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是一種基本的精神文化活動,與時間和空間關係密切。在以往的敘事學研究中,關於敘事與時間的相互關係探討比較充分,敘事與空間的問題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近段時間以來,「空間敘事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開始受到關注。究竟空間與敘事活動有何內在關聯?哪些學科為其開啟了研究靈感?它又為哪些學科提供了研究新思路?還有哪些有待進一步探討之處?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學者。
敘事與空間「勾連」
從某種意義上說,敘事活動就是把某些發生在特定空間中的事件在記憶中保存下來。以文學作家為例,不少人在創作時都有各自熟悉的、具體的空間「底色」。不僅文學作家,每個人的記憶乃至想像均具有明顯的空間特性。
「既然記憶和想像都具有空間特性,那麼以這些心理活動來選擇並組織事件而寫成的敘事虛構作品,也就必然具有某種空間特徵。這就為空間敘事學研究帶來了可能。」國內首先提出「空間敘事學」的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龍迪勇表示。
龍迪勇解釋說,除了記憶和想像具有空間特性之外,越來越多的小說尤其現代小說,打破了傳統的單一時間順序,開始利用空間元素來安排敘事結構或推動敘事進程。譬如「中國套盒」、「圓圈式」、「鏈條式」、「桔瓣式」、「拼圖式」等敘事結構,往往是沒有因果聯繫的多個故事或多條情節線索的並置,以此表現生活的複雜性和多個「未來」目的。就這一層面而言,敘事與空間又發生了「勾連」。
「由此可見,敘事所涉及的空間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故事空間,即故事發生的場所或地點;二是存在空間,即講述故事的具體空間;三是心理空間,作家創作敘事作品時,心理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某種空間特性;四是形式空間,即敘事作品整體的結構性安排呈現為某種空間形式,如套盒、圓圈、鏈條等。顯然,這四種空間既涉及敘事文本,也涉及生產和接受文本的語境,亦是考察敘事活動的重要維度。」龍迪勇總結說。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趙憲章立足中國的文學及文化語境提出,聚焦空間維度能夠「釋放」敘事學潛能。他認為,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哲學基礎是基於陰陽五行的世界觀,「尚象」是其重要特點。這裡的「尚象」其實就是一種「空間敘事」——「詩中有畫」、「語中有象」。因此,將敘事研究聚焦於空間維度,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其所傳遞的深層意義。這不僅是一個新的研究路徑,還是一種基於本土立場、具有民族性的學術視角。
「文本建築術」與分形敘事
作為空間敘事學的「拓荒者」,龍迪勇告訴記者,建築學、數學、物理學等自然學科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為他提供了不少研究靈感。
龍迪勇說,建築空間與敘事文本有很多相似之處。比方說,一座建築物由若干建築構件通過特定規則組合構成,而一部敘事作品也是由若干敘事段落組合而成。只不過前者的構件是物質性建築元件,後者則是非物質性的語詞或圖像。
由此出發,龍迪勇逐漸形成了「文本建築術」的觀念。不過這一觀念重點關注的並非敘事段落本身,而是把敘事段落組合起來的「規則」。「規則」不同,相同的段落也可以構成不同的敘事文本。這一點與建築學非常相似,也是空間敘事學能夠進行跨學科研究的基礎。「近段時間以來,我在中國古典建築的『院落式』結構與明清章回小說的『綴段式結構』之間找到了同構性特徵。這是證明建築空間與中國文學敘事傳統存在深層聯繫的範例。」龍迪勇說。
分形幾何學是空間敘事學實現跨學科研究的第二個「理論武器」。「『分形敘事』這個新概念,是我在接觸了混沌學、複雜性科學,尤其是在了解了芒德勃羅專門處理不規則現象的分形幾何學之後提出的。」龍迪勇表示,「在以往的經典敘事學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把因果關係簡化成一對一的線性關係,並逐漸形成根深蒂固的線性敘事模式。可事實上,一對一的線性序列只不過是因果關係的理想狀態或特殊範例,其更為一般的狀態是『多因一果』與『一因多果』。因此,呈現出樹狀結構的分形敘事,或許更接近真實的生活狀態。」
發現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
「敘事」不僅限於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傳播學等領域都存在「敘事」。這些學科的研究者也逐漸認識到了「敘事」的重要性,並開始運用「敘事」的方法去觀察、解決問題,此謂之「敘事轉向」。那麼,當「敘事」中的「空間維度」得到關注後,又為這些學科研究帶來哪些新的突破或進展呢?
全國藝術學學會會長凌繼堯認為,藝術、設計與「空間」的密切關係不難理解,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較少意識到「敘事」的重要性。既注重「空間」也注重「敘事」的空間敘事學能給這門學科帶來新的研究向度。
在《廣東社會科學》總編輯江中孝看來,空間敘事學之於歷史研究的意義在於,提供了一種更具科學性的理論方法。他認為,相對來說,學界既往的研究對時間節點的突顯意識比較鮮明。譬如大家熟悉的《萬曆十五年》、《1911年:中國大革命》等,而對於空間場域的關注則有所不及。當然,這並不是說歷史研究沒有意識到「空間」場域的價值。因為歷史地理、區域史等已被納入到史學研究視域之中。空間敘事學之於歷史研究的「創新點」,在於發現了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
空間敘事學對文學研究亦有創新探索。比方說,它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一種新方法——「空間表徵法」。龍迪勇介紹說,「空間表徵法」是指作家通過書寫一個特殊的空間來表徵人物性格特徵。這在不少優秀的敘事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如一個偏遠的西部小鎮、一棟處於繁華樓市包圍中的破舊老式別墅、一間幾十年都沒有開過窗戶的舊房子、一座充滿恐怖感和神秘感的教堂等。這些特定的空間都是某一類人物性格的空間性表徵物。無論是性格單一的「扁平人物」,還是性格複雜的「圓形人物」,作家都可以通過創造特殊的空間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形象。
如同所有學術研究的新路徑一樣,空間敘事學還有許多需要深入和拓展的方面。學者認為,探討圖像的空間敘事便是其中之一。趙憲章就提出,圖像作為一種空間性敘事符號,本就與語言敘事有所不同。空間敘事學把圖像敘事納入研究視野值得肯定,但還應該在探討語言和圖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上進一步下功夫。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郝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