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空間與維度的認知

2020-12-14 載輿而歸

要說這個話題前,先定義一下維度。比如線,是一維,因為線只有兩端,所以說一維。比如面,是二維,因為面兼具長寬。比如體,是三維,因為長寬高都具備。

我們下面開始講所謂的維度與認知的關係。

首先,所有的維度都來自認知,而且維度是人為定義的。比如我們說的長短,高低,大小,天地,甚至男女等,都是一維,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而且彼此間如線段般沒有絕對量。因此在自我規則上,而見此認知。

此時,如果一個二維的物體,投入到一維上會見到什麼?二維包含了很多個一維,因此這個二維在一維的投影上會見到很多個一維信息,而這些一維信息集,則是站在一維角度來理解二維所構成的信息集。比如將一個二維的圓,用一維的各種角度去衡量,則有的線與圓相切,也即在一維上只有一個點。有的與圓相交,即是一個線段。有的與圓不搭界,則沒有任何顯示。因此,一維上只是角度問題,觀察的並不全面,若人思考問題只停留在一維層面,則很難窺見全貌,若執此失彼,更非智者所為。

同理,當三維的物體投入到二維,一樣會見到由點即面,由面即點,或者毫無顯示。同樣將三維的物體投入到一維,也是一樣從點到線段,從線段到點。可以說,多維度是同時存在的,一個高維度的東西會在下面的各個維度都產生投影,只是看觀察者站在哪裡了。若觀察者站在一維,則以簡單地大小對錯好壞等來區分事物,若站在二維,則稍微窺個大概,站在三維角度,則或許能夠得出個球形的結論。

以上是我們對於維度的簡單分析。然而,上述並不是今天要講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是誰創造了維度空間中的物體?

其實,不管一維二維或者三維或者更高維度,其實都是觀察者在創造,觀察者根據一個想法,執持一個想法,而觀察者乃無維度或全維度,因此觀察者的一個想法,即在各個維度中都有所表現,當然維度並不真,但如果要從維度角度來分析,則是觀察者的妄想,產生了各個維度中的表現。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做事,叫有志者事竟成,其實人的心力已經在各個維度空間發揮作用,誰肯用心努力的去示現,則往往會見到預想的後果。

我們因為作為人類的局限性,往往觀察問題只從簡單地可被「理解」的維度出發,往往觀察問題不全面。比如一個二維的圓在逼近一維線的過程中,我們若從一維角度去觀察則見一維空間上先出現了一個點,進而點向兩邊擴張,形成一條線段,然後又回縮,然後變成一個點,然後消失。其實二維的圓從來未變過,而我們卻依據一維的角度,只觀察到物質出現,擴張然後消失,卻不知這個現象從何而來。

我們的世界充滿波動,不管經濟形勢,價格價值,還是各種形勢,都在波動,但其實每個波動的背後,都有更高層次的勢力而在我們觀察的階段上進行投影,我們依據我們的認知層面而見到的投影所出現的波動,實際上正是更高維度的勢力的表現。我們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勢力從未變過,正如地球的自轉而帶來白天黑夜,公轉而帶來春夏秋冬一樣,對於更高維度來說,地球的自轉公轉相對穩定,而在我們維度的投影則為明暗以及春夏秋冬。再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實背後強大的人心所向,生產力要求,則雖只現星星之火,實則早已結局已現。

往往經濟學家在預測時都會充分搜集信息,來求證這個背後的勢力,即各方面的影響而對於價格產生的波動,包括生產力水平,社會平均勞動時間,購買力,市場需求關係等,種種勢力而催生了低端維度上的表現。

但說到底,所有的勢力其實都來自觀察者,只是一個階段的執著,若無此執著,則無維度,若真正理解明白到零維度,或叫奇點,或明白到一切乃心造,此時方可說為賢聖。此時方可對事物的發展往往有出人意料的預測及警醒。

從薛丁格的貓來講,推廣其實驗結論,則說世界上一切物體,皆是驗證後顯現。被誰驗證?被觀察者驗證。因為本來就是觀察者自造的,背後的一種妄想執著投影在觀察者執著的「層面」,則見其相應的「表現」,因維度是觀察者自創的,因此所見即已處於被驗證狀態。此量子力學中的物,實則已經接近於超維度的觀察,而想要確定的結果,則一定是在某維度上才能得到結果,而此維度已經限定了結果。即結果乃是觀察者對於維度的確定,一旦觀察者觀察,即已經確定結果。

我們觀察相對論的基礎,即光速在任何參照系下保持不變。加速系下光速依然相對於觀察者不變,說明了什麼?光速即我們某個層面維度的展現的衡量工具。觀察者處在任何參照系下的光速不變則說明觀察者自身在任何狀態下展現的維度不變,即世界乃觀察者所造。愛同學已經提出了這個概念,雖然後期其主動否認,但不妨礙觀察者決定觀測結果的這個事實。

物理走到今天這一步,還差一點就是轉變一下出發點。即物質世界乃是人類思維活動的投影,世界從來都是一,而非多,諸多千變萬化,只是我們依據維度而劃分維度,妄想通過維度來了解全貌,卻不知維度,乃至維度空間皆是自化,就好像一個氣泡一樣,越吹越大,越吹越複雜。因此,古人觀察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甚至混沌開天地,闢陰陽,從此一維確立。

相關焦點

  • 關於維度,意識,認知升級……一不小心就又被顛覆了世界觀
    通常我們想到的是空間,從幾何學上的一維到三維,再到相對論的四維時空。我們都知道我們生活在三維的空間裡,加上時間,就組成了這個宇宙的四維時空,至於外面是否還有更高維度的空間,那是當代物理學家一直的爭論的課題。(在弦理論當中,宇宙有十一維,後面有機會再詳細探討。)
  • 關於維度空間,我們是不是有什麼誤解?該如何正確理解維度?
    關於維度的問題我們還是被意識給局限住了。時間和空間束縛了我們的想像意識。我們的念力就能突破時間和空間,念力可回到過去也可以去到未來。傳統文化裡的佛.道.儒三家講的修行方法就是突破時空維度的手段。古聖先賢裡的修行大家突破時空維度的人太多了!我們稱之為神通。佛道儒的經典理論裡面都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裡面科學之深度是現代科學無法比的。
  • 《認知維度與知識維度》
    1-1:什麼是認知維度:對「自我認知或心智」的認識,也就是現階段我們的認知能力所處在什麼階段或層次。當我們學習任何知識時,都需要明白「自我認知」和「知識」在維度上的匹配關係,也就是自己的「認知」能力所處的維度和學習的「知識」所處的維度,最好能在同一維度或相差不大,這樣才會使你的學習效能發揮到最大,也更能領悟到知識最核心的內容,內化效率當然也能最大化。
  • 每個維度空間有什麼差別?一維空間到多維空間是怎樣的?
    ,二維和一維類推降低空間維度。不能說在空間上加了個時間就成更高維了 要按這個理論我們所處的世界什麼都有我們就是最高維生物了。你要說再加上空間跳躍,宇宙躍遷這些東西的話,那都是在這個世界達成的一種技術水平或者說是本事,也不是跳脫出這個世界做的。非要說更高維度,那就是以我們的時間為組成部分構成一個更為宏大的世界或者生命,那玩意要是存在也沒必要到他們認知裡的微觀世界中的一顆小球上來玩兒了。咱也裝不下啊!
  • 認知語言學對社會維度的關注:「轉向」還是「不足」
    認知語言學對社會維度的關注:「轉向」還是「不足」 2019年01月08日 08: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俊傑 字號 內容摘要:綜而觀之,學界關於認知語言學研究
  • 認識空間維度,追尋穿梭之門
    今天聊一聊比較科幻的話題——意識與空間。眾所周知,主流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著11個維度。而我們所能想像和感知的卻只有零維空間、一維空間、二維空間、三維空間。零維空間是一個沒有大小,沒有厚度的點。二維三維空間是擁有長、寬、高三個維度的世界。
  • 宇宙存在11個維度空間,已知5個維度空間
    人類探索那麼久,還無法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在宇宙中又存在多少個維度的空間呢?目前科學家研究得出,宇宙可視距離是930億光年直徑,但是這個數據並不能代表宇宙的大小。宇宙的真面目,比我們相信中要複雜多了,我們所得出來的數據,是基於三維視角得出的。而宇宙中並不是只有一個三維維度,我們所在的空間是由三維維度所構建的,而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另一種維度空間。
  • 從時間維度垂直於三維空間到多維空間
    很多人都在認為我們的世界是三維空間的,並且對於時間維度還有很多人認為不是一個與三維那樣的維度。我們先來說是時間,時間是有很多點的,不同時刻能組成時間線這是我們能認識到的吧。比如11:00,1:00,12:00等時間點都能組成一條時間線。
  • 自我認知八維度 | 自品牌「4S」打造法第一步
    通過對自我的正確認知,不但是打造自品牌的根基,而且是能夠幫助自己各方面快速成長,同時磨鍊出更具有優勢的競爭力!自我認知涉及很多方面,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以下八個維度,是目前主流自我認知所涵蓋的,如果能對你能對這八個維度進行清晰的了解,那麼可以說你已經為自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如何縮小與人的差距,關鍵在於認知維度!
    用吳伯達(原《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的話來說,即我們缺失某一個維度上的認知,吳伯達將它稱之為盲維(認知升級中的重要概念)。這個時候我們看待事情,就如同一個盲人一樣。認知狀態的第二階段,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保持空杯心態,才是認知探索的開始。
  • 促進幼兒空間認知和創造潛能發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在平面幾何圖形的基礎上發展出對「立體」和「空間維度」的認知。4歲幼兒還無法正確命名立方體模型,直至6歲左右才能夠掌握不同立方體的特徵並作出區分。相較於形狀,幼兒對物體大小的認知發展更早一些。幼兒在2歲時已經能夠辨別物體的大小,3歲時可以主動把小盒子放在大盒子裡,4歲時則能夠熟練地按照大小對積木進行排序。
  • 宇宙其他的地方存在四維或者更高維度的空間
    但有的時候重新審視這種問題,你會打開一個全新的思路,而新的認知很可能會大大影響你的生活,空間是某種具有粘性的物質,而不是一個空洞的背景,如果你接受了這一點,那麼現在就請你繫上安全帶,因為接下來的腦洞更像是坐過山車一樣。在熟悉的三維空間之外,是否存在維度更多的空間呢?是否有某些粒子或者事物可以在這些維度裡運動呢?如果真的有其他維度存在,這些維度又是什麼樣子呢?
  • 已知三個物理維度和時間維度,有超四維的多維空間存在嗎?
    人類在四個維度中體驗日常現實:三個物理維度和時間。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實際上是第四個物理維度,具有與其他三個相似的可測量特性。物理學中正在進行的一個研究領域是試圖解釋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統一性,量子理論在小尺度微觀世界上控制著現實。這一領域中的一些建議表明了多維空間的存在。
  • 從2維空間到26維空間,「維度」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的?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描述空間幾何的探索已經成為理論物理學的一個主要課題,從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開始的專家們都試圖把自然界的所有基本力量解釋為空間本身形狀的副產品。現實生活中,我們被訓練成認為空間是三維的,廣義相對論描繪了一幅四維宇宙的圖畫,弦理論說它有10個維度,或者M理論則為11個維度。最近,純數學家描述一個24個維度的空間,這讓他們興奮不已。
  • 宇宙存在11個維度空間,已知5個維度空間,還有6個被隱藏了嗎?
    人類探索那麼久,還無法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在宇宙中又存在多少個維度的空間呢?目前科學家研究得出,宇宙可視距離是930億光年直徑,但是這個數據並不能代表宇宙的大小。宇宙的真面目,比我們相信中要複雜多了,我們所得出來的數據,是基於三維視角得出的。而宇宙中並不是只有一個三維維度,我們所在的空間是由三維維度所構建的,而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另一種維度空間。
  • 宇宙與維度空間的區別是什麼?
    翻譯成大白話,宇是指三維空間,宙是指時間。網友認為:宇宙只是n維空間中的其中一個三維空間。1. 宇宙是萬事萬物的總稱,維度空間只是對宇宙進行空間劃分(觀測式)現在的天體望遠鏡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升級,從而觀測到更遠的宇宙範圍。
  • 捕捉四維空間的神秘「影子」,兩個最新實驗證明了第四空間維度效應
    」生物的人類,我們只能感覺到上下、左右、前後這三個空間維度(外帶一個時間維度)。「也許我們可以用四維空間找出新的物理方向,然後設計出可以在三維空間裡利用這些高維物理的設備。」簡單來講,空間維度的定義為:當一切不變時,你可以移動的方向。如果只能在一條線上進行前後運動,那麼這就是一維空間。如果你向左或右轉90度,那麼你就進入了二維空間,可以在一個平面中進行運動。
  • 戰略開講(3):認知「文明維度」和「競爭力維度」
    戰略開講(3):認知「文明維度」和「競爭力維度」  周掌柜 • 2019-06-13 09:20:13
  • 四維空間存在會如何?兩個實驗的神秘現象,或打開第四維度的大門
    對於普通人,當某件事超出了我們正常範疇,打破我們認知時,我們就會有一種恐懼和好奇的複雜情緒。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一種科學崇拜,認為只有能用科學解釋的事,才是正常的。然而在宇宙中,經常會發生我們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事。其實,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是從這樣的未知和好奇中設想後實驗推演來。
  • 聚焦空間維度「釋放」敘事學潛能
    在以往的敘事學研究中,關於敘事與時間的相互關係探討比較充分,敘事與空間的問題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近段時間以來,「空間敘事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開始受到關注。究竟空間與敘事活動有何內在關聯?哪些學科為其開啟了研究靈感?它又為哪些學科提供了研究新思路?還有哪些有待進一步探討之處?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