼓掌之間。本書就是讓你識破情感勒索、心理綁架、隱形操縱等等困境,從而有效地提高警惕,並能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巧妙應對人生困境。
你肯定聽說過世界上有一隻家喻戶曉的小熊,他有點淘氣,卻很善良;他有點貪吃,卻很熱心;他笨頭笨腦,特別喜歡吃蜂蜜,他覺得自己「沒腦子」,可夥伴們還是很喜歡他,他就是全世界小朋友的貼心夥伴——小熊維尼。
小熊維尼問世於1926年英國作家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Alan Alexander Milne) 的作品《Winnie-the-Pooh》一書。在書中,小熊維尼是一隻會說話的泰迪熊,是米爾恩根據兒子克里斯多福·羅賓身邊的布偶和小動物為他所創作的形象 。
△作家米爾恩與兒子克里斯多福·羅賓,還有小熊玩偶的合影
1914年,倫敦動物園迎來了一位新朋友,一頭美洲小黑熊,飼養員和參觀者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維尼」(Winnie),維尼給觀眾帶來很多歡樂,消息傳遍了全倫敦,遊客們紛紛去看它。
1924年左右,作家米爾恩帶著兒子克里斯多福去倫敦動物園玩,因為克里斯多福雖然有一隻玩具熊,也有許多別的玩具 ,但仍十分渴望能夠看到真正的熊。所以,在別的孩子看到大黑熊被嚇得跑掉的時候,克里斯多福卻和它十分投緣,甚至還敢進入籠子裡給它餵食吃。米爾恩在書中這樣描寫克里斯多福每次去動物園的情形:「我們穿過曲折黑暗的走廊,走上陡立的臺階,來到藏在裡面的小籠子面前,籠門敞開著,一隻毛茸茸的棕色身影在一旁晃動,『噢,小熊!』克里斯多福·羅賓歡呼雀躍,然後一頭撲進它的懷抱中。」
米爾恩看著在動物園十分快樂的克里斯多福,激發了他的靈感,隨後,米爾恩便開始構思這部小說了。小說的主角除了他的兒子克里斯多福·羅賓和這頭黑熊,還有兔子、小豬、老驢等。而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這個穿著大紅背心的憨厚可愛的小熊形象是由迪士尼重新創作而成的。
《Winnie-the-Pooh》一書問世幾年之後,美國著名動畫製作人沃爾特·迪士尼找到米爾恩,希望把小熊維尼拍成動畫片。1966年,迪士尼出版了第一部關於小熊維尼的作品《Winnie the Pooh and the Honey Tree(小熊維尼和蜂蜜樹)》,小熊維尼的形象被搬上銀幕,深受觀眾喜愛。兩年後迪士尼又推出了小熊維尼系列的第二部作品《Winnie the Pooh and the Blustery Day(小熊維尼與大風吹)》,首次出現了小豬和跳跳虎的形象,該作品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小熊維尼》的作者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Alan Alexander Milne),是英國著名的童話作家、小說家、兒童詩人和劇作家。米爾恩的作品很多且體裁多樣,然而最著名的作品還是《小熊維尼》系列童話故事。
米爾恩出生於倫敦,從小就表現出很高的數學天分,後來進入劍橋大學繼續研究數學。在劍橋學習期間,米爾恩開始寫一些輕鬆的詩歌和幽默短文。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米爾恩服役於英國皇家沃裡克郡軍團,並擔任信號指揮官。1920年,米爾恩唯一的兒子克里斯多福·羅賓·米爾恩出生。在他第一次過生日的時候,米爾恩的妻子買來一隻玩具熊給他做禮物。克里斯多福很喜歡這隻玩具熊,給它取名愛德華熊(Edward Bear),於是,在原來的朋友——玩具老虎、袋鼠、天鵝等之外,克里斯多福又多了一個朋友。米爾恩在書中寫道,「當愛德華熊說,他想要有一個專屬的、很特別的名字時,克里斯多福·羅賓就不假思索地給他取了『維尼阿噗(Winnie-the-Pooh)』這個聽上去很不錯的名字。」
Pooh是克里斯多福的天鵝曾經的名字,也是一個擬聲詞,吹東西時發出的聲音就是「pooh」。在《小熊維尼》的開篇故事中小熊維尼為了騙過蜜蜂獲得蜂蜜,拿著氣球在空中偽裝成一朵烏雲,還囑咐克里斯多福·羅賓讓他在樹下撐著雨傘說「哎呀,看上去要下雨啦!」,以此讓蜜蜂相信真的要下雨了。最後,因為拿氣球導致小熊維尼的胳膊都僵硬了,之後的一個多星期,每當有蒼蠅停在他的鼻子上,他都無法用手拍,只能使勁噴氣把它吹走,這可能也就是朋友們叫他「阿噗」的原因吧。
小熊維尼住在一片森林裡,這片森林實際就是位於倫敦以南郊外東薩塞克斯郡的「亞士頓森林」(Ashdown Forest)。1925年,米爾恩在東薩塞克斯郡的科徹福德農場購得一塊地,以便全家人在周末、復活節等假日可以去那裡度假。後來克里斯多福在他的《The Enchanted Places》中寫道,「任何一個讀過(《小熊維尼》)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片大森林,無需我來描寫。噗的森林和亞士頓森林是同一個地方。」
另外,森林裡還住著許多其他的小動物:愛長篇大論的貓頭鷹、兔子的親朋好友們、溺愛兒子的袋鼠媽媽,小動物們性格各異卻都心地善良,他們一起經歷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為老驢找尾巴、捉長鼻怪、綁架小袋鼠、教訓小老虎、尋找北極……
這一天,克里斯多福·羅賓帶領著森林裡的小夥伴們一起遠徵去尋找北極,他們做了充足的準備,然後聚到森林裡最高的地方,排成很長的一隊出發了,突然小袋鼠掉進了河裡,所有人都行動起來去救他,正巧維尼找到了一根很長的杆子,終於攔住了被水流衝走的袋鼠。
「阿噗,」克里斯多福莊重地說,「探險圓滿完成了,你找到了北極!」
「噢!」維尼說。
這就是這隻小笨熊日常的故事,整本書中仿佛都洋溢著一種樂觀、積極的情緒。維尼的笨不是傻,其實那是澄明如水的天真。仔細想想,這不正是我們童年的樣子嗎,熱愛探險、無憂無慮、簡單而直接、自然而從容,向世界敞開心扉,快樂和溫暖觸手可及。
《小熊維尼》的故事生動有趣,語言輕鬆活潑,這些有趣又有愛的小故事,能夠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友誼的溫暖,非常適合小朋友們收聽,趕快和我們一起走進小熊維尼的故事吧!
本期推薦圖書
《小熊維尼歷險記》
作者
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著],龔勳[譯]
播音
七七
分類
少年文學
《小熊維尼歷險記》是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流傳最廣以至家喻戶曉的世界童話名著。是風靡全世界的迪士尼經典之作!小熊維尼和好朋友羅賓、小豬、兔子、老驢,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大森林裡,它們一起經歷了快樂有趣的事情,更鬧出了許多笑話,讓人忍俊不禁。捉長鼻怪、尋找北極、為老驢找尾巴、綁架小袋鼠、教訓小老虎……喲,小熊維尼的故事真精彩呀!快跟隨維尼一起去大森林裡快樂冒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