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腳步是越來越近了,但是很多小夥伴們發覺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感覺都沒有過年的氣氛了。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想風俗大概未變,不同的是年味越來越淡了。對於吃貨們來說,過年還是很有樂趣的。因為我們提前好幾天都開始準備過年要吃的零食了。相信很多人對古代人怎麼過年也非常的好奇,古代人過年,老百姓一般吃什麼比較多?各個朝代的過年風俗一樣嗎?
在古時候過年,除了各種菜餚之外,主食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兩漢之前,小麥還未被推廣,都是用麥粒來煮飯。直到兩漢之後,才逐漸普及了穀物制粉的技術,出現了饅頭,麵條等食物。所以像孔子,孟子這些人,在過年的時候,麥飯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唐代之後,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發生了改變。北方主要有大麥,小麥等,南方則以水稻為主。在北方水稻種植面積很小,所以大米的價格很高,過年的時候只有富人的餐桌上才會。
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其畜宜六擾」的記載,《左傳》第一次提出「六畜」概念。人們熟知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中的「六畜」是指馬、牛、羊、豬、狗、雞。其中的馬不是用來吃的,主要是騎乘,其他都是以提供肉食為主的家養動物。
中國古代一般是禁吃牛肉的,比如漢朝、唐朝和宋朝,都曾明令禁止食用牛肉,商鞅時規定,凡是擅自殺牛吃牛肉的,都要判重刑,因此,殺牛就代表對生產工具的浪費,代表對糧食的不珍惜,因此,誰要敢沒事殺牛吃牛肉,那都是要抓住判刑的。 但是咱們現代人還是吃牛肉居多,因為牛肉乾淨衛生,非常的有嚼勁,補充體力。
吃餃子過年這種風俗的話在古代都已經有了,餃子應該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是從新疆出土的餃子文物上看、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餃子原名「嬌耳」,源於中原宛城,產生於一千八百多年前,據說是東漢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慄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
在古代,兩漢以後,過年時候麥飯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唐代之後,北方有大麥,小麥,南方則以水稻為主,宋朝之後北方多以水餃,南方則以湯圓。當然了條件好的雞,鴨,魚,肉還是有的。 涼菜不光咱們現代人喜歡吃古代人也是非常喜歡吃的。從晉朝開始就會吃一種叫做五辛盤的重口味涼菜。主要由大蒜、小蒜(山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這五種帶有辛味的食物組成,有時候還會加入一些胡椒,花椒等。如果是喜歡吃辣的朋友,那就需要到清朝。在明末辣椒才傳入中國,後來才慢慢成了一種調味品。
過年的習俗,應該千百年來都變化不大,只不過不同歷史時期披上時代的外衣。比如爆竹,比如年夜飯,比如壓歲錢,比如走親訪友拜大年。最後祝大家闔家歡樂,開開心心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