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是為什麼?很多家長不知道

2020-12-16 老街味道

《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一樣, 它們是以前學童的基礎讀物。現在好多人讓自己的孩子學習《聲律啟蒙》,甚至要求背誦,但是並不了解學習這種讀物的目的是什麼?

《聲律啟蒙》是康熙年間的車萬育(1632~1705年)編寫,《笠翁對韻》早一點,是明末清初的李漁( 1611 ~ 1680 )編寫,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書名因此而得。

一、先說一下書的目錄

講書先從書的目錄講起,這兩本書的目錄不是隨隨便便來的。它們的目錄是按照《平水韻》的順序編寫,《平水韻》中的平聲韻一共三十部 。我們直到今天作舊體詩,如果用古韻的話,每個字的平仄和所屬韻部仍舊以《平水韻》為標準。

舊體詩中的格律詩又叫做近體詩,近體詩必須以押平聲韻,這兩本書就是依此確定的目錄。

上平十五部: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十五部: 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二、內容與作用

老街覺得《聲律啟蒙》和對於寫詩起到了3個作用。

1.熟悉並記住韻腳

大家知道,格律詩對於押韻是很苛刻的,必須在同一韻部內選字,第一句寬鬆一些 也必須是鄰韻,否則就是落韻。通過熟讀和背誦,能讓我們迅速記住常用字,不需要再去翻韻書。例如遇到到松這個字,腦海裡能夠想起: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這個松在二冬韻部。

2.對仗與句法

除了絕句以外,律詩的中間聯是必須對仗的,《聲律啟蒙》的句子都是以對仗的形式呈現的,而且形式多樣: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街泥雙紫燕,課密幾黃蜂。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從對仗來說,書裡的對仗方式很多,例如從字數來說就有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九字對;還有扇面對、流水對等等;從句法來說,也是多種多樣,主謂賓,偏正詞組,狀語加主謂,省略主語等;二二結構,二一二結構,二二三結構;而且平仄嚴格相對。

《聲律啟蒙》訓練了對仗和句法的基本功。

3.典故

詩文中一般都要用典,《聲律啟蒙》列舉了許多常用典故,如果把《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龍文鞭影》這一類書背過,會了解不少歷史知識,同時也知道哪些典故可以兩兩相對。比如:

分金齊鮑叔,奉璧藺相如。擲地金聲孫綽賦,迴文錦字竇滔書。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巖之築;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漁。

三、學習的目的

好多家長讓孩子讀《聲律啟蒙》,目的很模糊,只直到因為是啟蒙讀物所以要讀。但是他們不清楚前人編寫《聲律啟蒙》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其實第二部分老街已經說出答案了,學習這一類書是為做好詩賦打基礎。古人讀書一定要學詩賦,為了便於學習,前人不僅編寫了《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龍文鞭影》等書,還編寫了大量的類書、詩話、詞話等。

學詩一定要學會律詩,學賦要學會作律賦,大家知道律詩很嚴苛 ,其實律賦也非常嚴苛。唐朝進士科考的詩是排律,考的賦是律賦。這兩種文體都要求押韻,要求對仗,而且基本都要用典。

古代的讀書人一直到民國初期,啟蒙教育還是要學習詩賦的。而且文人在日常生活中,詩詞文也是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糧,甚至是文人之間、官員之間交流的重要工具。

大家應該都知道孔子的一句話:不學詩無以言。所以《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才有這麼大的市場和這麼強的生命力。

四、孩子一定要學嗎?

當然不一定了,大部分孩子也僅僅是讀過而已,這種讀物對於以前的應試教育作用非常大,但是民國後對於應試教育的作用就已經不大了。不過多學總是好的,現在國學熱已經成了一種新的風尚。可是很多孩子只學《聲律啟蒙》卻不學作詩,老街認為不能說白學了,但畢竟是一種極大的損失。

如果不學律詩,那麼三個作用:押韻、對仗、典故差不多廢了兩個。將來寫作文典故是能用上的,對仗幾乎不太用,押韻可以說用不上。

所以我以前說過,孩子喜歡就讓他熟讀,能背過當然好。但是如果不學寫律詩 ,這個精力用到背誦唐詩宋詞、四書五經可能收穫更大。

@老街味道

您以為王維《渭城曲·西出陽關無故人》稱得上是古今第一嗎?

觀唐絕句41-45 用朱長文、司空曙、衛象等原韻

相關焦點

  • 聲律入門,是《聲律啟蒙》還是《笠翁對韻》好?
    為什麼有人說《聲律啟蒙》要優於《笠翁對韻》呢?這兩本書內容實際上差不多的,都是按照韻部,訓練初學平水韻者的平仄對仗技巧。要說區別呢,就是兩本書的作者,《聲律啟蒙》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而從書名也可以看出來,車萬育編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小孩子啟蒙聲韻和對仗知識,所以也就有針對性的降低了理解難度,並且朗朗上口,意思也不複雜,讓小朋友們開開心心地接受了音律對仗知識的普及。也就是說,《聲律啟蒙》更像我們今天專業的幼教讀物。
  • 學習《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的正確打開方式(附書單、音頻下載)
    vivi在一年級背誦完畢《三字經》和《弟子規》,這裡不評論這兩本書的好壞,按照孩子班主任的要求,就是為了通過這兩本書大量識字,認真讀原文後配的小故事。他接觸《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是二年級時候老師要求背誦的書籍。這個時候,由於背誦量的加大,內容生澀,生僻字比較多,看著他煩躁的表情,我就開始查閱如何學習背誦這兩本書的方法了。
  • 韻律—— 喜讀《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探源精解》
    《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探源精解》(清)車萬育 (清)李漁 原著; 王潤安 陳泓 編著中國紡織出版社  2014-7-1清康熙年進士、學者車萬育所著的《聲律啟蒙》和清代文學家、戲曲家李漁所著的《笠翁對韻》兩書,是學習漢語對偶技巧和音韻格律的最優秀的實用讀物。
  • 讀《笠翁對韻》,探尋「平聲三十韻」
    《笠翁對韻》是一部教人對仗和用韻的書,相傳為清代文學家李漁所著,因作者別號為笠翁,故名「笠翁對韻」。這本書和清代車萬育所著《聲律啟蒙》齊名,都是學習漢語詩詞格律技巧的極佳啟蒙讀物。如果按照《聲律啟蒙》的做法,每一個韻部都是三段,那麼就不免寬韻裡的不少常用字未被編入,窄韻、險韻裡的生僻字又不得不編入進來。如此則《笠翁對韻》的做法就更為科學。當然,與《聲律啟蒙》相比,《笠翁對韻》也存在較多出韻、錯韻的現象。 《笠翁對韻》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各卷有十五韻部。
  • 編輯讀書︱關於《聲律啟蒙》的幾個問題
    首師大的檀作文同志有《用〈笠翁對韻〉一書應當慎重》一文,怹在文章中寫道,「每每看見有人教小孩子念《笠翁對韻》,我就搖頭。凡是有家長向我問及《笠翁對韻》一書,我都說該書不好,不如用《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的問題在於常常將一個字在平水韻的韻部歸屬弄錯」,「若是用來進行傳統詩文聲韻格律方面的啟蒙,則問題較大,不得不慎重對待」,「今人往往缺乏詩詞聲律格律方面的常識,於這些方面等閒放過。但若尊重中國詩文傳統,欲為少年兒童樹立正確的傳統聲韻觀,或乃指導青少年學習古詩詞創作,在這方面則須極講究。
  • 從《笠翁對韻》、《聲律啟蒙》,淺談中國文化中的那些韻律之美
    一、《笠翁對韻》、《聲律啟蒙》作為中國蒙學經典,《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總是如影相隨的出現。它們的特點是包含了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具等各個方面。從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一直到十一字對。
  • 學古文怎能不看?《笠翁對韻》裡的絕美意境
    中小學語文大幅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讓學生和家長驚呼:古文考得更多了!一時間,古典文學的學習熱潮再度高漲。古代的文章經典,其實學文就是學史,就是學哲,就是學詩,「文以載道」,都是揉在一塊兒的。君不見連最初的開蒙之學《三字經》《千字文》都是經綸天地、貫通古今嗎?
  • 大語文時代,這些才是《聲律啟蒙》的有效打開方式
    笠翁對韻》等書,都是採用這種方式編寫,並得以廣泛流傳。上次留言後我們也小範圍地徵集了這方面的大家的問題,發現雖然唐詩宋詞跟聲律啟蒙對仗和文法結構是相似的,但在啟蒙和引入方面,對於聲律啟蒙普遍有點摸不清頭緒。我們搜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下四個方面:1.
  • 《聲律啟蒙》的正確打開方式,你get了嗎?
    聲律啟蒙》。《聲律啟蒙》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閉上眼字字入畫;唱起來更是音美如歌,意美如詩。所以很多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去學習,那麼我們該怎樣正確引導孩子學習《聲律啟蒙》呢?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聲律啟蒙》。
  • 為什麼《笠翁對韻》中「一東」、「二冬」部韻母讀起來沒有區別?
    有朋友問:《笠翁對韻》中,有個「一東」韻。為什麼又有「二冬」韻。古代東、冬韻母有別嗎? 但是這兩個韻部字的發音逐漸靠近,和其他平水韻部中的發音變化的原因有些不同。其他韻部,我們今天讀不準,大多是因為元朝兵馬南下,北方語系一統中原,中原語系被驅逐的原因。我們今天使用的普通話發音,大概從元以後就是這樣了,和唐音宋調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入聲字。這就是學習唐宋古詩詞最大的難度,很多字發音差得遠。
  • 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一韻
    「東」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一韻部。 北宋時官修的《廣韻》本有206韻,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將206韻合併成107韻;後來平水人王文鬱又縮減為106韻,這106韻就被稱為「平水韻」,也叫「詩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
  • 這兩本國學啟蒙經典,孩子寫詩作文必讀
    ,諸如《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很多家長卻紛紛表示不甚了解。《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都是根據這種按韻分類的方式來排列的,一共30個韻部,上冊15部,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冊15部,如一先、二蕭、三餚、四豪……等。一東,即表示第一個韻部裡的字,都是和東字押韻,在今天的普通話中韻都為ong。當然,細心的家長會發現,下一個韻部二冬,和一東是同音字,在今天普通話中的韻也是ong。
  • 國文啟蒙讀物,我推薦讀《聲律啟蒙》
    《聲律啟蒙》是清代學者車萬育編著的一本關於詩詞韻律方面的啟蒙讀物。既然是啟蒙讀物,就意味著它非常簡單易懂,只需藉助基本的字典工具就可以無障礙閱讀。它的內容都是一些斷句,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不像閱讀古詩還需要解讀其背景、詩義、隱喻,讀《聲律啟蒙》只需體會它的字句、韻律之美。
  • 笠翁對韻 (上卷一至五)
  • 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七韻
    「虞」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七韻部。 「虞」在《廣韻》中作「遇俱切」,平聲,虞韻。《笠翁對韻》這一節用到的韻腳字有無、壺、都、鴣、湖、疏、吳、沽、蔬、枯、珠、梳、孤、奴、鳧、壚、鋤、蒲、符、呼、圖等21個。《聲律啟蒙》用到的有珠、烏、鳧、朱、沽、愚、壺、雛、廚、梧、壚(爐)、株、吳、夫、榆、晡、狐、須、都、衢等20個。
  • 國學啟蒙怎麼做?看完這篇終於一目了然
    蒙學,對現在爸媽來說,則是指3-7歲孩子的中國傳統經典文化啟蒙教育,簡稱國學啟蒙。市面上較常見教材有《三字經》《百家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但現在,3-6歲孩子被送到幼兒園,絕大部分接受西式教育或不中不西教育。所以,這個國學啟蒙的任務就落到了家長自己頭上。
  • 《笠翁對韻》很難背?了解它的意思和故事,就能事半功倍(一)
    女兒正在讀二年級,近日,為響應國家提出的「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開始讓她接觸一些國學經典,其中便有《笠翁對韻》,相信很多小學生的家長也是如此。首先講講什麼是「韻」。詩韻、詞韻和曲韻都有所不同,實在是一門很宏大的學問,但對於一個小學生,或者小學生的家長來說,並不需要了解這麼多。
  • 給孩子啟蒙,我為什麼推薦《聲律啟蒙》而不是「三百千」?
    一說到給孩子讀蒙學經典,很多家長腦海裡首先蹦出來的就是「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誠然,「三百千」是蒙學經典,但是它們內容過於精簡,通篇都為三字或四字句,吟誦起來節奏、韻律十分單一,缺少變化及畫面感,孩子讀得多了,很容易會覺得枯燥,從而產生厭煩情緒,不想讀、不愛讀。
  • 國學經典,兩歲寶寶就可以開始啟蒙了
    驚喜之餘,我想著把國學經典運用起來,抓住孩子的黃金學習期,找了很多版本,打算入手這一套《影響孩子一生的國學啟蒙經典》一套14冊,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千家詩,孟子等等!我是覺得比較全,就直接是它了😂注音版的,孩子可以跟讀,但是我還是建議家長一定要陪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