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周掌柜(ID:zhouzhanggui525),作者:周掌柜
上期「戰略開講」講了認知「充分性思維」和「必要性思維」的重要性,這裡再做一點補充。其實商業戰略的本質是基於外部環境變化而應變的,而應變最初體現於領導力的展現,說白了就是領導的決策。但中期體現於組織使命、理念、價值主張的沉澱,以及企業文化、思維方式的養成。這些都會隨著制度、流程、框架進行固化,最後呢,一切的一切落實到執行者(通俗說是員工)的落實上。所以,這個補充想說明的是:戰略絕對不是做一個決定那麼簡單,需要考慮整個公司的商業模式、組織系統的變化。
所以我經常和別人說,長期觀察華為、平安和美的這些成功公司的戰略進化,實際上帶有「AI」模型思維和「老中醫」診斷思維雙重屬性。模型代表不斷進化的框架和方法論,老中醫代表不斷觀察內外部環境望聞問切的戰略洞察。
成為好的戰略顧問是非常難的,雖然掌柜自己也不敢定義為「好的」,但起碼隨著和優秀公司的學習過程中,知道了很多自己乃至中國戰略諮詢行業的不足。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很多人批判過我們團隊說「戰略是騙人的」,但我很少反駁,也許對方並沒有惡意,大家也都說男人對女人戀愛的話是騙人的,可戰略更接近於婚姻,我們接觸一個公司都會長期合作和服務,能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跟隨式的戰略研究都是通過長期洞察沉澱價值的。
這裡也想簡單分享一下我們團隊看戰略諮詢的價值:其一,戰略可以讓國家和企業超越「是非「超越」黑白「的擁抱未來,這裡面第三方視角和客觀對標是全球諮詢業通用的方法;其二,戰略諮詢有時候是對以往成功的總結,企業家往往缺少大的思維框架和時間梳理成功,他們的核心能力是用實踐解決問題,我們做的就是幫領導出差、看一線、找問題、反饋建議的這麼一個工作,某種程度是企業家拔出來的那根汗毛(悟空說)。總體看,戰略是一件非常神聖的工作,代表著精英對大眾的責任。放到企業,領導想的明白,指示清楚,下面執行的摩擦力就小,成功概率大,大家都有成就感。否則,很多公司都是領導專門」kill idea「,專門挑錯,弄得從上到下都沒有成就感,影響士氣,企業因為摩擦力增加了成本。
回歸正題,今天要分享的兩個戰略思想可能更加抽象,就是」文明維度「和」競爭力維度「。先說說背景,3年前有一次國內某跨國公司組織高級專家到歐洲調研,途徑義大利的佛羅倫斯。那次對掌柜來講,其實觀感並不太好。因為我看到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之後,看到輝煌的文藝復興建築之後,滿眼是這座城市的凋敝。只有教堂門前的遊客人群還在展示著活力。當地人失業率很高,平均工資1500歐左右,但物價是中國大城市的5倍,除了公務人員和企業高管之外,大部分人的生計並沒有我們印象中那麼好。這讓我深刻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西方的文明社會為什麼競爭力退化如此嚴重?
這件事之後還有一件事很促動我,就是調研TCL歐洲區的時候的見聞。在巴黎歐洲區總裁和法國國家總裁在周六接待我,並陪我去看了很多對方的門店。本身作為一名中國顧問,不可避免是帶著一點小驕傲來的,但期間法國總裁給我講了法國人如何發明了家樂福、歐尚這些現代百貨業態,還是讓我很有啟發。目前法國經濟不好,但他們沉澱了深厚的商業文明,不過,TCL收購的湯姆遜目前並沒有復興,文明和競爭力的矛盾有同樣出現於法國商業社會。
那麼,抽象出來兩者都是指什麼呢?後來我們團隊對這個理論系統做了建模和抽象。簡單說:」文明思維「代表我們看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國家內生態的有序性,就像西方井井有條一樣,但」文明「不意味著穩定性,很多時候看起來文明的外表內部波濤洶湧存在很多矛盾;而」競爭力思維「代表外生態的一致性,就像中國公司都是通過融入西方在海外賺錢,但不應該意味著」進攻性「,真正偉大的企業其實是心中無敵的,只有服務客戶和用戶才是王道。說的有點繞,或者說,作為企業管理者,一方面要用」文明思維「看組織的有序性,按常理出牌構建制度基礎;另一方面,也要用」競爭力思維「看是否和外部的市場和用戶需求達成一致,只有一致才能真正賺錢,企業才能發展。
這兩個戰略思維可以應用到企業管理如下幾個方面:
1,用」競爭力思維「構建企業競爭力。當我們認識到競爭力來自於有序性的時候,無論你是創業還是當高管,眼睛一定要放到公司之外的世界去看看用戶需求、市場需求。這時候,突發奇想就不重要的,一切都要經得起外部的驗證,所以一個合理的方式就是通過跟隨一個趨勢,通過學習一個已經形成一致性的同行來獲得方向。國外總批評總過模仿別人,其實從大英帝國工業革命之後,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和東亞四小龍無非都是這麼過來的,在此基礎上創新效率是最低的。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看起來是特例的情況,就是顛覆式創新,顛覆式創新是發現未被驗證的」競爭力思維「;
2,用」文明思維「構建商業的抗周期性。抗周期這個詞其實大部分中國企業家和高管感觸都不是很深,主要是因為我們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沒怎麼經歷什麼周期。一直高歌猛進,甚至一個很激進做投資的朋友和我說:改革開放40年,樂觀的都贏了,悲觀的都輸了,所以投資要無所畏懼。我聽起來覺得主要是他沒有經歷周期,果然,2015年和2018年的兩次股災讓他損失慘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訓。」文明維度「是有助於抗周期的,在一個企業獲得早期爆發式發展之後,企業家一定要關注企業的長期競爭力沉澱,比如我們調研過的德國博世公司,這家比華為業務規模更大的歐洲產業巨頭擁有極強的抗周期意識,設立了很完善的治理架構,並長期跟蹤大趨勢指導戰略。這一點大家可以查閱《德國博世百年風雨啟示錄》(完整版),我們免費開放的,訂閱號和網上都很多。華為在積累了前幾桶金之後,其實一直在通過西方諮詢公司構建整個的戰略和管理體系,不斷沉澱制度文明。這些都是基業長青的根本,西方的經理人制度看起來好像缺少一點中國創業者慷慨激昂的靈光,但這也是」文明思維「必須的,就是沉澱長期的發展價值。
最後,這個」文明思維「和」競爭力思維「的辯證思維模型,還有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領導力養成。就是管理者用來提醒自己不要因為競爭力強盲目自大,也不要因為固守文明的價值觀失去對競爭力的關注。我們參觀調研過海爾集團,對張瑞敏先生是非常尊敬的,這家公司通過全球化多元品牌構建了」競爭力維度「的成功,但也看到張首席痴迷於」文明維度「的管理理論研究,越來越學術,排除作為企業家需要標籤的需要,我們認為這種過度關注」文明「的思維是有損競爭力的。
最後,提一個問題:讀到此處的你,希望做一個」文明維度「的成功者,還是」競爭力維度「的成功者?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對錯,歸根到底取決於認識當下戰略環境、認識自己,以及認清楚兩者的辯證關係。
從中國現實看,擁有長期競爭力後,做個文明人是最好的選擇!
周掌柜:北京周掌柜管理諮詢有限公司CEO,知名商業戰略顧問,為多家全球化公司提供戰略諮詢服務。同時,周掌柜是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入選中歐漢堡峰會「中歐青年領袖」,聚焦商業實戰和原創商業理論研究,常年在全球30多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做全球化調研,對華為、榮耀、谷歌、微軟、聯想、美的、阿里、騰訊、滴滴、抖音、快手、中國平安、德國博世等有深入研究。
本文來源周掌柜,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