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花卉協會發布《徵求牡丹為我國國花意見的通知》並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投票:我心中的國花》。經媒體報導後引發廣泛討論,人們對於牡丹是否有資格成為國花爭論不已,對中國花卉協會是否有資格代表國家評選也提出質疑。
還有人對「國花」評選淪為商業炒作保持警惕,認為國花代表國家文化形象,不能被經濟利益過度綁架。
這通常就是網絡上盛行的靈魂三問:你是誰?你有什麼資格?你有什麼目的?
有棗沒棗,先打三桿子。
後來中國花卉協會回應了,首先不是「野雞」組織,在民政部有登記,在林草局有指導,評選活動是得到授權的。他們只是負責收集民意,下一步,根據投票結果將方案上報國務院有關部門,最後由全國人大正式確定。
至於聞風而動的兩大牡丹產地河南洛陽、山東菏澤,為牡丹造勢國花,也不出格。擁有國花資源,便有可能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做大產業鏈,做大蛋糕。誰也沒說國花就得不食人間煙火,就得成為「純潔」的文化符號。
文體兩開花,皆大歡喜。日本的櫻花氤氳出的「觀櫻季」,成為日本旅遊的一張名片。荷蘭的鬱金香,不僅吸引遊人如織,而且出口創匯,成為荷蘭花卉產業的王冠。它們都是各自國家的國花,並沒有因為所謂的「銅臭味」,讓「國花」二字失色。
這與「國酒」並不相同。「國酒」被撤,是因為茅臺這家公司壟斷了這塊金字招牌,對別的酒企造成不公,對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造成損傷。「國字頭」的稱謂,不能被獨佔,市場不服。
而「國花」則不同,是開放性的,是普惠的。洛陽可以借力,菏澤可以借光,其它城市也可「拿來主義」。只不過,花都洛陽與牡丹有歷史機緣,菏澤在歷史上也以牡丹甲天下著稱,有歷史加持,有IP優勢,想發展牡丹經濟,怎麼就是地方利益作祟呢?中國花卉協會說得明明白白,牡丹集觀賞、藥用、食用於一身,是惠民富民的朝陽產業,何必「羞於談錢」呢?
國花,是文化象徵和精神圖騰,不能倉促行事,這個在理。但文化和精神不能死板,否則將失去鮮活味和煙火氣。把國花產業化和商業化,不是對前者的不尊重,恰恰是讓國花深入人心、發揚光大的一種有益嘗試。國花評選可以是中性的、不摻雜利益的,國花之後,卻要允許「庸俗」。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地大物博,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人騷客,賦予花不同的情懷和品格,各領風騷。牡丹也好,梅花、蓮花也罷,誰當選國花都不意外,誰當選國花都有雜音,沒有絕對的是或非。
所以,對「國花」評選,大家就別端著和繃著了,輕鬆點,開放些。
北京商報評論員 韓哲