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歐陽宏宇
「假全重=1.11×真全重。」近日,網上一則揭示水產售賣的「秤上行規」的「殺魚公式」引發關注,並呼籲「商家宰殺損失透明化」。那麼,成都的水產售賣商戶是否標識了「宰殺損失」?
盒馬成都光華店水產區,溫馨提示在旁清晰可見
11月26日,記者走訪多家水產市場、商超水產檔口,發現絕大多數場所並未對此標示。而在部分生鮮超市記者看到,水產區的標牌中標註了「宰殺損失」。
在盒馬成都光華店水產區,記者看到,有宰殺提示標註,鮮活魚類宰殺後失重約15%—25%。以一條約一斤重的龍膽石斑魚為例,售價59.9元,去魚鱗、內臟之後,有9至15元的宰殺損失。
在天府新區華府大道附近某超市水產品
「不同水產的『宰殺損失』範圍有所區別,佔比15%到25%之間,是經過各種水產品類多次實踐得來的。」 盒馬成都客服負責人楊小雪表示,這是繼「剪袋瀝水」之後,全國門店採用的另一服務細節,預先告知消費者「宰殺損失」數據。
此前,大閘蟹靠捆繩增重的水產市場套路引發關注,甚至一斤螃蟹繩重就超過八兩。成都市民吳女士說,以前去其他菜場,從沒見過商家標註宰殺損失。「也知道會去點分量,但不知道去掉多少是合理的。」
「部分商家所售水產的宰殺損失甚至達到50%。」有業內人士透露,不乏暗中虛增重量的伎倆,再加上沒有標識,這種不透明的秤上行規,有時會讓顧客多花冤枉錢。
中國漁業協會水產商貿分會執行會長葛錦海指出,原先賣水產稱重,行業內有滴水不成線之說,現在很多唯利是圖商販,賣出去的水產品都滴水成線。而造水產 「增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個相應的行業標準。他建議,有必要制定此類水產的行業標準,讓政府部門執法有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