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
這段行文平仄相對、音韻相諧和美的文字,出自國學經典《聲律啟蒙》。
《聲律啟蒙》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閉上眼字字入畫;唱起來更是音美如歌,意美如詩。
所以很多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去學習,那麼我們該怎樣正確引導孩子學習《聲律啟蒙》呢?
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聲律啟蒙》。《聲律啟蒙 》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私塾先生對兒童進行訓練就是從聲律開始的,所以出現了這樣以漢字聲律為訓練對象的著作。我們現在最常使用的是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和唐詩宋詞來比,聲律啟蒙一樣保持句子的對仗性,人們通過誦讀,可以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對仗句子讀起來十分具有音律性,像唱歌一樣。
明清以來,如《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都是採用這種方式編寫,並得以廣泛流傳。
語感,是閱讀的靈魂之所在。語感好的孩子,不僅能夠迅速、準確地感悟文字;還能敏銳地體味到文字中包含的感情,領會到文字所表達的意境。
《聲律啟蒙》聲調和諧、用詞簡練,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優美動人,非常適合培養孩子的語感。
《聲律啟蒙》將大量的同義詞、近義詞根據音韻合理編排。
因此,在聽讀的過程中,孩子很容易將這些詞牢記在心。這種相互對應的記憶方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大大增加孩子的詞彙量。
《聲律啟蒙》中不僅有大量的優美詞彙,有對偶、對比等多種常用的修辭,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歷史典故。
孩子讀《聲律啟蒙》,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在寫作時善用修辭、引經據典,不斷提高自身寫作水平。
《聲律啟蒙》內容豐富,包含天文、地理、花木、鳥獸、器物、典故等等方面,是一本充滿了知識和趣味的國學讀物。
它既能豐富孩子的人文知識、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還能讓孩子在好奇中,不斷求知,提高孩子的求知慾。
誦讀的意義在於感知和體會。感知音律、節奏、意境。
家長和小朋友一起誦讀聲律啟蒙的時候,尤其要注意放慢語速,保持一定的節奏和情緒,這樣才能通過誦讀幫助孩子體會語言的節奏感和音律性。
這裡為大家介紹一個簡單實用的小技巧,就是一邊誦讀一邊拍手打節奏。整個一段都用統一的節奏拍手誦讀,就會讓孩子體會到韻律感,
關於誦讀,其實不需要特意安排大塊時間專門練習。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一周3-5次,每次讀10分鐘,長期堅持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了。所以,也不必給孩子太加大負擔。
針對畫畫能力和想像力較好的孩子,還可以鼓勵孩子畫出句子的意象。但不需要要求孩子面面俱到,哪怕只針對其中一組對仗意象進行創造也是非常好的嘗試。
從抽象到具體,從無形到有形,這也是思維訓練的有效方式。
中國文學的意象博大精深,很多詞語除了本身的意思還有背後的意義和典故。在《聲律啟蒙》中,從自然萬物到歷史典故都廣泛涉及。很多家長會有這個疑問:這麼多典故,很多我們作為父母都不太懂,看了注釋也覺得十分複雜,更何況孩子呢?
其實,作為從古代流傳至今的作品,裡面確實有很多過於艱澀的典故,其中有些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事件緊密相關。放在古代不難解釋,但是放在生活在當代的孩童身上,理解起來太過費力。我們可以選擇那些簡單易懂的篇章和孩子共讀。
在現代的文章和詩歌中也會用到聲律啟蒙中的意象。這也是為什麼說大語文時代的學習要讓孩子更好的著眼生活,去感知身邊的事物,全方位的感知生活。通過旅行的體驗、閱讀的體驗等多方面的聯繫,都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對語言和文學的整體理解。
漢語,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
漢語中的韻味,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與其比擬。
學習語言藝術,讓孩子不僅說的對,更要說的美。
讓語言之美,照亮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