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笠翁對韻》中「一東」、「二冬」部韻母讀起來沒有區別?

2020-12-13 騰訊網

有朋友問:《笠翁對韻》中,有個「一東」韻。為什麼又有「二冬」韻。古代東、冬韻母有別嗎?

這話問得,在古代要是沒有區別,為什麼要分成兩個韻部呢?

在平水韻之前,這兩個韻部的發音肯定是有區別的,而且應該還比較明顯。也就是在當時的官話,即中原口音之中。直到今天,我們去南方聽某些地方的特別老的方言,可能這兩個韻部的字發音還有區別。

但是這兩個韻部字的發音逐漸靠近,和其他平水韻部中的發音變化的原因有些不同。其他韻部,我們今天讀不準,大多是因為元朝兵馬南下,北方語系一統中原,中原語系被驅逐的原因。我們今天使用的普通話發音,大概從元以後就是這樣了,和唐音宋調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入聲字。這就是學習唐宋古詩詞最大的難度,很多字發音差得遠。

「一東」和「二冬」兩個韻部的字混淆是卻是從唐朝就開始了的。

據考證,唐代以前,漢人對「東」、「冬」讀音有區別:東讀如dūng,而冬讀如dōng。於是就將兩類現在看來一樣、古代讀音有區別的字,分成兩個韻部,並分別用「東」和「冬」作為韻部稱呼。而到了唐朝末年,李涪《刊誤》中有云:「何須東冬、中終妄別聲律?」也就是說,由於曲子詞、古風、歌行體對變化語音的運用,晚唐文人都開始覺得「一東」和「二冬」的韻部區別有些多此一舉了。

但是還不能排除當時這種口音混淆的地域差異。可能只是從官話,或者說中原語系,或者說長安音來說,兩韻部字的發音非常接近了。

到了宋朝,經過時間的演變,這種現象就更加普遍了。所以清朝戈載結合平水韻整理以前的詞牌(主要是宋詞)編寫《詞林正韻》時,就讓一東、二冬通用了。不再使用「東」、「冬」來標示,直接使用了「第一部」囊括了這兩個平聲部,也包括了仄聲的同一發音的字。

《詞林正韻》、《笠翁對韻》以及它的前身《訓蒙駢句》都是在《平水韻》上發展而來。

為什麼《詞林正韻》合併了韻部,而《笠翁對韻》卻依然使用「一東」、「二冬」?因為《詞林正韻》是韻書,後來民國時期的《中華新韻》也是韻書,同樣進行了大規模合併,首當其衝就是「一東」、「二冬」。

而《笠翁對韻》只是在《平水韻》基礎上寫給小孩子們背誦的口訣而已,自然不會對韻部做出改變。

為什麼詞牌的用韻(詞林正韻)合併要早出詩歌(中華新韻)呢?

這與詩詞不同的發展時期有關。到了宋朝,詩已經逐漸走入上層路線,格式固定,風格清冷,主要是給文人用來抒發大情懷,批判諷喻哲思使用,也就是所謂的「詩言志」。而「陽春白雪」從來都是小眾,相對於蓬勃發展的詞牌文化,宋詩的境地和它的特徵是相符的,都是冷冷清清,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屬於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文學體裁。失去了下層創造活力的詩,也就沒有在形式上發生大變化的動力。從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後到南宋末年,詞人輩出,而詩人僅靠陸遊一人獨撐大局。

換句話說,寫詩不流行了,已經成為高級文人的獨有工具。在文人心中,詩歌的地位也是要遠高於詞的。寫詩沒有詞牌一樣隨處可作,宴樂下酒的娛樂功能,已經成為了一種要沐浴更衣、靜心上香之後的儀式感行為。

當一種行為變得形而上之後,那些繁文縟節的規矩在人們心中看起來就會變得正常,才符合身份。特別是像這種古舊的文藝創作類型,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學大師們不都是身著唐裝,手拿木串,銀白頭髮,文房四寶,要多高級有多高級?這些東西能增添他的學問嗎?不能。但是給外人的觀感就不一樣,這是一種利用規矩、禮節、形式來打造一種形象——至少看上去挺牛X的。

我就經常被人吐槽:「你這人看上去一點都不古典,怎麼老是講古詩?」所以可能再過些日子,我也要把鬍子留起來,搞件漢服大褂批起來,然後再來賞析古詩。

扯遠了,但是心態是一樣的。就好像我們今天看茶藝師的表演,缺少一道工序就會被內行人嘲笑——實際上呢?對於解渴的人來說,那可是真多餘——在宋朝的時候,詞牌就是用來解渴的,而詩就是茶道師用來擺譜的。

對於詞牌來說,如何方便創作才是根本,所以會出現二個韻部,四個韻部的大混用(平仄通用),怎麼方便怎麼來。而對於小眾的詩來說,恨不得回到《詩經》的年代,用形式來區別出和詞牌的地位,《平水韻》、《廣韻》、《唐韻》、《切韻》,甚至恨不得回到沈約的《四聲韻》,人為製造出和流俗文學的差距,又怎麼會對發音還有一定區別的兩個韻部進行合併呢?

《平水韻》從廣韻的二百零幾個韻部(記不得了)合併到106個韻部,實際上也作了大量的合併工作,但是肯定是基於發音精準區別上來做的工作,才會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

也就是到了今天,我們才會以《平水韻》為古,誰知道當年劉淵刊行《平水韻》的時候,是不是被一幫老古董罵個半死?

而劉淵也沒有合併「一東」、「二冬」部,說明即使很容易讓人混淆,但肯定還是有一些發音區別的。

至於後來的元明清到今天,使用平水韻更多是一種情懷,這也從側面更加說明古詩這種文化創作的日益小眾。

為什麼有新韻的崛起,而我們還是固守平水韻?

因為不流行嘛。

至於今天我們創作格律詩,到底是要固守平水韻還是使用新韻創作,這個問題討論過多次,沒必要反覆說明。

個人的態度是肯定要了解平水韻,賞析古詩詞,學會古詩詞技巧和寫作方法。而創作則以個人愛好為主,想用什麼韻隨意。用新韻看的人多點,用平水韻自我感覺更古、更高級、也更容易得到詩協的承認——畢竟那是個更小的圈子——混圈子和純粹的感情表達不一樣,得有標準作為敲門磚。

其實,不管用什麼韻,在文藝形式百花齊花的今天,留給古詩詞的活動範圍都不寬了。

有朋友就說,我們不在大力提倡嗎?

對啊,還不提倡就會死了。你見過短視頻要大力提倡嗎?見過流行音樂、電影文化、網絡小說要大力提倡嗎?因為他們新鮮、有活力。

古詩是輝煌過,畢竟是歷史,作為研究、愛好是需要保護的,但不要痴心妄想地以為可以復闢與世界的未來、大眾的選擇作對。無論寫詩還是做人,要有傳承,但是更加要面向未來。

扯著扯著,又跑題了。說回來,在古代「一東」和「二冬」部的字發音肯定是有區別的,古人編纂韻書,分「上平、下平」可能是字太多的緣故,但是絕不會在同一發音下另開韻部。

不過到了今天,這兩個韻部的字發音已經沒有區別。

相關焦點

  • 讀《笠翁對韻》,探尋「平聲三十韻」
    因為劉、王二人都是平水人,故稱「平水韻」。「平水韻」包括上平、下平各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古人選取每個韻部的第一個字作為這個韻部的代表字,便於稱謂,如一東、二冬等。
  • 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一韻
    「東」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一韻部。 北宋時官修的《廣韻》本有206韻,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將206韻合併成107韻;後來平水人王文鬱又縮減為106韻,這106韻就被稱為「平水韻」,也叫「詩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
  • 學習《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是為什麼?很多家長不知道
    《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一樣, 它們是以前學童的基礎讀物。現在好多人讓自己的孩子學習《聲律啟蒙》,甚至要求背誦,但是並不了解學習這種讀物的目的是什麼?《聲律啟蒙》是康熙年間的車萬育(1632~1705年)編寫,《笠翁對韻》早一點,是明末清初的李漁( 1611 ~ 1680 )編寫,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書名因此而得。
  • 《笠翁對韻》很難背?了解它的意思和故事,就能事半功倍(一)
    女兒正在讀二年級,近日,為響應國家提出的「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開始讓她接觸一些國學經典,其中便有《笠翁對韻》,相信很多小學生的家長也是如此。首先講講什麼是「韻」。詩韻、詞韻和曲韻都有所不同,實在是一門很宏大的學問,但對於一個小學生,或者小學生的家長來說,並不需要了解這麼多。
  • 聲律入門,是《聲律啟蒙》還是《笠翁對韻》好?
    為什麼有人說《聲律啟蒙》要優於《笠翁對韻》呢?這兩本書內容實際上差不多的,都是按照韻部,訓練初學平水韻者的平仄對仗技巧。要說區別呢,就是兩本書的作者,《聲律啟蒙》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而從書名也可以看出來,車萬育編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小孩子啟蒙聲韻和對仗知識,所以也就有針對性的降低了理解難度,並且朗朗上口,意思也不複雜,讓小朋友們開開心心地接受了音律對仗知識的普及。也就是說,《聲律啟蒙》更像我們今天專業的幼教讀物。
  • 《笠翁對韻·上卷·二冬》童聲跟讀,不再讓作文內容空洞無力
    而凡是作文中需要重點表現的內容,在表達時就需要詳細具體地描寫,就像學習美術素描中的鉛筆一樣,只有通過它,才能更好地將事物的細微特徵表現出來。今天給大家推薦在學習寫作作文時,孩子們可以作為內容比喻參考,所需要的「素描鉛筆」——《笠翁對韻》。那麼我們今天就給大家帶來《笠翁對韻》的上卷的第二章——二冬。
  • 韻律—— 喜讀《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探源精解》
    、戲曲家李漁所著的《笠翁對韻》兩書,是學習漢語對偶技巧和音韻格律的最優秀的實用讀物。兩書均採用平聲三十韻編寫,各韻部分別有單字對、雙字對、三字對、五子對、七字對等,聲調平仄交替,句句對仗對偶,音韻和諧優美,節奏明快上口,音樂感很強,讀起來如同唱歌。多年來被列入國學系列兒童啟蒙讀物。同時,深受詩詞愛好者和戲曲編唱人士的青睞,成為日常寫作的案頭書。車萬育和李漁是兩位「大家」,學問淵博,縱橫古今,融貫詩詞,出口即韻。
  • 《笠翁對韻》裡的絕美意境
    而說起蒙學來,有兩本書近些年逐漸為人熟知,它們是《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因為明清之際,讀書人的功名都在科舉一途,想高中金榜不僅得有吃透四書五經的功夫,還要掌握起碼的作文、作詩的本領,而且古文四六句為多,又講究行文的對仗工整,可謂文中有詩。
  • 從《笠翁對韻》、《聲律啟蒙》,淺談中國文化中的那些韻律之美
    不管是唐詩、宋詞還是元曲,仔細讀過便會發現它們都有相同的特點:結構工整、互相對應,讀起來朗朗上口。古人在創作詩詞歌賦的過程中,十分注重藝術性,以及美觀性。韻律作為貫穿全文的核心,對整篇文章的結構都有影響。
  • 《笠翁對韻》很難背?了解它的意思和故事,就能事半功倍(二)
    其次,通過大家的回覆,發現了一個問題,在《笠翁對韻》的各個版本之間,實體書與網絡媒體之間,存在很多字詞的不同,我家使用的是「北京日報出版社」的第1版(反正買的時候書店給我的就是這個),其實個別字詞的不同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將就著用吧。
  • 學習《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的正確打開方式(附書單、音頻下載)
    vivi在一年級背誦完畢《三字經》和《弟子規》,這裡不評論這兩本書的好壞,按照孩子班主任的要求,就是為了通過這兩本書大量識字,認真讀原文後配的小故事。他接觸《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是二年級時候老師要求背誦的書籍。這個時候,由於背誦量的加大,內容生澀,生僻字比較多,看著他煩躁的表情,我就開始查閱如何學習背誦這兩本書的方法了。
  • 圍爐夜話|韻
    格律詩的押韻,要求同一首詩的韻腳字,必須來自於《平水韻》平聲部分中的同一韻部,舉個例子,大家看到了平水韻中的「上平」——「一東」、「二冬」,我們要注意「東」和「冬」的讀音今天雖然一樣,但是寫格律詩時,它們不能通押,這就是格律詩押韻的難點,因為要仿古,從唐代開始到清代都不通押,所以今天也不通押,雖然有一派《中華新韻》人士,贊成以普通話入韻,但是我是反對的,原因是千年來語音早已變化,但清代人並沒有因為語音變化而選擇拋棄唐代人的傳統
  • 《笠翁對韻》王偉勇教授主講 - 第7集
    把前面的那幾個條件講起來,四個條件皆合只有一個類別不合。你看山重平平,柳暗仄仄,水復仄仄,花明平平,疑無路平平仄,又一村仄仄平,那個一絕對是入聲字。我下一次會讓你們做基本功課,一東,二冬我們開始上《笠翁對韻》,馬上下禮拜就開始了。你就上完一段你就開始標,你現在回去嘗試標,慢慢聽,聽我講你標,哪一天我來檢查你的課本標對了沒有,開玩笑,我一講了以後你當然都對了。
  • 《笠翁對韻》| 王偉勇教授主講 - 第1集
    王教授:我們今天上《笠翁對韻》,對於詩詞吟唱而言,《笠翁對韻》就是最基礎的入門蒙書,我會慢慢引導你們。我自己編寫講義,PPT是我的助理幫我做,上到哪個單元它自然會呈現。你們手上也有課本,對不對?我想請問,課本今天拿到的舉手,今天拿到的,二、四、六、八,請放下。其他的同學是老早就拿到了,有預習的請舉手,課本拿來我有看,有預習的請舉手,舉高,沒有關係,二、四,請放下。
  • 李漁的《笠翁對韻》:20個經典對句,帶你走進聲韻最美的古詩詞!
    還有人說,我只會按照如今的韻部來讀詩,一二三四聲中,前兩者為平,後兩者為仄。可是讀古詩詞的時候,往往不是如此,「平上去入」太複雜了,(平水韻)韻部劃分也跟新韻大有不同。如何既能訓練自己對古韻部的熟悉度,又能在有趣的對對子中暢遊呢?
  • 《笠翁對韻》|王偉勇教授主講 - 第9集
    今天我們開始要上一東韻,非常好。你只要看到我的助理,有不同的字呈現的,那個字基本上在我們平水韻分部的時候並不在這個韻部。所以我們今天開講以後,你會看到龍,有沒有看到龍?有,它就不是一東韻。你一定很好奇,先解釋一下我們再來念,你一定很好奇,李漁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
  • 笠翁對韻 (上卷一至五)
    《笠翁對韻》是訓練兒童作詩對句、掌握聲韻格律的優秀啟蒙讀物,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入門讀物。由李漁仿照《聲律啟蒙》寫成,因此叫《笠翁對韻》。全書分為上下卷。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 《笠翁對韻·上卷·十一真》高清原文,附女童音全文跟讀
    為什麼過去的人,上幾個月的私塾,只是讀讀「三百千」、《弟子規》《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蒙書,就能夠指導他們的一生,就是因為這些蒙學經典融匯了中國 傳統文化的精華,兒童時期記憶力強,一旦背誦下來,終生難忘,終生受益。而現在的80後90後,誰還記得幼兒園、小學學的內容,更談不上對我們人生的影響了。讀誦經典,能夠終生受用,這是讀其他書遠遠比不上的。今天就給大家繼續帶來連載國學經典《笠翁對韻》。
  • 《笠翁對韻》·[八齊]-2
    《笠翁對韻》八齊 -第2小節鳴對吠,泛對棲。燕語對鶯啼。珊瑚對瑪瑙,琥珀對玻璃。絳縣老,伯州犁。測蠡對燃犀。榆槐堪作蔭,桃李自成蹊。投巫救女西門豹,賃浣逢妻百裡奚。闕裡門牆,陋巷規模原不陋;隋堤基址,迷樓蹤跡亦全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